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富
病蟲害防治是鄒城棚室番茄生產中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由于棚室生態條件特殊,尤其是溫、濕度等難以控制,加上栽培地點常年固定,病原菌積累多,害蟲易于越冬等特點,有些常規性的次要病蟲害,在棚室番茄生產中上升為主要病蟲害。特別是新的病蟲害種類不斷出現,而安全防控等技術仍需進一步優化,一旦發生往往造成嚴重為害和較大的經濟損失。部分菜農在防治中盲目用藥,甚至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還導致人畜中毒的事故發生,破壞了生態平衡,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出口創匯和人們的身體健康。筆者經過近年的調查觀測和田間防治試驗,實現了我市棚室番茄病蟲害安全防控技術的重大突破,經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現將有關情況進行介紹。
一、棚室番茄病蟲害發生種類
棚室番茄栽培發生的病蟲害有:猝倒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綿疫病、葉霉病、青枯病、病毒病,棉鈴蟲、茶黃螨、粉虱、蚜蟲、紅蜘蛛等,其中主要種類有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粉虱、蚜蟲。
二、棚室番茄病蟲害發生消長規律
棚室番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苗期,此期主要發生的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晚疫病,蟲害以粉虱為主,灰霉病、早疫病很少發生。10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為開花結果期,灰霉病、早疫病、葉霉病開始發生,立枯病、根腐病發生程度減輕;煙粉虱、茶黃螨發生達到高峰。12月下旬以后番茄進入結果盛期,隨著植株的衰老抗病能力減弱,葉霉病、灰霉病、病毒病發生程度逐漸加重。
三、棚室番茄病蟲害安全控制技術
1. 播種前防治 主要防治土傳病害,對種子滅菌,兼治苗期病蟲害。防治時間為7~8月播種前和育苗前,在猝倒病病株率達1%~3%時。防控措施有:
①選用抗病品種。
②日光高溫土壤消毒。在夏季高溫季節深翻地25厘米,撒施500千克切碎的稻草或麥秸,加入100千克氰胺化鈣,混勻后起壟,鋪地膜,灌水,持續20天。
③種子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小時,或用福爾馬林300倍液浸種30分鐘,也可用種子重量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預防苗期真菌性病害。
④土壤消毒。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細土按1∶100的比例配成毒土,每平方米用1.25千克,或每平方米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克撒于土面后與土壤拌勻。
⑤棚室消毒。用福爾馬林500倍液按1~1.5千克/米2的用量噴霧,閉棚一晝夜,放風7~10天后定植。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棚室土壤、屋頂及四周表面噴霧消毒。
2. 幼苗期防治 主要防治蚜蟲、煙粉虱和苗期病蟲害,兼治苗期立枯病。防治時間:蚜蟲單株5~7頭,粉虱單株5~15頭,茶黃螨初見新葉皺縮,斑潛蠅百葉有蟲道100條。
①農業防治。育苗可采用防蟲網,通風口用尼龍網罩住,防止蚜蟲、粉虱等害蟲進入;適當控制澆水,及時排除積水,苗后撒施少量干土或草木灰填縫,逐步通風降濕,及時分苗;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銷毀。
②生物防治。定植前或定植后各噴1次10%83增抗劑50~80倍液;用0.9%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茶黃螨、蚜蟲、粉虱和斑潛蠅。
③生態控制。控制苗床溫度,白天溫度在25~27℃,夜間不低于15℃。
④化學防治。防治猝倒病、炭疽病可用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64% 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25%噻蟲嗪、10%吡蟲啉、50%抗蚜威噴霧。
3. 定植與結果期防治 主要防治對象為蚜蟲、煙粉虱、病毒病、疫病、灰霉病等。防治適期:病毒病主要是預防發生,疫病(晚疫病)、灰霉病為始見病葉。
①農業防治。及時摘除病葉、病花、病果,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銷毀;適時通風降溫,控制澆水,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積水。
②物理防治。棚內懸掛50厘米×50厘米黃板,誘殺蚜蟲、煙粉虱、斑潛蠅等害蟲。
③生物防治。用0.9%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粉虱、葉螨等害蟲;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細菌性病害;用1%武夷菌素水劑150~200倍液噴霧,防治灰霉病、炭疽病。
④化學防治。病毒病防治可用1.5%植病靈2號水劑1000倍液,或NS-83增抗劑250毫升/畝,或5%菌毒清125克/畝噴霧;疫病防治可用25%阿米西達、72.2%霜霉威水劑、52.5% 酮·霜脲氰可濕性粉劑等噴霧;防治灰霉病可用40%嘧霉胺、50%腐霉利、50%異菌脲等噴霧;葉霉病可用10%苯醚甲環唑或43%戊唑醇噴霧防治。
⑤注意事項。一般5~7天噴藥1次,連噴3次;噴藥要均勻全面;最后一次施藥距番茄收獲期應在7天以上。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鄒城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 郵編:273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