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
[摘要] 目的 比較髖關節置換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均分為髖關節置換組(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差異。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Harris評分示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P<0.05)。髖關節置換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2.5%)和再手術率(0)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41.9%及37.5%)(P<0.05)。 結論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效果確切,能顯著縮短術后臥床時間,臨床療效好,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骨折內固定;老年;股骨頸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74-03
股骨頸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是因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及髖周肌肉群遭受嚴重創傷所引起的股骨頸斷裂[1]。資料顯示[2],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大多分布在70~80歲年齡段,治療難度大,并發癥多,預后差,治療不當易給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生命造成嚴重威脅。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比較髖關節置換和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均經X線確診,均無明顯的髖臼損傷。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髖關節置換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57~79歲,平均(61.48±6.43)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12例,Ⅳ型5例;合并癥:糖尿病3例,高血壓6例,慢性支氣管炎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13 d,平均(7.24±1.13) d。骨折內固定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58~81歲,平均(62.26±6.36)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合并癥:糖尿病4例,高血壓7例,慢性支氣管炎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6~15 d,平均(7.46±1.35) 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分型、合并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入手術室后監測生命體征,行全麻氣管內插管。骨折內固定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于患側墊軟枕使臀部抬高,在C形臂X線機監視下切開暴露骨折部位,并進行解剖復位,打入3枚克氏針行內固定治療,逐層縫合切口。髖關節置換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側臥90°位,取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充分暴露髖關節后,斜行截骨處理取出股骨頭,用髖臼銼清除軟骨面直至鮮血從創面滲出,植入適當大小的髖臼假體,復位關節,檢查合適后逐層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差異。
1.4 臨床療效標準
術后12個月進行Harris評分[3]:總分為0~100分,優≥90分,良80~89分,一般70~79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x±s)
2.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21/24),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15/24)(χ2=4.0,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骨折內固定組比較,*P < 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比較[n(%)]
3 討論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人數居高不下,壞死率和不愈合率高達30%[4]。中老年人股骨頸易骨折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5]:①中老年人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質疏松及由此引起的股骨頸結構脆弱;②中老年人的髖周肌群退化使老年人反應遲鈍,對于外來侵害抵御能力下降,所以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概率提高。
近年來對股骨頸骨折特點的認識不斷深入,保守治療后較高的繼發移位率和股骨頭壞死的風險也顯現出來,即使股骨頸骨折無移位也應首先考慮早期手術內固定治療[6]。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主要有骨折復位內固定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手術方式[7]。多項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快,臥床時問短,短期內即可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8-9]。中老年患者合并癥多,身體功能差,減少臥床時間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壓瘡、深靜脈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方面,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說明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利于盡早恢復下床活動,提高生活質量。術后Harris評分顯示,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P<0.05),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更好。在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方面,髖關節置換組患者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減少了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二次手術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
綜上所述,相比于骨折內固定術,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是更好的選擇,能顯著縮短術后臥床時間,臨床療效好,并發癥少,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首選全髖關節置換術。
[參考文獻]
[1] 曾秋榮.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臨床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92-93.
[2] 桂紅利.股骨頭置換和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8):42-43.
[3] 阮世強,鄧江,徐林,等.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2):24-26.
[4] 張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對比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11):15-18.
[5] 胡軍,惠宇堅,朱辰蕾,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與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國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5):386-391.
[6] 阮世強,鄧江,徐林,等.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2):24-26.
[7] 鄔紅衛,熊自強,馬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1, 18(20):183-184.
[8] 馬力波.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5):79-80.
[9] 趙明久.用髖關節置換術和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10(5):96-97.
[10] 劉曉冬,盧衛忠,陳曉霞,等.內固定和全髖置換治療老年移位型股骨頸囊內骨折的療效比較[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2):131-135.
