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娟 任莉莉 巫桂兵 四川省合江縣人民醫院藥劑科 646200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患者群體,尤其嬰幼兒,各個系統發育尚不健全,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以及排泄方面與成人有一定的差異,與用藥相關的無論是不良反應還是藥源性疾病均比較常見,因此兒科用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1]。為了解我院兒科門診患者藥物使用情況,為今后兒科用藥工作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筆者對我院2013年兒科門診患者用藥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從我院HIS系統中隨機抽取2013年1-12月期間兒科門診處方1 200張,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患兒性別、年齡,處方用藥的種類、品種,聯合用藥、給藥途徑等進行統計,參考《中國藥典》[2]、藥品使用說明書、《新編藥物學》[3]以及用藥相關規定[4]等對處方進行評價,統計不合理用藥處方以及不合理用藥情況。對于同一張處方中出現兩種或以上不合理的情況,只統計最典型的一種。
本組1 200張處方中,男童處方672張,女童處方528例,男童比例高于女童;患兒年齡1個月~14歲,平均年齡(5.3±2.9)歲;單張處方用藥品種數為1~7種,平均(3.0±1.2)種。肌注269張,口服處方358張,輸液573張;四聯及以下用藥處方849張,占70.8%,四聯以上用藥處方351張,占29.3%。
2.1 不同類型藥物在不同年齡段患兒中的使用情況 將1 200張處方按照5個年齡段分開,其中1~3歲患兒處方最多,有533張,其次為3~6歲290張,12歲以上患兒最少,有86張。將處方中出現的藥物按照藥理作用分抗菌素類、抗病毒類、激素類、解熱鎮痛類、止咳化痰類、消化系統用藥類以及其他類7個類別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抗菌素類、解熱鎮痛類藥以及止咳化痰類物所占比例較高,超過一半處方中含有上述3類藥物。從趨勢上看,隨著年齡的增大,抗菌藥物使用比例下降,止咳化痰類藥物、消化類藥物以及其他類藥物使用比例增加。不同類型藥物在不同年齡段患兒中的使用情況詳見表1。

表1 不同類藥物在不同年齡段患兒中的使用情況統計(張)
2.2 兒科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品種 將1 200張處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10種藥品進行統計并排序,結果顯示排前3位都是抗生素類藥物,其次是化痰類藥物氨溴索和上呼吸道感染用藥氨酚黃那敏顆粒,霧化用藥博利康尼、止咳化痰藥物寶咳寧的使用也比較廣泛。10個兒科藥物品種詳見表2。

表2 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兒科藥物品種〔n(%)〕
2.3 不合理用藥情況 1 200張處方中共發現不合理用藥處方106張,不合理用藥類型較多,診斷與用藥不符,用法、用量不合理排前2位。不合理用藥分類統計詳見表3。

表3 不合理用藥分類統計
兒童正處于迅速生長發育過程中,肝腎功能、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功能以及內分泌系統各種機能發育尚不夠健全,解剖結構、生理特點以及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均與成人都有所不同,因此,兒科用藥在正確選擇藥物、準確計算用藥劑量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各類藥物在兒童體內的藥動學特點及可能對兒童發育存在的危害。審查和點評兒科處方對促進兒科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3.1 藥物類型與患兒年齡段的關系 本組資料顯示,統計的1 200張處方中,患兒年齡段在1~3歲之間最多,占44.4%(533/1 200),其次為3~6歲兒童,占24.2%(290/1 200),1歲及以下患兒處方比例居中,構成比為16.5%,6歲以上年齡段患兒處方明顯減少,構成比均不足8%。在1歲及以下患兒中,使用比例最高的是解熱鎮痛類藥物,其次為抗菌素類和止咳化痰類,1~3歲患兒使用比例最高的是抗菌素類,其次為解熱鎮痛類和止咳化痰類,3~6歲兒童使用比例最高的仍然是抗菌素類藥物,但是止咳化痰類藥物所占比例明顯增加,6歲以上患兒使用抗菌素類藥物及止咳化痰類藥物較多。上述情況說明,就診兒童中,1~3歲患兒比例超過其他年齡段,而在用藥方面,1歲及以下兒童疾病以感冒、發燒、咳嗽為主,主要使用解熱鎮痛類藥物,而1歲以上兒童使用抗菌消炎類藥物較多,在用藥趨勢方面表現出隨著年齡的增大,抗菌藥物使用比例下降,而止咳化痰、消化類藥物使用比例增加的特點。這可能和兒童隨著成長抵抗力逐漸增強,感染性疾病發病率下降,而在幼兒園或學校容易傳染呼吸道疾病以及飲食不當所致疾病比例逐漸增加有關[5]。
3.2 常用藥物品種與劑型 本組調查顯示,在處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10個品種中,抗生素有4個,而且排名前3位的都是抗生素;止咳化痰類有3個品種,解熱鎮痛類2個品種,激素1個,劑型以粉針、顆粒劑為主。這說明我院兒科用藥中,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解熱鎮痛是比較常規的治療。
3.3 合理用藥分析 本組對我院2013年兒科處方中抽取的1 200張處方分析發現,患兒中男童比例高于女童,單張處方用藥品種數平均(3.0±1.2)種,四聯及以下用藥處方849張,占70.8%。四聯以上用藥處方351張,占29.2%。共發現各類不合理用藥處方106張(8.8%,106/1 200),其中診斷與用藥不符、用法、用量不合理等情況所占比例較高。兒童用藥品種、規格以及劑型均比較少,不能滿足臨床需要,而且兒科預防性用藥比較普遍,在診斷與用藥上,容易出現一些不完全符合情況。在用法、用量方面,兒童用藥劑量多數是以成人劑量為基礎,結合年齡、體重或體表面積等進行換算,但是有些藥物受藥物代謝動力學、劑型等影響,按比例降低用藥量后給兒童使用,存在風險,容易導致不良反應[6]。例如某處方中,醫生開了紅霉素腸溶膠囊,用藥方式為打開膠囊將內容物分為3次服用。類似于這種藥物的用法用量,破壞了藥物的劑型,改變了藥物在體內溶解、吸收的途徑,用藥后能否被身體利用,會不會產生不良反應,都成為疑問,增加治療風險,應該盡量避免。
綜上所述,我院兒科門診中,1~3歲的兒童最多,用藥以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解熱鎮痛為主要方向,用藥基本合理,但是仍然存在問題,需要加以改進。
[1] 徐洪發.淺談小兒用藥特點〔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8,11(6):64.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46.
[4] 衛生部.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S〕.2010.
[5] 易潔梅.兒童用藥狀況與安全性調研〔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11):43.
[6] 車軍玲.兒科用藥安全性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7):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