朱鳳玖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評論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在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和傳播模式上取得了新的發展、突破和創新。但是,在網絡新聞評論日益壯大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本文以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欄目為例,分析網絡新聞評論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聞評論 人民網評 評論特色
新聞評論體現了媒體對新聞的態度,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關于新聞評論,趙振宇先生將其定義為“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①近年來,新聞評論借助網絡的優勢蓬勃發展,成為新聞媒體門戶網站的重要構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為例,試分析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新聞評論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議。
一、網絡新聞評論
1、網絡新聞評論定義
網絡新聞評論借助網絡的優勢成為大眾新聞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夢玉教授在其《網絡新聞實務》中將網絡新聞評論定義為:“網絡新聞評論就是在網絡媒介上就新聞事件或當前事態發表的評價性意見。”②筆者認為,所謂網絡新聞評論就是通過網絡媒體發布的,就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評析或提出意見的文體或節目。網絡新聞評論在表現形式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動漫、視頻等。
2、網絡新聞評論類型
網絡新聞評論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類型。就新聞評論的主體來說,可以分為:媒介網絡新聞評論,包括傳統新聞媒介的網絡版和網絡媒介新聞評論;專家網絡新聞評論,某一領域的專家就該領域話題發表見解,以促進受眾對事件的理解;網民新聞評論,網民就事件發表個人意見。其中,網絡媒介新聞評論是由網站編輯人員或網絡新聞評論員就新聞事實進行評論,代表網站或個人對該事件的態度。
二、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新聞評論分析
1、人民網與“人民網評”
人民網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線,借助《人民日報》的資源優勢,人民網逐漸發展成為最大的綜合性網絡媒體之一。被譽為“網上第一評”的“人民時評”是人民網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網絡時事評論,一直以來是人民網與《人民日報》共享的欄目。2011年5月起,人民網進行新一輪改版,在人民網觀點頻道推出專屬的網絡評論專欄“人民網評”。
2、分析評論文本界定
由于評論文章較多,信息量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網“人民網評”所刊登的183篇評論文章作為分析對象,文中所有資料均來自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欄目。
3、評論選擇題材分析
筆者就“人民網評”網絡評論選擇的題材進行分析,結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網評”評論選題的范圍較廣,在內容上以政治題材為主,體現了人民網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作用。其次為社會民生題材,體現了人民網“權威、實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網評”受眾分析
“人民網評”受眾來自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地域范圍上遍布海內外,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評論文章下設留言欄,網民可以發表對評論及所涉話題的意見或評價。為了反映受眾對評論的活躍度,本文對所選擇的評論后受眾的留言數量進行統計,發現受眾對評論的留言較少,活躍度不高。受眾的意見或疑惑未受到相關人員答復。
三、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的特色分析
1、評論的時效性強、準確及時
網絡新聞的特點是迅速及時,力求與新聞事件同步。網絡新聞評論也應有時效性,做到快速反應、先聲奪人。趙振宇認為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新聞事實與新聞評論寫作之間的時間最短;二是新聞評論寫作與傳播之間的距離最短”。③借助網絡優勢,網絡新聞評論時效性加強,不僅能夠及時的報道新聞,也能及時就新聞事件發表評論。“人民網評”注重第一時間發表新聞評論,積極引導輿論。
2、選題趨向多元化,時事政策和社會民生是主題
新聞評論的評論對象是新聞事實。 “人民網評”在選題上趨向多元化,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娛樂等各個方面,其中以政治和社會民生題材為主。在政治方面,選題傾向于反腐、政策的制定與解讀、法律文件的出臺等。如《“打老虎”在勇氣,“拍蒼蠅”在毅力》(2013年8月21日)涉及我國的反腐問題,表明中央從嚴治黨、嚴懲貪腐的堅定決心。在社會民生方面,如《食品安全呼吁社會共同治理》(2013年6月19日)呼吁社會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等。
3、文章原創性強、轉載率高
