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泳敏
摘要:在我國傳統色建筑設計當中總是刻意地回去強調建筑的實用性以及其的外觀美,很少地會將建筑所處的外界自然環境納入建設設計理念當中去。對于現今的人們來說,建筑不再僅僅是他們的生活居所而已,更是一種份托所在。現今的建筑設計自然地要更多地去考慮風景建筑設計。考慮建筑的整體美觀,當然這都是建立其使用性能下。
關鍵詞:建筑設計;創新設計;風景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2文獻標識碼: A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出自于千年之前的孔子話語,歷久彌新。可見中華民族一直以來便是很重視建筑所能夠給人的山水美感,也即是大自然的感覺。我國擁有著雄厚的建筑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對于建筑的設計理念,也是落于一般的俗套。未來的建筑一定會是要綜合考慮建筑與自然的合二為一,如同強調天人合一一樣。中國人本就很注重人文精神,從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語言以及各種風俗之中便可以得知。對此,筆者想和大家談談關于建筑物中的風景設計理念的創新發展。
風景建筑設計內涵
風景建筑是處于自然環境內,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并直接與風景審美相聯系的建筑環境。風景建筑是人類從事種種文化活動而形成的不同于自然景色的人文景觀,是建筑中一種特殊的類型,它對藝術性的要求較高,并與所處的環境緊密關聯,風景建筑本身就是優美景色的組成部分之一。就傳統風景建筑而言,位于景色優美區域內可以列入風景建筑類型的除了集觀賞與被觀賞兩者于一身的亭、臺、樓、閣外,還包括以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宮觀為代表的宗教建筑、傳統書院、名人祠廟、名人故居和墓地,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落民居,以及具有歷史文物和觀賞價值的其他古代建筑、橋梁和工程遺存。傳統風景建筑類型功能的多元化現象揭示出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材料和技術使風景建筑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風景建筑更加符合現代的生活和審美要求。雖然有些傳統的風景建筑如亭、廊、
榭等仍廣泛采用,但其形式和藝術表現上均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相應地產生了許多新內容的風景建筑,如旅游接待建筑、療養院、俱樂部等休閑類的建筑,公園的展室、閱覽室、宣傳廊等文化宣傳類的建筑,也有活動中心、游船碼頭、體育場館等文娛體育類的建筑,以及餐廳、茶室、小賣部等服務性建筑,還有植物園的觀賞溫室,盆景園的陳列設施,動物園的禽獸籠舍以及紀念性的館、碑、墓、塔等特殊建筑。這些風景建筑與所在環境中的地形、植物、水體等共同組成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展覽、紀念性風景建筑更是通過對風景區的風土人情、歷史傳說、名人遺跡等的展示,使風景環境的文化內涵
在更深層次上得到表現。
傳統的風景建筑設計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風景建筑是在一種與外部世界較少交流的環境里逐步生長、完善,并流傳下來,相對穩定、保守的漸進式歷史環境使它們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形成相對獨立、完整而又成熟的體系,帶有鮮明濃重的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特征。
2.1整體選址和布局
傳統風景建筑的選址和布局受傳統風水理論的影響,追求理想的景觀模式,例如許多古城鎮出入口的標志性建筑的選址都反映了風水理論中“龍首當鎮”與“興文運”的觀念,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的選址則需滿足宗教特定的“四靈獸”模式;另一方面,風景建筑有著觀景的功能要求,因此,在符合特定文化功能對空間容量與環境模式要求的情況下,風景建筑往往選擇布置在觀賞主要景觀的最佳地段。于是,許多獨特的地形地貌如懸崖、險峻的山脊、絕頂、孤島等風景優美的區域,都成為建設風景建筑的理想環境。
2.2空間結構
傳統風景建筑的空間總是力求與人使用的生理需要和觀賞的心理需要相吻合,空間尺度接近于人。風景建筑在進行群體組合時,空間的大小、空間的對比、空間的序列一般都是沿著一連串的庭院,由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交替運用而產生的。風景建筑的空間形態組織與地形的特征緊密聯系,由于風景建筑所在基地的地形地貌通常比較復雜,通過大小庭院或天井空間的靈活穿插,加上廊的聯系,在高度上呈現錯落的變化,各空間之間自由流通、相互滲透,空間的不定性與整體上的完整性結合在一起。空間的組織有直有曲,有靜有動,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疏有密,有隱有顯。這些靈活多樣的空間處理手法,使內外空間的聯系與過渡十分自然,群體的空間形態更加豐富多彩,或曠或奧、極富感染力的空間節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氣氛。
現今的風景建筑設計創新
3.1場所的選址上
諾伯格·舒爾茨將胡塞爾創立的建筑現象學引入建筑學中,倡導通過建構特定的場所賦予環境以意義。在諾伯格·舒爾茨看來,場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是生活發生的地方,它是由具有材質、形狀、質感和色彩的具體的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它包含著人類日常生活世界豐富多彩的可見和無形的現象,反映了一般性和地方性的具體的生活情境;場所并不是抽象的地點,而是由具體事物和現象組成的整體,改變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都將改變它的具體本質;場所和人類的活動密不可分,它是人們的行為和活動的地點反復作用和復雜聯系后,在心理上和情感中形成的概念。因此,場所不僅具有實體的形態,還具有精神上的特殊意義。
3.2風景中所體現的精神面貌
人類基本需求之一是體驗生活場景的意義。建筑和風景建筑存在的目的是使場地(Site)變為場所(Place),去揭示隱藏于現存環境中的意義。風景建筑出現之前,人與環境是隔閡、疏離的,環境隱含著期待,它的意義是隱匿的。風景建筑的基本使命是對環境中潛在的意義進行詮釋和宣揚,使之在與人的意志的結合中獲得提升和超越,最終創造一種人、風景建筑與環境融合共生的場所。在這里,場所已不再被簡單地解釋為建筑場地,它是由風景建筑與環境整體構成的具有特定品質和氛圍的空間,也因此具有獨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置身其中,人的精神和肉體都將獲得與環境的同一,從而獲得“詩意地安居”。風景建筑的地點性,決定了風景建筑不同于一般藝術品的創作,它是對環境的感應,是環境的藝術。風景建筑的創作應建立在場所的基礎上,通過有意味的形式介入,形成新的場所特征。因此,風景建筑的創作是與環境互動的連續動態的過程,風景建筑的創作始終不能脫離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不能脫離環境這個大的前提。
3.3材料選用上的創新
建筑的發展依賴于材料和技術的突破,一部建筑歷史也可以說是建筑材料和技術的發展史。然而新材料、新技術總是層出不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實踐活動中對材料、技術的理性把握,才能實現建筑的實用、經濟和美觀。在運用材料時,應遵循材料的自然邏輯性,充分表露材料的自然本色,使材料的肌理、色彩與環境相得益彰。掩蓋或歪曲材料的固有特點,會失去材料的真實感,變成虛偽的裝飾,必將有損于風景建筑的整體藝術形象。
結語
風景建筑設計是我國建筑設計之中一大創新之處。對于風景建筑設計,一個設計師如果不能夠對于這個建筑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那么很那設計出一個為世人所稱絕的作品。另外風景建筑在積極地進行探索創新的時候,更需要地是保障建筑的原本的最為基礎的功能——遮風避雨。我們不能夠頭重腳輕,在忽視建筑本來的功能下,一味地去追求那些浮夸的外部建設美。只有滿足了這個條件之后,才能夠去追尋建筑的其它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汪國瑜.汪國瑜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編.建筑弦柱——馮紀忠論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英]凱瑟琳·斯萊塞著,彭信蒼譯.地域風格建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