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恒 汪太偉
【摘 要】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的英文頒獎詞“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譯“魔幻現實主義”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關鍵詞。各方對“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用法不準確的公開辯護雖然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中,但是依舊沒有大范圍吸引到讀者的注意。一個詞語的翻譯不準確造成了媒體的集體失語,這值得媒體深刻反思。
【關鍵詞】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 Hallucinatory realism 魔幻現實主義
2012年10月11日19點,瑞典文學院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中國作家莫言,評委會給出的英文頒獎詞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這個消息一公布,全國的輿論氣氛熱鬧的像奧運會得了金牌一樣,中國媒體又一次在奧運會后達到了巔峰。
2012年10月11日19時12分17秒,《新聞聯播》插播即時快訊,給予了莫言最高的政治禮遇,稱“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在瑞典現場的中國媒體及時將授獎詞翻譯成中文傳回了國內,“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句話當時迅速和莫言的名字一起占領了所有媒體的頭版,幾乎同時瑞典方的原文版本也一同傳回國內。2012年10月11日19時24分,人民網發出消息《莫言獲獎理由: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首次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①,隨后各大主流媒體爭相轉載,英文頒獎詞“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譯“魔幻現實主義”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關鍵詞。
許多熟讀莫言作品的讀者以及一些文學研究者對媒體使用“魔幻現實主義”一詞感到費解,隱約覺得不妥。的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并非使用了這個詞,是國內誤傳了信息。答案就在授獎詞原文里,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莫言的評價并非是“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一詞,而是一個較新的陌生詞組:hallucinatory realism。中國媒體忽視了當天諾獎委員會的另一份具體公報,繼續評價莫言:“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令人聯想的感觀世界。”②這句話更好地解釋了什么是hallucinatory realism。
在拉美文學中,魔幻現實主義最早被用于形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③馬爾克斯本人也因作品中神奇幻想與現實社會的結合而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
從這個文學風格的原初語境來看中國現當代的文學,莫言、韓少功、余華、閻連科等一大批成名于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是受到了拉美文學的熏染,并于最初的“新潮小說”之后在現代派分支寫作上卓有成就,但以一個魔幻現實主義冠在他們頭上,是不準確也不公平的,它模糊了大量細節和作家獨特的存在價值。
顯而易見,大量作家已從這個詞語中逃脫開來,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價值,特別是莫言,深入鄉土文化、歷史邊緣的敘事聚焦,拋棄客觀神秘因素的影響,放大自我感官的情節,無一不是在宣告著自我風格的形成。那么,今天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卻還是認定他的風格是魔幻現實主義,這是對莫言作品風格的誤解,更讓國內失去了一次重新審視莫言寫作創造新藝術風格的大好機會。
2012年10月12日,中國各大報刊將莫言獲獎推送到了報紙最顯眼的位置,并冠以各種華麗的辭藻。影響較大的有《重慶時報》的文章《諾貝爾文學獎不會辜負的價值文明》,《廣州日報》的文章《諾獎,讓中文更加自信》,《解放日報》的文章《讓我們從容地微笑》,《南方都市報》的文章《莫言獲獎,文學的,世界的》等等。這些文章中,直接引用頒獎詞中的“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鏗鏘有力。
2012年10月12日,《晶報》刊登出《祝賀莫言,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一文,寫到“莫言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④
這是中國的新聞媒體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首次對“魔幻現實主義”一詞做出糾正和辯護。在接下來幾天的“莫言熱”效應中,也有主流媒體對這個敏感的詞語做出一定程度的注解。
2012年10月15日,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采訪莫言,主持人董倩問到“他們給您的頒獎詞,和您內心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合一的么?”“應該說他這個頒獎詞表述出了我小說的某些特性。”“那您覺得他們讀懂了?”“他當然讀懂了,好像我看,聽他們說,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好像也不太準確,好像是虛幻還是什么,跟民間故事,還有社會問題跟歷史的這么兩種結合,這個我覺得還是比較準確的。”⑤
2012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的一版中《(2012年諾貝爾獎)莫言說》一文引人注目,文章中莫言就記者的提問回答道:“關于頒獎詞,據說翻譯得不太準確,我看到有兩種譯法,一是幻覺,二是幻象,好像還有一些譯法,總之是一個與魔幻不同的概念。”⑥
2012年10月18日1點57分,鳳凰網轉載當天《重慶日報》的文章《川外副教授晏紅:諾獎頒獎詞翻譯不準確》,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晏紅認為,“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的中文翻譯不準確,莫言的風格不完全是魔幻現實主義,更有他個人的特色,“奇倔而獨特的想象”才是諾獎對莫言風格的界定。
2012年11月12日,人民網發表文章《莫言長兄:不少專家對莫言的評論頗有誤讀之嫌》中,莫言兄長管謨賢看到許多媒體都在宣揚頒獎詞是“魔幻現實主義”時,解釋道“諾獎頒獎詞中所講的‘幻覺、似幻覺的意思,被有些研究者解讀成‘魔幻現實主義,這不是莫言的初衷與追求。”
2012年10月25日,曾17次出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謝爾·埃斯普馬克教授做客上海,他似乎對中國媒體翻譯的“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頗有微詞,他說:“我覺得翻譯錯了。為什么要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我們的頒獎詞里用的詞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因為這個詞已經過時了。”⑦“這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爾克斯或福克納,好像莫言只是在模仿別人,這會貶低他的價值。我們的頒獎詞更有幻覺、幻想的意味,他的想象力豐富,扎根于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這是他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⑧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公開發言、莫言兄長的解釋、大學教授的公開醒目指責、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媒體的傳播、莫言的公開辯護雖然都零星點點地出現在互聯網和各大主流媒體中,但是依舊沒有大范圍吸引到讀者的注意。
中國的新聞媒體承擔著傳播客觀消息的使命,為什么沒有在第一時間內以傳播者的身份來糾正這個錯誤?為什么在媒體狂歡的巔峰,許多學者和莫言本人站出來指正錯誤,媒體依然傳播著錯誤的信息?為什么中國新聞媒體會集體失語?
