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娜
摘要:本文從城市中心區的發展規律出發,探討了空間結構、空間整合、空間組織等內容,對中心區規劃的空間理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城市中心區空間發展規律,發展了城市規劃理念。
關鍵詞:中心區;空間理念;城市建設;規劃
Abstract:?This article?from the?law of development?of?citycenter area,?discussed the?spatial structure,?spatial integration,?spatial?organization,?spatial?concepts to thecentral district planning?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to reveal the rule?space in city center?district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the?city?planning concept.
Keywords:?central district;?space concept;?cityconstruction;?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引言
城市中心區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多項功能,如辦公、娛樂、教育、醫療、會議等,是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目前,大城市存在CBD、CRD等空間結構,CAZ規劃理念代表著目前城市中心區規劃的最新成果,它將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帶建在城市中心區最核心的地帶,這一地帶將成為融金融、商業、服務業等城市職能為一體的區域[1]。采用城市地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科學的空間理念,對城市規劃進行深入研究,意義重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對于中小城市的空間規劃理念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針對城市中心區規劃的空間問題展開討論,旨在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空間理念并用于城市的整體規劃。
2空間結構
城市中心區功能、規模、結構都較為復雜,具有單核、多核等結構形式。城市中心的內部結構因此具有多種形式。CBD 的內部結構可以細分為四大功能圈:零售業相對集中的功能圈,零售、金融與辦公的混合功能圈,辦公、旅館為主的功能圈,以及擁有較大占地面積的家具店、汽車維修廠等為主的功能圈。同時,CBD結構又可分為硬核與核緣兩個部分,內核及環繞內核的外框兩大地區,其中核是主體,框則作為核的補充,用于提供多方面的服務與輔助空間。有人提出了一個適用于中等城市的概念化模式,此模式把城市中心區分為六個區:初級零售業區,二級零售業區,商業辦公區,娛樂及旅館區,批發業區和倉儲業區,公共管理、辦公機構集中區。其中,初級零售區的區位最具有便捷性,商品、服務等級明顯;二級零售區與初級零售區相連但分界明顯,主要服務對象為中產階級;商業辦公區主要用于發展金融和保險業。城市中心區職能的發展趨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以商業中心為主的發展階段、商業職能與商務職能混合的發展階段、以CBD 為主的發展階段。
城市商務中心的發展,將會逐步從城市商業中心分離出來,獨立成為一個發展中心,并尋找自身發展的最佳區位,它的空間發展將按照“線—網絡—面”的規律進行。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中心區將打破傳統“線”型空間格局,進入第二發展階段,向高層次的“網絡”結構擴展,與此同時,保持部分居住職能。這將使老城中心區域的商務、行政等職能交叉混雜,各職能區之間的交通不便,使老城中心區活力減退。新城市中心區的空間規劃應遵循“面”的設計方式,商業、商務、行政等職能空間要能形成功能區,并形成于最佳的發展區域,輔助空間應在此基礎上配備,規模應適當,由此來增強城市活力。規劃的第三產業需包括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商業空間規劃應分為初級零售業區與二級零售業區;由于服務對象和方式有所不同,應將商務空間分為高、中、低三檔。從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出發的空間整合,是建筑環境的一種創新和改革。城市中心區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其空間應與城市空間相互協調,取得最佳效果。
3空間整合
3.1與城市空間環境的整合
城市中心區的建設應當與整個城市空間環境相互協調,創造優良的商業、居住和文化環境。首先,與城市建筑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其次,空間的規劃應能夠形成良好的視覺空間景觀;再次,建筑體量不宜過大。在具體的中心區規劃中,還應考慮延續老城的功能,戶外空間尺度不宜過大,道路建設應恰到好處。
3.2與自然環境的整合
