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國土資源局 周力豐
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支撐寧波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就如何提高規劃耕保管理水平的幾點思考
寧波市國土資源局 周力豐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都對國土資源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如此集中系統地講土地和資源保護問題,是史無前例的,充分表明了中央對國土資源工作的高度重視,是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土資源工作的行動指南。為此,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牢牢把握寧波發展大勢,及時轉變發展和管理理念,全力以赴抓好“雙保”工程,求創新、強服務、重銜接、深調研,努力為推進“六個加快”戰略和“五水共治”“雙驅動四治理”“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決策部署做好國土資源保障工作。
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寧波市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日益減少,過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持續,依靠大規模開發土地后備資源支撐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也難以持續。只有轉變發展理念,堅持走集約發展、創新發展之路,才能為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為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用科學發展的理念來指導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通過轉變發展理念轉變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結構,通過節約集約推進轉型升級,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節約集約。
從寧波實際出發,落實好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總體要求,就是在統籌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的基礎上,樹立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實施科學管理;就是在堅持兩個“最嚴格”制度的基礎上,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就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始終把服務民生擺在首要位置;就是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統籌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促進資源節約和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方面,保障發展用地要用統籌的方法、融合的手段、倒逼的機制,來破解雙重壓力和兩難困局。
一是著力強化規劃管控。重點要劃好“生存線”、“生態線”和“保障線”三條底線。劃定“生存線”即明確耕地保護面積,主要目標是確保糧食安全,尤其要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建設;劃定“生態線”即明確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各類保護區范圍,提高生態環境安全水平;劃定“保障線”即明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用地,合理劃定城鄉開發邊界,合理布局工業和城鎮區域,提高土地開發效率。二是著力優化配置增量。從嚴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尤其是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堅持有保有壓,科學合理分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把有限的增量指標配置到重點的轉型升級項目上去。就寧波而言,要優先保障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產業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重大項目以及民生項目的建設用地需求。同時,制定區域差別化的供地政策,按照優先發展產業優先供應土地的原則,主動引導產業項目用地投向。三是深入挖掘盤活存量。通過政策引導推進存量土地流轉速度,把擴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的沖動引導到存量建設用地的二次開發利用上去。加快低效利用國有建設用地的二次開發利用,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加快批而未供土地的盤活利用,提高土地資源效率。加大新增建設用地計劃與節約集約用地的掛鉤力度,努力實現以“增量”撬動“存量”。
另一方面,資源保護工作要著重在優化空間、推進流轉、嚴格管控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堅持優化空間促保護。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原則,加快推進低丘緩坡和荒灘未利用地的綜合開發利用,探索實施“荒灘工業、坡地村鎮”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念好“山海經”,緩解土地供需緊張矛盾。二是堅持推進有序流轉促保護。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既可以解決土地資源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利用問題,又可以解決耕地的拋荒問題,是保護耕地資源的有效手段。結合糧食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耕地流轉和土地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三是堅持管控提升促保護。強化規劃剛性,通過新一輪規劃的實施、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等措施,對耕地實行嚴格管控。管控重點從對具體空間位置的管控調整到對總量、規模的管控上來,通過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糧食功能區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效益。
(一)求創新,緊緊圍繞一條主線
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雙保”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們“規劃耕保人”一定要追求創新精神,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首先要創新工作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于突破常規和定式。其次要創新工作內容。在工作內容上突出“指導、服務、銜接、配合”。再次要創新工作方法。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為領導決策服務,為基層排憂解難。緊緊圍繞“在創新中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從而使規劃耕保業務保持與時俱進的生機和活力”這條主線。

寧波耕地保護
(二)強服務,重點抓好兩大專題
我們“規劃耕保人”除了要追求創新精神,還需強化服務意識,并把“熱情主動服務”當作做好我們工作的“生命線”。這樣說似乎有點夸張,但身為人民公仆,不為人民服務,那還不如“回家賣紅薯”去。當前我們要重點抓好兩大專題服務。一是圍繞經濟轉型升級的專題服務。突出抓好以“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主的重大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區塊等重點領域,以及產業升級、浙商創業創新等項目用地問題,破解難題,改進方法,提高效率,探索長效機制,全力以赴做好用地保障工作。二是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專題服務。繼續為保障性住房、下山移民、污染企業搬遷等民生項目及中小微企業等用地提供優質服務,立足抓早、抓實、抓主動,用足、用好、用靈活各項優惠政策,確保項目及時落地、盡早建成。
(三)重銜接,準確把握三對關系
在我們這個極其講究“關系”的社會里,處理好對下、向上和橫向這三者的關系極為重要。對下要主動指導服務。根據工作職能,要加強對基層土地開發整理、農轉用報批、征地拆遷等工作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每項工作不僅僅停留在布置工作、落實任務層面上,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前介入,加強指導、處理問題、解決難點。向上要主動匯報溝通。一方面要加強與上級部門的聯系溝通,及時了解掌握上級的信息動態和政策變化情況。另一方面要針對工作中的實際困難,主動向上級部門匯報請示,及早、切實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爭取工作中的主動。橫向要主動銜接配合。進一步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和局內部機關、事業單位之間的銜接,積極爭取各單位的理解和支持,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盡可能地幫助配合其他單位解決實際問題,工作不能推諉扯皮,使各項工作都能服從服務于中心工作。
(四)深調研,努力做好四篇文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為肩負保障發展、保護資源重任的“規劃耕保人”更應如此。應該說,這兩年我們開展的調研也不算少,但總感覺到,真正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且取得的良好成效的卻屈指可數。我們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好好做做文章:一是探索海陸統籌,積極開展低丘緩坡荒灘開發利用試點,通過規劃調整、計劃追加等手段來進一步拓展用地空間;二是深入挖潛、加大力度,扎實推進“812”土地整治工程,努力確保全市耕地占補平衡;三是制定政策、整合資源,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四是加強征地拆遷審批監管,完善補償安置政策,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開展這樣有的放矢的調研,實際上也是我們改進作風、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