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醫院 037000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成分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及肥胖等因素,糖尿病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國,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迅速增長,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管狹窄,引起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之一。早期發現及診斷是決定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因素。筆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單純糖尿病患者頸總動脈及分叉、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起始段檢測進行了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150例,男105例,女45例,平均年齡62歲,其中并發腦梗死的男患者45例,女患者24例。選擇檢查正常者90例作對照組。
1.2 方法 使用飛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置有高頻線陣探頭(頻率范圍為8.0~14.0MHz)。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檢查的對側,充分暴露頸部,沿胸鎖乳突肌外緣縱切及橫切掃查,依次顯示頸總動脈(CCA)近端,中段和遠段頸總動脈分叉處(BIF)及頸總動脈分叉遠端約2cm范圍內的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起始段,觀察血管走行,測量動脈內徑,注意觀察內中膜是否連續、是否光滑、有無增厚、有無斑塊存在,頸動脈IMT內-中膜厚度≥1.0mm表示內膜粗糙,IMT≥1.2mm表示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記錄斑塊的位置、形態、大小、回聲類型和數目等,根據斑塊的回聲判斷質地是軟斑還是硬斑,再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其血流動力學改變,將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同時記錄斑塊處血管內徑及狹窄程度,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起始段中的任何一條管腔狹窄,則視為管腔狹窄。狹窄程度判斷:輕度狹窄:內徑減少<50%;中度狹窄:內徑減少51%~70%;嚴重狹窄:內徑減少71%~90%。CDFI觀察血流情況,脈沖多普勒查血流頻譜有無改變。頸動脈管壁測量,正常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0mm,在頸動脈分叉處內-中膜厚度<1.2mm。
近年的大規模隨機臨床對照試驗分析結果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以IMT增厚斑塊形成為主要特點,其原因與患者體內存在糖代謝和脂代謝紊亂有關。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病變以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流減速、血管阻力增高為主要特點。本文中,二維超聲檢測糖尿病患者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起始段內-中膜厚度、斑塊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的斑塊發生率明顯高于糖尿病非腦梗死患者,有顯著差異性(P<0.05,P<0.01),表現為內膜粗糙增厚,管腔不規則狹窄,腔內見點狀、塊狀強回聲斑塊或等回聲、低回聲軟斑塊,PW測量血流流速減低,頻譜峰值均表現為圓鈍,峰時后移。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顯示均為彩色血流充盈缺損,不規則變細,并可見五彩鑲嵌血流,狹窄處血流流速不同程度增快,如頸動脈內充滿血栓,則管腔內徑增寬,內可見實性回聲充填,CDFI顯示無血流信號。對照組表現為動脈管腔結構清晰,內膜光滑、連續、厚度正常,內-中膜厚度(IMT)≤1mm,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表現為腔內血流信號充盈好,管腔中央為色彩明亮的高速血流,靠近管壁為色彩暗淡的低速血流。PW表現為收縮期有兩個峰,第一峰大于次峰,雙峰間有切跡,整個舒張期存在血流信號。測量各參數值兩側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對以上兩組頸動脈(IMT)、收縮期峰值速度(Ps)分別進行統計學對比,結果見表1、2。
表1 正常組與糖尿病組頸動脈IMT比較(±s,mm)

表1 正常組與糖尿病組頸動脈IMT比較(±s,mm)
注:與對照組比較,*表示P<0.01。
?
表2 正常組與病變組頸動脈Ps比較(±s)

表2 正常組與病變組頸動脈Ps比較(±s)
注:#P<0.05。
?
糖尿病常累及全身周圍血管,在動脈損傷的早期,血小板及其他物質在損傷處聚集,可見內膜下有黃色1~2mm大小的粒塊狀突起物,并逐漸融合,增大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內膜伸出向管腔使管腔狹窄。病變嚴重時,粥樣硬化斑塊上出現潰瘍、出血、血栓形成。頸總動脈分叉處(BIF)的湍流速度及壓力脈動會使血小板受到損害,并最后在血管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或增加內膜上的斑塊,血栓脫落,栓子可進入血管引起心腦血管梗塞。頸動脈粥樣硬化隨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而日益受到重視。二維超聲能檢測出斑塊的位置、形態、大小、數量等特征。隨著彩色多普勒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使一些不能在二維圖像中顯示的粥樣硬化斑塊得到診斷。從以上兩個表可以看出病變組頸動脈內壁較對照組明顯增厚,P<0.01,且Ps較對照組減低。通過對糖尿病患者與對照組的對比研究,筆者發現糖尿病患者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明顯提高。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以頸總動脈根部及分叉處為主,并累及整個血管內壁,且程度重,發病早。經理論和臨床證明動脈的分叉部及成角處或內膜表面不規則能干擾層流,產生血流急而致旋渦流,使內膜受損,此后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這些粗糙區域內,如頸動脈分叉部、頸動脈竇擴張部。如動脈粥樣硬化引起成角處動脈伸長、擴張,原先角度則發生改變,層流進一步扭轉,結果旋渦流進一步損傷動脈,以致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而對照組主要發生在分叉處,很少累及主干,程度較輕。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項無創性檢查,具有簡單易行、形象直觀、無痛苦、無輻射、診斷可靠、價格低廉、可重復等優點。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觀察,不僅可提供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學信息,還可提供動脈硬化所形成的血流動力學信息。對早期評價血管內膜粥樣硬化有較好的重復性,對糖尿病及時用藥預防大血管粥樣硬化等均可提供動態監測依據,將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作出貢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吳海燕.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彩超檢測的應用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3,(3):141-143.
[2] 李俊來.頸動脈硬化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影像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12(11):693.
[3] Toole J.F,著.腦血管疾病〔M〕.重慶醫科大學神經疾病研究室,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