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文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北京市 100029
中醫舌診是中醫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教學中傳授基本知識的重要內容,本人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又擔任師帶徒傳承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導師,每周要有病房的教學查房。門診要帶教實習生、進修生等諸多青年中醫師,面對眾多的學員,深感中醫教學中舌診的重要,體會到講解中醫舌診要比脈象更直接、更客觀、更具體、更易于被青年醫師接受。舌是人類臟器變化的晴陰表[1],可直接見到器官黏膜的變化,而且不易受到外界環境中變化的影響,在診斷中較能及時地反映身體內部的變化,在中醫教學中具有重要實用價值。本文僅就個人在教學中的粗淺體會介紹如下,供同道指導。
中醫舌診包括,望舌的神、色、形、態及舌苔的厚薄、顏色、潤燥等,舌象變化千差萬別,猶如海邊拾貝,園中賞花,各有千秋。教師要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中,找出典型的舌象,介紹其臨床價值,方可激發學員學習中醫診斷的興趣,而其從枯燥的理論教學中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眾多模糊的概念中,難得一見鮮明的客觀指征,如與淤血相關的舌面紫斑、厚膩苔的剝脫、陰虛內熱光剝無苔的紅舌,都可以激發學員的診舌興趣。例如一淡紫舌黃膩苔患者,舌苔有裂紋呈分葉狀,形如樹葉的葉脈,這種情況多見于有長期咳嗽痰喘病史患者,引導學生先看舌象,后問病史,經了解病史,果然如此,從而提高了學生認真鉆研中醫舌診的興趣。對于典型舌象可先由1~2位學員發言,引起廣泛注意及討論,最后由教員總結。
舌色的分類千差萬別,眾說不一,各有見解,不便學員掌握。以紫舌為例,文獻上可有紅紫、青紫、淡紫。有關紅舌的分類會更多。分類過繁,不便記憶,不便統計。本人拙見教學中只分四種:淡白、淡紅、紅、紫基本舌色。舌苔也只有:白、黃、厚、薄、潤、燥之分。舌質、舌苔的顏色經常只是色澤程度的變化,很難找到量上的嚴格界限。例如淡白舌與淡紅舌的區別僅為紅色成分的多少,紫舌是在紅色基礎上如加上藍色則為紫舌,這就要靠學生的“悟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多對比,使學員在思維中形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紫舌一般提示淤血,但學員往往只停留在淤血的結論上,診斷淤血不難,但難在再深一層次上還應辨別寒熱、虛實、陰陽、表里。筆者在學習時老師是用手指刮舌苔,指出濕潤者為寒、干燥者為熱,現今如此教學,已有疑義,這就要靠耐心觀察,但又不能讓患者伸舌太久,學員應全神貫注地認真觀察。
常人舌象,多見有舌色淡紅,紅活,潤澤,舌苔不膩不燥[2],舌根舌苔多較前部為厚。齒痕舌多受牙齒影響,對老人應予以注意。高齡人多受年齡影響舌象多見堅斂蒼老,婦女舌象也受經期變化的干擾,診舌之前應注意性別、年齡、飲食、服藥物情況等。口服含鈣成分的藥物以及咀嚼藍莓的患者使舌色變黑變紫。大量進食胡蘿卜、柑桔的患者舌色會變黃。熱飲后的患者舌色會變紅,冷飲后的患者舌色會變淡紫。有些患者來院前在家就刮舌,使舌苔變薄,舌質變紅,這些都是假象,應認真分辨。
光線的強弱,對望舌影響甚大,最好是在自然光線附近,光線過弱常使舌色變晦暗,又不能在陽光直射下望舌。例如藍色窗簾常使舌色變紫,紅色窗簾常使舌色變暗紅,熒光燈下照舌象常使舌色失真。目前青年醫師多用相機拍攝舌診照片,要關注洗印等各種活動條件,應以使皮膚恢復原有皮膚顏色為基本條件。可把印好照片拿到患者面前對比,就可發現失真的程度,從而糾正拍照時的相關條件,積累經驗。還可拿目前出版的有舌診照片的書籍,書中諸多的照片使皮膚色澤失真,從而指導學員恰當地分析其實用價值。
舌診的臨床研究是中醫臨床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望診受主觀意識的影響,有時難以統一,故有人提出舌診客觀變化的設想,可是多年來仍難廣泛應用于臨床。基于目前的狀況,可由三位有經驗的中醫師共同觀察,以二比一的方式決定舌象。鼓勵舌診的動態觀察,舌診的變化與疾病的變化密切相關,主任醫師查房,每天都應記錄中醫四診的變化,以便及時指導治療。以腫瘤科住院患者為例,應用脫水藥之后,如雙氫克尿噻、甘露醇等藥物,舌色很快會變化,呈現光剝無苔的陰虛舌。頭頸部的放射治療也很快會使舌色變紅呈現“熱象”,化療患者屬于脾胃受傷,舌苔會出現厚膩水滑等。手術后的患者又常使厚膩的舌苔變生剝脫。故應病癥合參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舌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了解病情、判斷預后、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國外曾有人稱舌是人體內臟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可以窺視到到人體內臟的變化,惡性腫瘤的中晚期階段,病情千變萬化,放化療及手術對身體影響很大,早年筆者曾觀察食管賁門癌500例,觀察到凡是朝向淡紅舌轉白苔發展者病情多朝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則病情多呈現惡化。筆者還觀察到肺癌患者的舌象變化,凡有吸煙史長久者,舌色多偏紫暗,舌苔多黃燥,應用百合固金湯后,舌苔多見滋潤,患者口干舌燥、痰稠的現象也隨之緩解。
[1] 吳中朝,王彤.中醫舌診〔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1-3.
[2] 長春中醫學院.中醫診斷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