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雪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福建省廈門市 361000
近年來,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老年人的免疫力功能較低,而心血管疾病病情復雜,這就給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帶來一些困難[1]。2013年1月開始我院對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了早期康復護理措施,成效顯著,為了給同仁一些借鑒,現將護理方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3年1-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為45~85歲,平均年齡為(67.4±2.3)歲。本組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在發病前可以自主生活。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肝腎疾病者;有腦出血手術史;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意識障礙;癲癇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方式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患者與對照組30例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FMA評分、Barthel指數、發病時間、臨床癥狀等方面來說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使用我院的常規治療措施。
1.2 護理措施 (1)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內容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內容。(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功能訓練:在患者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在患者仰臥時引導其進行抬肩訓練,上臂盡量外展,掌心向上,保證肘腕部的挺直;骨盆與髖骨前挺,引導患者主動或者被動開展翻身起坐訓練、擺肩訓練以及擺髖訓練。在進行坐位訓練時,需要保障訓練的平衡性,注意背屈踝、屈膝以及前傾訓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持重訓練,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的加大訓練強度,促進患者早日恢復。②頻電治療:對于本組患者,采取頻電治療法,即使用脈沖電腦,將電置于患者需要鍛煉的肌肉上,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刺激點,控制好電流的強度,以不超過患者的耐受為宜,每日治療1次,15~30min/次。
1.3 療效評價標準 在治療與護理前、后,評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采取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運動能力使用FMA進行評定[2]。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經t檢驗,期間比較以χ2檢驗并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與運動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觀察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恢復數據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恢復數據對比(±s)
?
近年來,我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數呈現出逐漸增多的趨勢,該種疾病不僅死亡率較高,也有著極高的復發率與致殘率[3]。目前,血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一種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及時采用最先進的治療措施,依然有很大比例的患者在幸存之后生活難以自理。在世界范圍中,每年由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 500萬人,心血管疾病儼然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頭號殺手。有關數據統計,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人數已經接近3億人,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腦中風,腦中風在我國的復發率遠遠高出了國際平均復發率。
對于此類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可以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本組結果也顯示,對于觀察組患者在采取了綜合性的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后,雖然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與運動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提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該護理措施是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和使用的。
[1] 趙新娜,馬小青,靳建宏.4 245例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分析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2(19):272-273.
[2] 翟慧晶.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994-1996.
[3] 孫艷麗.6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失眠原因及護理干預措施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