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東坡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過程、作用、重要性及培養途徑,探討了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提出給予學生堅持不懈的鼓勵與勇氣、并創造平等的客觀環境和正確歸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自我評價、加強情感交流是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自我效能感 形成 培養 經驗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Disscussion on the Self Efficacy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HI Dongpo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process, function, importance of the students' self-efficacy approach,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influencing students' self-efficacy, offered the students unremittinglyencouragement and courage, and create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equal andcorrect attribution,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right self evaluation, to enhance the emotional exchan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 efficacy.
Key words self-efficacy; form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0 引言
自我效能理論是《高等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該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己能否有效地進行某一行為的判斷,它能夠將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轉化為先行因素,對行為發生作用。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價值系統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效能信念影響人們如何思維、感知、并激活行動等,它在個體的后繼行為與影響源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和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自我效能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同時也得到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支持,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探討了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歸因之間的關系,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等。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和歸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且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著密切相關。①由此可見,自我效能在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方面有重要作用。
1 學生自我效能的形成及對學生的影響
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②③
首先,學生個體親身經歷的結果是形成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多次經歷成功的人自然會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對自己行為有效性的評價必然會高,反之則會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的有效性抱有較低的期待,并且這種對自身的主觀知識還會泛化到其它情境中去。由此可見,具有多次解決較難問題經歷的學生往往會形成較強的自我效能感,這是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一個重要途徑。當然,這里所說的解決較難問題的經歷是要因人而異,更不能盲目追求任務的難度,使得學生解決的問題幾率過低,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所以,適當加大難度,和多次歷練學生解決合適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學生自己的替代性經驗是形成自我效能的另一重要因素。替代性經驗是通過將他人與自己比較形成的。當一個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人能取得成功時,他就會增強自信心,會積極地會努力爭取成功;當他看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人付出很大努力也沒有獲得成功時,就會失去信心,不愿意去嘗試。因此,這里強調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校園中樹立成功的榜樣,營造成功的環境,將會促進學生自我效能的形成。
再次,別人的勸說、表揚、批評以及自我規勸、暗示都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言語勸告中,如果缺乏事實地說教,對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如果結合自己的經驗或別人的經驗,有理有據地勸告,就會產生較大的效果。因此,在平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多給學生贊賞性、鼓勵性的言語,這些贊賞性、鼓勵性的言語要根據學生的工作來恰當的表述出來,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或他人)確實是肯定我的,那么他就會愿意再次去嘗試,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值得一體的是,這里所說的勸說、鼓勵等最好要依據學生的具體行為來實施,并且要恰當。
最后,生理及健康狀態、情緒也會影響到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一般情況下,身體不舒適、健康有問題、緊張焦慮、情緒低落會對自我效能判斷產生消極影響;心情高興、情緒愉悅、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時會對自我效能判斷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學校教育、家庭因素、同伴群體的影響等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會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常常綜合起作用。它們如何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改變,是因人而異的。
2 學生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也是學生進行學習自我監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量。④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產生自我調節的積極反應,如改變自我評價的定位標準、改善自己的復習策略、管理自己的復習任務及復習時間、提高自己的復習效率等等。⑤具體來說,學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有三個方面: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行為選擇。學習過程中,學生時時處處都不得不做出決定,怎樣行動以及持續多長時間。學生對自我效能的判斷,部分地決定其對活動和社會環境的選擇。人們傾向于回避那些他們認為超過其能力所及的任務和情境,而承擔并執行那些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干的事。影響人們選擇的任何因素都會對學生個人成長造成影響。在行動中,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培養積極的承諾,并促進勝任能力的發展。
其次,效能判斷決定著學生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的經歷時,能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強,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夠堅持下去。當被困難纏繞時,那些對其能力懷疑的人會放松努力,或完全放棄;而具有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則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戰。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與環境作用時,會過多想到個人不足,并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這種思想會產生心理壓力,使其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礙激發出更大的努力。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在親身實踐、觀察學習等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比方說某個學生通過平時的學習加上考試前的綜合復習最后考試結果為優秀,那么在學習類似的課程時,他就有意識的采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如果考試結果還是優秀,那么他很可能會繼續堅持這種學習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確信自己有能力采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來獲取優秀的考試結果,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進而形成為學習習慣。反之,他就會產生低的自我效能感,也就可能形成壞的習慣,并進而影響到學生個人的人格發展。因此,做為高校老師,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讓學生正確的估計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一個“自知”的人。
3 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途徑
(1)給學生自我評價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評價。有些學生在班級里一直默默無聞,不參與活動,甚至連發言也不多,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是很低的。我們教師可以多給這些孩子一些機會,通過一些競賽幫助他們對自己形成比較全面而正確的評價,這樣可以讓他們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主動地朝著這一方面去努力。
(2)在失敗時,給予學生堅持不懈的鼓勵與勇氣。許多人的成功是伴隨著許多次的失敗的。在一帆風順中航行的舵手永遠也經不起巨浪的考驗,然而擁有堅持不懈品質的人,往往可以把成功進行到底。我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在失敗中學習的能力,不是沉溺于失敗帶來的挫折感,而是學會汲取經驗。在一旁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堅持下去,最終獲得成功。
(3)創造平等的客觀環境。學生的家庭環境,自身的智力等因素都對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著較大的影響。有的學生家境優越,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相對高一些,有的家境一般的學生可能相比而言,自我效能感就不如家境優越的學生高。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是第二個生活空間,作為教師,應該給他們營造一個平等的環境,每個學生不論出身,不論貧富都一視同仁。這樣就使得學生自我效能產生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小了,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4)正確歸因,積極評價。研究成果表明:⑥積極的歸因能保證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判斷,逐步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斷激發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極的歸因將會發揮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是十分必要的,要訓練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不把學習的成敗歸因于學習能力差、運氣不好、內容難度太大、老師講得不好等自己很難控制的因素。
(5)情感交流,促進提高。教學過程是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關愛。因而作為教師要充分地尊重、相信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看成教學活動中的朋友和同行。
4 結論
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對學生學習和自身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極其復雜并相互影響,通過探討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和形成過程,得出給予學生堅持不懈的鼓勵與勇氣、并創造平等的客觀環境正確歸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自我評價、加強情感交流是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
注釋
①④周勇,董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自我監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3):30-34.
② 溫紅娟.學生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3):558-559.
③ 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⑤ 霍金芝,蔡琰,鄒艷,等.學習動機、智力和個性對學習成績影響的交互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6):328-330.
⑥ 張日升,袁莉敏.大學生外語焦慮、自我效能感與外語成績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