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李云鶴,郭東陽
(1.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北京100053;2.水利部國家防辦,北京100053;3.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北京100120)
京津冀區域水資源需求分析與供水保障對策
王晶1,李云鶴2,郭東陽3
(1.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北京100053;2.水利部國家防辦,北京100053;3.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北京100120)
京津冀區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核心區域,當前面臨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近年來,國家提出要實施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對區域水資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京津冀區域各省市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對區域水資源需求進行了初步預測,并分析了當地水資源保障能力,提出了供水保障對策,以保障區域供水安全。
水資源;需水預測;供水
京津冀區域地處海河流域平原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3個省、直轄市,總面積12萬km2,總人口約9 000萬人,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核心區域,人口密集,城鎮化水平高,但京津冀區域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之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58億m3,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0.9%,其中地表水149億m3、地下水154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45億m3;人均水資源量240m3,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9[1]。京津冀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區域總供水量為254.3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65.2億m3,占總供水量的25.6%;地下水供水量177.1億m3,占總供水量的69.7%;其他水源供水量12億m3,占總供水量的4.7%。區域用水總量已大大超過合理開發利用強度,導致河流干涸、湖泊萎縮等生態環境問題;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2012年區域用水總量為254.3億m3,其中農業總用水量163.9億m3,占總用水量的64.5%;生活用水量44.3億m3,占總用水量的17.4%;工業用水量35.2億m3,占總用水量的13.8%;生態環境用水量10.9億m3,占總用水量的4.3%[2],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偏高。在國家提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新形勢下,分析京津冀區域水資源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域供水保障措施。
未來一個時期,京津冀區域仍將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區域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區域生活用水需求將呈剛性增長;隨著高新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工業需水和生態環境需水量預計仍將呈一定程度的增長;隨著農業節水工程實施、農作物品種改良和先進耕作技術應用,農業需水量將略有下降。按照強化節水模式即2020—2030年用水效率達到同類地區國際先進水平,初步預測該區域2020年河道外需水總量326.69億m3,2030年需水總量340.73億m3。
京津冀區域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外流域調水和非常規水源。
(1)地表水。目前,京津冀區域地表水工程開發能力已大于地表水可利用量。為保護區域生態環境,使河道內維持一定比例水量,需對地表水供水總量進行一定控制。
(2)地下水。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淺層地下水的可開采量。深層承壓水因補給困難,不計其可利用量。
(3)外流域調水。一是引黃河水。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生效前,河北、天津可引黃河水18.44億m3;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生效后,河北可引黃河水6.2億m3,天津市未配置引黃水量,但在必要時,可根據河北、天津缺水情況和黃河來水情況,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二是南水北調供水。根據《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和《海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2020年可向京津冀區域供水61.5億m3,2030年可供水85.8億m3。京津冀區域南水北調水量分配,見表1。

表1 京津冀區域南水北調水量分配億m3
(4)非常規水源。包括再生水、微咸水、海水和礦坑水等。隨著再生水處理技術和處理率的提高,再生水可廣泛應用在景觀環境、園林綠化、廁所沖洗、道路清潔、建筑施工、工業生產、車輛沖洗等許多領域。河北省微咸水利用有一定潛力,天津市有少量微咸水可利用。隨著海岸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膜法反滲透等海水淡化工藝的不斷成熟,天津、河北沿海地區海水利用潛力較大,海水利用量將進一步加大。
綜上,經初步統計,京津冀區域通過充分挖潛、積極利用非常規水、加大外調水等措施,2020年總可供水量為305.92億m3,缺水量20.77億m3,缺水率6.4%;2030年總可供水量為332.61億m3,缺水量8.12億m3,缺水率2.4%。
(1)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三條紅線”。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考核辦法,將2020、2030年京津冀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在305.58億、339.76億m3以內。以水定發展,把水資源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根據水資源條件研究確定可承載的人口、經濟、產業等布局、結構和規模[3],確保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加強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
(2)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京津冀區域為資源性缺水地區,必須采取強化節水措施抑制用水需求,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應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全過程、全領域,優化用水結構,切實轉變用水方式。推進農業、工業和城鎮生活節水,進一步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嚴格限制建設高耗水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先進節水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鼓勵將污水處理回用于城市綠化、市政及工業用水,在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沿海地區鼓勵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源利用。
(3)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即將通水,可為京津冀區域增加一定供水。下一步,要根據北京市功能紓解及周邊地區承接首都產業轉移情況,對北京主城區及周邊地區需水量重新進行預測,調整各地區南水北調中線分配水量和配套工程規劃。研究通過中線總干渠沿線大型水庫聯合調度增加向北京、保定、廊坊等地供水的可行性,通過建設黃壁莊、岳城等水庫與中線總干渠的連通工程,增加對中線長江水的調蓄能力,提高向北京等地供水的保證率。研究南水北調東線向北京供水,中線向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供水的可行性。做好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補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河北引黃入冀補淀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按照城鄉供水統籌考慮的原則,逐步擴大城鎮供水管網的覆蓋范圍,盡可能兼顧農村供水,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4)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按照保護與修復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山區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為主體,平原以河流濕地和地下水修復為核心,濱海以維護河口生態為重點的生態修復格局。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實現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逐步達標。實施地下水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壓采和回灌補源工程,有效保護地下水水質、水量。實施灤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滹沱河、滏陽河等平原河流生態修復工程,向白洋淀、七里海、衡水湖等主要濕地進行生態補水,推進河流、濕地生態功能恢復。以永定河山區、太行山區、灤河山區為重點,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有機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5)探索建立區域水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在總結官廳和密云水庫上游、津冀引灤等現有水源地生態補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區域上下游、省市間水生態補償機制,保障區域內重要生態涵養區、水源保護區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流域管理機構監督協調作用,加強省界斷面水質水量監測,強化水生態補償資金和項目的監管、考核、評估,確保生態補償資金的合理使用和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
(6)建立區域水資源協調機制。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提供水利保障,既要統籌供水、防洪、生態環境保護,也要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關系;既要發揮中央有關部門的作用,也要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加強兩市一省、有關部門、有關流域機構的協調與合作。因此,建議在推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研究建立區域水資源協調機制,努力打破行政轄區束縛,建立區域防洪、水資源、水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聯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商合作,完善區域水利保障體系。
針對京津冀區域水資源保障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未來一個時期,通過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采取強化節水、充分挖潛、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和充分利用外流域調水等各項措施,加強區域水資源協調,可基本保障該區域合理用水需求,逐步修復當地生態環境,支撐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中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調查評價[R].北京: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水資源公報2012[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3]封志明,劉登偉.京津冀地區水資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資源承載力[J].自然資源學報,2006,(5).
TV213.4
A
1004-7328(2014)03-0001-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4.03.001
2014-03-24
王晶(1984-),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規劃和前期計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