(收稿日期:2013-09-03 本文編輯:郭靜娟)
[摘要] 目的 比較髖關節置換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均分為髖關節置換組(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差異。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Harris評分示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P<0.05)。髖關節置換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2.5%)和再手術率(0)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41.9%及37.5%)(P<0.05)。 結論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效果確切,能顯著縮短術后臥床時間,臨床療效好,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骨折內固定;老年;股骨頸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74-03
股骨頸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是因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及髖周肌肉群遭受嚴重創傷所引起的股骨頸斷裂[1]。資料顯示[2],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大多分布在70~80歲年齡段,治療難度大,并發癥多,預后差,治療不當易給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生命造成嚴重威脅。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比較髖關節置換和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均經X線確診,均無明顯的髖臼損傷。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髖關節置換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57~79歲,平均(61.48±6.43)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12例,Ⅳ型5例;合并癥:糖尿病3例,高血壓6例,慢性支氣管炎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13 d,平均(7.24±1.13) d。骨折內固定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58~81歲,平均(62.26±6.36)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合并癥:糖尿病4例,高血壓7例,慢性支氣管炎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6~15 d,平均(7.46±1.35) 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分型、合并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入手術室后監測生命體征,行全麻氣管內插管。骨折內固定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于患側墊軟枕使臀部抬高,在C形臂X線機監視下切開暴露骨折部位,并進行解剖復位,打入3枚克氏針行內固定治療,逐層縫合切口。髖關節置換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側臥90°位,取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充分暴露髖關節后,斜行截骨處理取出股骨頭,用髖臼銼清除軟骨面直至鮮血從創面滲出,植入適當大小的髖臼假體,復位關節,檢查合適后逐層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差異。
1.4 臨床療效標準
術后12個月進行Harris評分[3]:總分為0~100分,優≥90分,良80~89分,一般70~79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x±s)
2.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21/24),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15/24)(χ2=4.0,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骨折內固定組比較,*P < 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比較[n(%)]
3 討論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人數居高不下,壞死率和不愈合率高達30%[4]。中老年人股骨頸易骨折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5]:①中老年人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質疏松及由此引起的股骨頸結構脆弱;②中老年人的髖周肌群退化使老年人反應遲鈍,對于外來侵害抵御能力下降,所以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概率提高。
近年來對股骨頸骨折特點的認識不斷深入,保守治療后較高的繼發移位率和股骨頭壞死的風險也顯現出來,即使股骨頸骨折無移位也應首先考慮早期手術內固定治療[6]。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主要有骨折復位內固定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手術方式[7]。多項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快,臥床時問短,短期內即可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8-9]。中老年患者合并癥多,身體功能差,減少臥床時間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壓瘡、深靜脈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方面,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說明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利于盡早恢復下床活動,提高生活質量。術后Harris評分顯示,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P<0.05),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更好。在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方面,髖關節置換組患者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減少了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二次手術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
綜上所述,相比于骨折內固定術,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是更好的選擇,能顯著縮短術后臥床時間,臨床療效好,并發癥少,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首選全髖關節置換術。
[參考文獻]
[1] 曾秋榮.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臨床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92-93.
[2] 桂紅利.股骨頭置換和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8):42-43.
[3] 阮世強,鄧江,徐林,等.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2):24-26.
[4] 張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對比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11):15-18.
[5] 胡軍,惠宇堅,朱辰蕾,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與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國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5):386-391.
[6] 阮世強,鄧江,徐林,等.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2):24-26.
[7] 鄔紅衛,熊自強,馬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1, 18(20):183-184.
[8] 馬力波.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5):79-80.
[9] 趙明久.用髖關節置換術和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10(5):96-97.
[10] 劉曉冬,盧衛忠,陳曉霞,等.內固定和全髖置換治療老年移位型股骨頸囊內骨折的療效比較[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2):131-135.
