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臺系列棗品種經過以夏樹讓教授為主導的團隊選育,分別在云南、江西、湖南、廣西等南方省份進行3年以上試種,表現出抗逆性強、表現佳等特點,適宜長江以南地區引種栽培。以下分別介紹這5個品種。
桂臺1號 該品種在北方果實生長期95~100天,9月中下旬成熟;在南方由于光、溫、水等條件不同,果實生長期縮短至90天左右。平均單果重13~15克,最大單果重22克,大小較均勻。果實長圓形,果皮薄,果面光滑。果肉厚,肉質細脆,汁液較多,甜味極濃,微酸,品質極上等。鮮棗可食率為97.3%,含可溶性固形物40%~45%,含糖38%~42%,含酸0.36%。結果早,早產、豐產性極強,定植當年即可掛果,一年生小棗樹最多可產鮮棗1.6千克。定植第三年株產鮮棗7千克左右,進入豐產期。由于該品種花蕾肥大且多,即使在南方花期遇雨水沖刷也能坐果,花期注意新棗頭摘心配合噴施赤霉素即可,無需開甲。坐果穩定,極少落果,抗雨裂,抗病力強,極豐產,沒有大小年現象,非常適宜長江以南地區大面積發展種植。
桂臺2號 為早熟鮮食棗優良品種。果實生長期76~85天,在北方成熟期為8月上中旬,南方地區容易做到一年多熟且非常適合保護地集約栽培。果實較大或中等大,平均單果重16.5克,最大單果重25克。果皮片紅時為鮮紅色,完熟時為紫紅色,著色60%左右,果面光滑美觀。果肉厚,酥脆多汁,味甜微酸,品質不比冬棗遜色。鮮棗可食率96.5%,含可溶性固形物31%。結果早,豐產性強。定植第二年株產鮮棗1.1千克,第三年株產鮮棗5.5千克。耐瘠薄,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栽培在土層40厘米及以上的山嶺也能正常結果。花期花蕾不如桂臺1號強壯,但是施肥合理,植保、修剪等管理得當會有極豐產的表現。坐果期需要對棗樹采取開甲或環割或鐵絲綁扎等措施進行調整,同時結合摘心、噴赤霉素保花促果。
桂臺3號 樹勢中庸,棗頭紅褐色,萌芽力中等,當年生棗頭生長量大。棗吊抽生較多且粗壯,花量較多,晝開型。屬于大果型,果實卵圓形,平均單果重31克,最大單果重85克,大小較均勻。果實生長期90天左右。果皮薄,鮮紅色,果面較光滑。果肉厚,綠白色,肉質細脆,味甜汁液多,品質上等,適宜鮮食。鮮棗可食率為96.7%。含糖36%左右,維生素C 490毫克/100克。結果早,早產,豐產性好。幼樹定植當年可掛果,兩年生樹株產鮮棗2.5千克以上,3年即可進入豐產期。在南方采取矮化密植能夠更早進入豐產期,畝產量達到3000千克以上。
桂臺4號 桂臺4號是針對我國現有大棗品種中缺乏高品質餐桌專用型大棗的現狀,充分利用山東山區大棗資源,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篩選出的適宜鮮食、蒸食、加工(棗泥、棗糕、干棗)的大棗新品種。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品種綜合性狀優良,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生產應用價值。
果實長橢圓形,果面光潔、亮麗,果個大,平均單果重24克,最大單果重38克。果肉翠綠色,細密硬脆,清甜味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2.4%,總糖29%,總酸0.36%,維生素C 410毫克/100克(鮮重),粗纖維1.9%,硬度12.6千克/厘米2,品質優良,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美容價值。果實發育期100天左右,中晚熟,可食率96.9%,果皮厚(蒸熟后極易剝離),極抗裂果,耐儲運,低溫下儲藏可以保持90天不爛果。制干率56.8%,早果豐產,抗棗瘋病,是大棗中優良的栽培新品系。進行規模開發和種植,可滿足城鄉居民對果品消費多樣化、優質化、專業化的需求。同時,該品種以其獨特的風味口感、極高的營養價值、艷紅吉祥等突出特點,彌補了國內外市場餐桌用蒸食、加工高品質晚熟大棗的空當。
桂臺5號 屬于極早熟小果型,果實生長期60~65天,生長期極短。該品種結果早,優質,豐產性、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綜合性狀優良。果實近橢圓形,平均單果重6.69克,大小均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8%,硬度12.4千克/厘米2,總糖23%,總酸0.47%,維生素C含量為468毫克/100克(鮮重),可食率93%。皮薄質脆,肉厚核小,酸甜適口,品質極佳,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適宜鮮食和加工。
樹勢強健,萌芽力、成枝力均強,樹冠成形快;幼樹棗頭生長勢旺,一年生枝平均長度66.0厘米,當年萌發的二次枝即可開花結果;針刺不發達,結果枝無刺;棗股圓柱形,5~6年生棗股長1.0厘米左右,粗0.8~1.0厘米,抽生棗吊4~5個,棗吊平均長16.4厘米,著葉10~11片。花量大,花期對溫度需求為普通型,每個棗吊通常結果1~4個,最多的9個,豐產性狀突出。2~5年生樹平均株產分別達到1.71千克、2.79千克、3.30千克、10.72千克。
與全國棗產地的傳統栽培品種相比,該品種較抗棗瘋病。選擇生長健壯、地徑1~2厘米的野生酸棗做砧木,據田間觀察,嫁接苗定植園6~8年生樹未發現有棗瘋病病株。
(作者聯系地址:海南樹讓農業研究所 郵編:570216 手機:15203076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