城市內部的自然環境,如河流、湖泊等,對打造城市生活、維持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規劃中均予以保留。在城市的規劃實例中,河流常被規劃為居住區內部的景觀,并作為城市區域劃分的自然邊界,也可作為城市景觀的軸線[2]。
3.3與地域文化的整合
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方和東西部的文化差異巨大。城市中心區的規劃應充分考慮文化上的差異,不可將一種模式套用到不同的城市而不做相應的調整。中心區規劃須符合當地的地域文化,在文化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進行。建筑的空間布局應能體現南北差異和地方文化特色,如加入江南傳統建筑空間的要素,建筑的細部設計應能夠體現江南傳統建筑的特色,真正做到“入鄉隨俗”。
4空間組織
4.1空間組織內容
在區域中起中心作用的部分空間是區域的核心,規劃可以以行政中心、商業中心或文化中心為核,其它區域圍繞核心構筑“核心開放空間”。以行政區域核心為例,“核心開放空間”是多重功能的轉承,可以作為幾何中心與視覺焦點,達到控制整個中心區的作用。有了核心區域,可將中心區細分為兩個或多個片區。如果中心區內有河流流過,則可將河流作為自然分界線,以河流為界形成兩個片區。每個片區所執行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如一個片區以居住為主,混合商務、商業職能,另一片區以商業服務為主,同時作為行政中心所在,代表城市空間形象的精華。片區之間通過橫向的城市交通進行溝通。以職能為依據,又可將中心區分為不同的主題區域,如文化展覽區、行政辦公區、商業服務區,商務工作區以及居住區。中心區的規劃應能做到“起、承、轉、合”。中心區的空間景觀應進行精心設計,力求嚴謹但又充滿變化;運用對景、框景的手法對軸線空間進行強化;通過富于變化的景觀,體現城市的設計特色和歷史文化。同時,規劃還應在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業中心、居住區內設計富有特色的景觀和節點。。
4.2空間組織特點
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間的“邊緣、區域、節點、網絡、標志”決定。由這一理論可知,中心區的規劃主要應考慮以下五個方面:(1)強化空間的標志性與獨特性,突出某一中心的地位;(2)每個功能區域應突出不同的建筑風格;(3)綜合考慮沿街建筑的景觀建設;(4)加強與周圍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5)建設區域標志和節點建筑,城市標志與節點設計應重點關注城市景觀的變化與人的工作、生活體驗。
城市中心區是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從廣義上講,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居民日常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如道路、廣場、公園、體育場等; 從狹義上講,是指公共基礎設施的用地空間,如城市商業區。城市中心區能夠體現一個城市的獨特魅力與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間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中心區基礎設施是城市不同側面的具體體現。中心區的建設應體現三維立體化,而三維立體化又主要體現在交通、地下空間、天橋、地鐵、管道綜合、電力設施、供水系統、排水系統等。中心城區作為城市化的核心空間,引導著城市產業的聚集,其規劃建設用地應首先保證核心區域的指標,并預留必要的彈性空間,控制規模較大的建設工程和活動[3]。
目前“依托老城、放射狀發展”的城市總體布局,使中心城區的向外擴張成為規劃關注的焦點;盡管城市建設空間增速總體上放緩,但城市中心區發展軸已經自發形成,且重點部位的點狀擴展強度領先于其它部位。進一步的規劃應強化中心城區與周邊發達區域之間的聯系;同時按照均衡性原則,設定重點片區。結構規劃應注重成效,加強道路修建工程,使其成為市域關鍵的聯系通道。減少規劃策略失誤,避免偏離城市規劃建設的主導發展方向。
5 結束語
城市總體規劃和相應階段城市中心區的規劃具有客觀規律,空間理念在此規律基礎上形成。空間的發展與延展存在一個自組織生長過程,即從開始的點集聚,到后來的線形成和點線互動,最后形成網絡化趨勢。空間布局不僅要注重重點空間的發展,還應全面兼顧區域節點和軸線的相互聯系,使其能夠互動發展,而點軸之間的關聯則是構成城鎮空間結構的關鍵。交通軸線對中心區空間的發展尤其重要,它具有的聯系功能和引導作用直接影響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空間理念應加強對重點發展部位經濟效益的考量,建設用地的空間擴張與經濟效益的空間布局應相互對等,須知空間延展并不會帶來用地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益峰, 徐春寧. 中小型城市中心區規劃研究——以昆山市北部片區中心區為例[J]. 規劃師.2006(5): 42-44
[2] 黃雄志. 地域文化在市政工程建筑設計中的運用——綜合性水廠建筑創新案例分析[J]. 城市道橋與防洪.2012(6): 165-167
[3] 劉亞麗, 彭瑤玲等. 國內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經驗借鑒和啟示[J].規劃師.2010(2):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