(收稿日期:2013-09-03 本文編輯:郭靜娟)
[摘要] 目的 比較髖關節置換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均分為髖關節置換組(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差異。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Harris評分示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P<0.05)。髖關節置換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2.5%)和再手術率(0)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41.9%及37.5%)(P<0.05)。 結論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效果確切,能顯著縮短術后臥床時間,臨床療效好,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骨折內固定;老年;股骨頸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74-03
股骨頸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是因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及髖周肌肉群遭受嚴重創傷所引起的股骨頸斷裂[1]。資料顯示[2],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大多分布在70~80歲年齡段,治療難度大,并發癥多,預后差,治療不當易給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生命造成嚴重威脅。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比較髖關節置換和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均經X線確診,均無明顯的髖臼損傷。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髖關節置換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57~79歲,平均(61.48±6.43)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12例,Ⅳ型5例;合并癥:糖尿病3例,高血壓6例,慢性支氣管炎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13 d,平均(7.24±1.13) d。骨折內固定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58~81歲,平均(62.26±6.36)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合并癥:糖尿病4例,高血壓7例,慢性支氣管炎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6~15 d,平均(7.46±1.35) 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分型、合并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入手術室后監測生命體征,行全麻氣管內插管。骨折內固定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于患側墊軟枕使臀部抬高,在C形臂X線機監視下切開暴露骨折部位,并進行解剖復位,打入3枚克氏針行內固定治療,逐層縫合切口。髖關節置換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側臥90°位,取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充分暴露髖關節后,斜行截骨處理取出股骨頭,用髖臼銼清除軟骨面直至鮮血從創面滲出,植入適當大小的髖臼假體,復位關節,檢查合適后逐層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差異。
1.4 臨床療效標準
術后12個月進行Harris評分[3]:總分為0~100分,優≥90分,良80~89分,一般70~79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x±s)
2.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21/24),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15/24)(χ2=4.0,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骨折內固定組比較,*P < 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比較
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的比較[n(%)]
3 討論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人數居高不下,壞死率和不愈合率高達30%[4]。中老年人股骨頸易骨折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5]:①中老年人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質疏松及由此引起的股骨頸結構脆弱;②中老年人的髖周肌群退化使老年人反應遲鈍,對于外來侵害抵御能力下降,所以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概率提高。
近年來對股骨頸骨折特點的認識不斷深入,保守治療后較高的繼發移位率和股骨頭壞死的風險也顯現出來,即使股骨頸骨折無移位也應首先考慮早期手術內固定治療[6]。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主要有骨折復位內固定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手術方式[7]。多項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快,臥床時問短,短期內即可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8-9]。中老年患者合并癥多,身體功能差,減少臥床時間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壓瘡、深靜脈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方面,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髖關節置換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說明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利于盡早恢復下床活動,提高生活質量。術后Harris評分顯示,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骨折內固定組的62.5%(P<0.05),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更好。在并發癥發生率和再手術率方面,髖關節置換組患者顯著低于骨折內固定組(P<0.05),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減少了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二次手術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
綜上所述,相比于骨折內固定術,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是更好的選擇,能顯著縮短術后臥床時間,臨床療效好,并發癥少,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首選全髖關節置換術。
[參考文獻]
[1] 曾秋榮.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臨床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92-93.
[2] 桂紅利.股骨頭置換和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8):42-43.
[3] 阮世強,鄧江,徐林,等.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2):24-26.
[4] 張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對比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11):15-18.
[5] 胡軍,惠宇堅,朱辰蕾,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與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國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5):386-391.
[6] 阮世強,鄧江,徐林,等.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2):24-26.
[7] 鄔紅衛,熊自強,馬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1, 18(20):183-184.
[8] 馬力波.髖關節置換與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5):79-80.
[9] 趙明久.用髖關節置換術和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10(5):96-97.
[10] 劉曉冬,盧衛忠,陳曉霞,等.內固定和全髖置換治療老年移位型股骨頸囊內骨折的療效比較[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2):131-135.
(收稿日期:2013-09-03 本文編輯:郭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