本文所分析的評論文章均由人民網評論員或特約評論員所撰寫,保持了較強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原創成為“人民網評”新聞評論的重要來源。由于其權威性和影響力,各大網站紛紛轉摘或摘發,轉載率高。如評論文章《國慶旅游,請帶上“文明”導游》(2013年9月30日),新華網、網易、鳳凰網、新浪網等各大門戶網站紛紛進行轉載。
4、言論寫作平民化,標題制作有藝術感
“人民網評”的文章短小精悍,以平民化的角度解讀社會問題,找到與人民群眾利益的相關點,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文章少了說教式的評論方式,體現了平民化。如2013年5月7日的《“道德血液”也是食品安全的防護堤》就“神農丹姜”“假羊肉”等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評論,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對其提出批評和質疑,并從法律、監管、制度方面進行反思。呼吁商家應守住道德底線,以道德良心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線。同時,文章在標題制作上求新,有較強的藝術感和可讀性。如《給“口罩實名制”戴上法治籠頭》(2013年5月28日)、《拆“最牛違建”,打“特權橫行”》(2013年8月20日)等。
5、評論呈現形式多樣化
“人民網評”評論后設“我要留言”欄,受眾可以發表自己的感言或評價。也可以將評論分享到各大微博網站,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以及人人網、開心網、QQ空間等各大社交平臺,還可以通過郵件進行分享,呈現形式趨向多樣化。“人民網評”評論后有延伸閱讀或相關鏈接,受眾可以在閱讀評論同時,了解其他網站的評論文章,加深對事件的了解。如《教授的“頂層別墅”折射公共意識缺失》(2013年8月13日)一文,評論后鏈接了《長江日報》、《廣州日報》、《錢江晚報》等的評論文章,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幫助讀者全面了解該事件。
四、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新聞評論的不足
1、對受眾留言的反饋及雙向互動不足
網絡平臺的交互性和便捷性改變了以往新聞評論的單向模式,然而對于受眾的跟貼或留言,網站的反饋很少。受眾的意見、疑惑雖然表達了出來,但卻沒有引起重視,容易引起受眾的抱怨和不滿,非理性的情緒也可能促使惡意謠言的產生。同時,對受眾的言論表達重視度不高,使受眾對評論的互動積極性降低,跟貼率降低。
2、網絡評論的多媒體表現形式有待開發
互聯網的多媒體性質為新聞評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網絡新聞評論在使用文字表達的同時也可以借助圖片、漫畫、音頻、視頻、flash動畫等多種形式。“人民網評”評論文章大多以文字為主,表現形式較為單一。本文所選取的評論中僅有5篇加入視頻,其他評論也沒有圖片、漫畫、音頻、動畫等元素,且視頻只是新聞報道的內容,網絡的多媒體表現形式有待開發。
3、選擇題材分布不均,涉及國際、經濟、少數民族地區方面的評論較少
“人民網評”評論以政治題材為主,關注國際、經濟的評論所占比重較少,這與人民網的權威網站地位以及我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是不相稱的。此外,對于少數民族、西部地區的關注度也有待加強。
五、關于“人民網評”發展的建議
1、暢通反饋渠道,實現受眾和評論作者的雙向互動
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最典型和最頻繁的傳播模式是一種長時段的雙向關系”④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反饋渠道,才能促進傳播過程的良性循環。因此,評論專欄不僅要為受眾提供反饋的有效途徑,還應創造條件促進受眾與評論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受眾的積極性,促進評論專欄的發展。
2、充分利用網絡優勢,促進評論形式的多樣化
網絡新聞評論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通過視頻、漫畫、動畫、聲音等形式,使新聞評論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促進網絡新聞評論多元化發展。網絡新聞評論可以在文字表達的基礎上,通過視頻或音頻的形式進行解說,使受眾在聽和看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有些評論也可以結合漫畫、動畫或插入鏈接,以幽默風趣的形式呈現給受眾,使評論告別文字的單一模式,具有立體感、鮮活性。
3、題材選擇上應更加均衡,加強國際和經濟評論、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網絡評論應加強涉及國際話題和經濟類的評論,幫助受眾更好的了解國際形勢以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同時,積極展現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評論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在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傳播模式上取得了新的發展、突破和創新。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網絡新聞評論日益壯大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對此我們應積極應對、揚長避短,在堅持自身優勢的同時,借鑒傳統新聞評論的優點,為網絡新聞評論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①③趙振宇:《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J].《新聞大學》,2006(1)
②金夢玉:《網絡新聞實務》[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④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 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