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出門在外的黑龍江農場管理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3G手機或電腦對大棚內溫濕度進行遠程監控;宜昌曉曦紅柑橘入駐天貓,實現了小柑橘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北京郊區的村民點擊電腦觸摸屏,就可以隨時查詢村級財務、村務及黨的方針政策;吉林的農民足不出戶,撥打暢通的12316熱線,就可獲得技術、產品促銷、涉農政策等信息......
注入現代信息技術的現代農業改變了人們對農業的認識: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畫面得以刷新。如今,信息技術融入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全過程,促使農業突破各種掣肘因素,向高效、高端、高輻射的現代農業轉變。信息化悅動的旋律,成為現代農業最撩動人心的樂章。
頂層設計導航農業信息化
多年來,隨著信息化水平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從2004年到2013年,連續10個“中央1號文件”對農業信息化建設提出要求。201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實現信息強農惠農。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農業部積極落實信息化發展戰略。2011年,農業部第一個農村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正式出臺,明確了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五大任務、四大區域、三項工程和四項措施。”
經過多年建設,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條件不斷完善,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應用日漸深入,農業政務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信息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在2013年6月召開的全國農業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強調,力爭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信息服務靈活便捷,加快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融合。
生產:智能 節本 增效
以物聯網、無線傳感、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應用,將傳統的經驗式農業生產轉變為現代化的科學生產。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農業生產要素中融入信息化設計,使生產日趨智能化,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在黑龍江農墾區,借助智能化浸種催芽系統,墾區實現了水稻育秧的智能化監控、標準化作業和精細化管理,調控的準確性和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物聯網應用示范效果喜人。“精準灌溉比傳統漫灌節水75%以上,比普通滴灌節水10%左右。”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的技術人員介紹說,“除了節水、節肥、節藥,物聯網技術還可以有效提高大田作物生產效率。原來園區一個棚需要一個壯勞力,現在一位50-60 歲的大齡工人可以管理兩個棚。”
“未來,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各領域的廣泛應用是我國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任務之一。”農業部相關負責人指出。
經營:網絡化 市場化 科學化
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化農產品營銷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使其日益向網絡化、市場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家住湖北武漢市光谷紫松氣象局家屬小區的程爹爹對記者說,他 70多歲了,外出買菜不方便,家事箱(電子菜箱)讓他下樓就能取到菜,解決了生活上的一個大難題。家住武漢零二七社區的黃娟說,“上班族”沒有時間買菜,有了“家事箱”真方便。
眼下,在武漢,在網上買菜、在樓下的“家事箱”取菜,儼然成了時尚。這一便利,得益于武漢家事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家事易生鮮速遞服務平臺”。
2010 年12月26日,武漢家事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先在洪山區的南湖和關山等地試點“家事箱”, 推行網上賣菜。經過2011年的試點和2012年的推廣,目前在武漢市的 680多個小區安裝了1100多組電子菜箱,每天在“家事箱”取菜的市民超過6000人,這一人群還在不斷擴大。
信息技術革新了農產品經營生態。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指出:“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動了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重大變革,主要體現在五個最: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最低費用,以及最透明的信息。”
電子結算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即時、透明的信息,農產品經營者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距離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隨著流通環節的減少,交易費用也大大降低。
行政管理:透明 高效 快捷
“種水稻能獲得哪些補貼,補貼標準是多少?”“實時的土地流轉交易信息哪里查?”
在上海,村民可以通過觸摸屏終端機“農民一點通”查看到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還可以通過掃描二代身份證,看到本人應得的全部種田補貼。
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管理的觀念和方式,有利于農村管理工作向透明、高效、快捷的方向轉變,對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基礎數據資源的建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金農”工程啟動以來,國家農業數據中心、綜合農業門戶網站、農業電子政務支撐平臺逐步建成。農業部本級建成了14個涉及農業生產進度、農產品價格及貿易等方面的大型數據系統,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村經濟統計、農業科技與人才、農產品價格等60多個行業數據庫。
各省也相應建立了涉及面廣、更新及時的農業行業發展數據庫,并且初步實現了部省農業數據資源共享,支撐了業務管理系統間的協同應用。
信息服務:靈活 便捷 全面
“張專家不厭其煩地接聽我的電話,實實在在幫助我解決了生產上的難題。”重慶市永川區一位蔬菜種植大戶特地給重慶三農呼叫中心打來電話,感謝張洪成專家。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重慶三農呼叫中心上演。
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以來,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精心打造的公益性三農信息服務平臺,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手段更多元化。“12316服務平臺以語音、短信、網站及其他媒體等綜合方式,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信息。”遼寧省信息中心主任牟恩東告訴記者。
目前,12316平臺已惠及全國1/3以上農戶,幫助農民增收和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超100億元。
政府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的信息服務機制不斷形成。農業部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2012年與中國電信簽署了協議,為涉農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開辟了多元籌資渠道。
多個成熟和具有創新性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在廣闊的鄉村搭設起了信息“連心橋”。浙江“農民信箱”服務平臺在服務機制、服務內容的探索上不斷走向成熟。被譽為農村版“阿里巴巴”的福建“世紀之村”,在探索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上頗有創新。
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應用日漸深入,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顯現。未來,農業部門將不斷強化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集成,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經營領域的創新,加快信息技術在政務管理領域的應用,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信息與現代農業的深入融合。
(執筆:劉月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