從中國文學大體環境來論。中國的現當代文學土壤沒有提供一個足以讓作者和讀者擺脫“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的空間,同時也沒有來得及定位80年代我國的作家的風格,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就卷土而來。上世紀80年代國內作家廣受拉美文學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影響,并有意識地實踐之,于是在普遍評價上,開始定位在了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語上,無論后來那些作家是否形成自我風格,仍然被冠以這個詞匯,當然,也包括莫言。
從中國文學乃至整個中國社會來論,中國的文學和中國社會有著濃郁的“諾貝爾情結”。長期諾獎缺席,使作者和讀者產生了一種圍繞“國際承認”的社會性焦慮。這種焦慮時而表現為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和懷疑,時而表現為對諾貝爾文學獎復雜而緊張的認知,還夾雜著獲獎后的不知所措。
在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中央電視臺記者被邀請到瑞典。這種暗示下,中國媒體并沒有表現出媒體的敏銳嗅覺,沒有做好莫言獲獎的充分準備,而是在焦躁的狀態下,等待大洋那邊的爆炸,然后像病毒一樣,無限制地復制與傳播。隨著莫言獲獎這一消息熱度的持續,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各種媒介的病毒式的傳播,催生出了“莫言熱”效應。
2012年10月11日,中央電視臺白巖松第一時間電話連線莫言:“為什么沒有去領獎?”電話那頭的莫言只好說:“領獎……要到12月吧?”原來白巖松不清楚諾貝爾的流程!看來今年8月底,立博的賠率表上出現了莫言的名字對我們媒體從業人員毫無刺激。同時,第一時間親密接觸到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并用手機拍攝到現場畫面發布到網上的是新浪讀書頻道的編輯張佳怡。
在大量傾向于“消費化”熱點的當下,主流媒體對于榮譽至高事件的報道準備不充分,也不難想象在獲得現場翻譯的頒獎詞后,很少有媒體會注重“hallucinatory realism”被翻譯為“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問題背后帶來的嚴肅性和研究價值。
也許有些媒體會認為“hallucinatory realism”譯為“幻覺性的現實主義”或者別的說法,受眾不會接受,因為受眾已經習慣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說法。因此,我們忽略諾貝爾文學獎對于莫言作品獨特性的嘉獎,湮沒了莫言的特殊性,這是對莫言背后中國文化特質的漠視,使得中國文學的特性通過莫言難以體現。
如今許多大眾傳媒的文化背景已經蕩然無存,面對新聞事件時的敏銳嗅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趨之若鶩的經濟眼球。我們最需要的是將最真實和最客觀的信息傳播給受眾,而不是沒有思考,沒有斟酌的一味傳播“拿來的”信息。
桂冠與榮譽不只是一種肯定,也有助于人們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自己。如同奧運會金牌的突破使人們開始思考競技的本質,經濟增長使人們增強了對中國發展能力的信心,諾貝爾文學獎也將有助于人們回到精神創造的本質和文學的原本。這也是給予中國媒體的告誡和教訓,那就是將理性、思考和準確安置穩妥。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中國的文學帶來了無限的創作生機。一個詞語的翻譯不準確造成了中國媒體的集體失語,這值得中國媒體深刻反省□
【本文系“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013033】
參考文獻
①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1011/c1002-19234670.html
②http://news.10jqka.com.cn/20121011/c530002504.shtml
③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m7_DMoDcweCKctxMROMDMke0cUlEWhAb2IP4jpRebtg281n8LNzB5T1I-fdtiki
④http://jb.sznews.com/html/2012-10/12/content_2235006.htm
⑤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1014/102546.shtml
⑥http://www.infzm.com/content/81987
⑦⑧http://epaper.lnd.com.cn/html/lswb/20121025/lswb1095360.html
(作者:楊志恒,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汪太偉,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