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波++董文浩
摘要:值華南理工大學甲子校慶之際,年僅八齡的藝術學院一力承擔了建校60周年慶典晚會籌備、創作、排演之重任。本文以執行者、創編著、親歷者的角度審視和記敘了慶典晚會從籌辦到演出的全過程。展現了華南理工大學不畏艱難、一馬當先的開拓精神;展示了華南理工大學以工見長、綜合發展的驕人成果;體現了華南理工大學藝術教育立足傳統、勇于發展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慶典晚會 音樂舞蹈創作 藝術教育 嶺南文化
花開花落,幾度寒暑;月盈月虧,幾番春秋。雄處嶺南之麓的知名學府——華南理工大學,迎來了自己第60個生日。踏入21世紀,在“建設以工科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型大學”方針指引下,藝術學院、法學院等文、法院系在風光秀麗的廣州大學城校區建成。華南理工大學正式成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2012年11月17日晚8點整,經過近半年的緊張籌備,華南理工大學60周年校慶慶典晚會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體育館隆重上演。整場晚會氣勢恢宏,精彩不斷,不僅給學生、老師及校友們帶來了一場藝術盛宴,還集中地體現了華南理工大學文科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的成果和水準。為母校建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戰略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作為整場晚會導演組、創作組成員及音響總監,親歷了晚會從啟動到演出的整個過程,其中艱難、困惑、喜悅、收獲的點滴都歷歷在目。
一、啟動:勇挑大梁
2012年4月,藝術學院榮幸地接到了“華南理工大學建校60周年慶典晚會”全場節目的策劃、導演及排演任務。在第一次慶典晚會策劃會議中,總監制張振剛副書記便提出“綠色慶典”的概念。不請明星大腕,不鋪張浪費,不搞大排場,整場慶典晚會的所有節目必須由華南理工大學師生來完成。但不請明星并不代表允許不精彩,低成本支出并不等同于非專業。“綠色慶典”的提法并不能成為降低節目質量和降低藝術水準的理由。總導演何平教授更提出:“力爭每個節目都是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原創產品”。如此之高的要求意味著一切有關晚會大小的工作全部都由藝術學院來協調和完成。
二、執行:迎難而上
對于慶典晚會節目高水準、高質量的藝術要求,總導演何平院長提出:藝術學院作為慶典晚會的執行團隊,具有三個優勢,其一,擁有全編制的青年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其二,擁有強大的音樂創作力量;其三,擁有舞蹈編演一體的青年舞蹈團。晚會要充分體現華南理工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實力和特色就要將這三個優勢極盡全力地發揮出來。在2012年6月召開的創作策劃會上,確定了慶典晚會以交響音樂為基礎、大型舞蹈為主導、歌唱節目為亮點、語言節目為點綴的主導構思。成立了以張曉峰老師為組長的音樂創作組;以陶琳老師為組長的舞蹈創作組;響樂團、合唱團、舞蹈團全力配合表演。整場節目遵循總導演把關,各節目導演責任制的執行辦法。7月,全院師生進入跨專業、跨領域的創作、訓練階段。
擺在藝術學院面前的難題首先是如何處理日常教學任務和節目排練時間沖突的問題。由于演出幾乎動用了藝術學院全體師生,為使學院能夠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保質保量地完成排練和演出任務,院領導及各系主任專門討論晚會排演與教學工作安排。并積極向學校教務部門協調在保證學生完成學業的前提下,高質高效地完成慶典晚會演出任務。
眾所周知,慶典晚會不同于單純的演唱、演奏音樂會,也區別于通俗、娛樂的聯歡會。高等學府的校慶慶典晚會更應以高雅之格調、藝術之表達、專業之表演立足、立意。規格之高,難度之巨,時間之緊迫,是藝術學院建院以來前所未有得,華南理工大學建校以來從未遇到。即便是專業的文藝團體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策劃、訓練、排演以及舞臺各部門的配合才能完成。
舞臺方面,由于交響樂團的演奏擔任了整場慶典晚會的開場和壓軸,成為了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給舞臺設計帶來了非常棘手的問題。首先,體育館內沒有交響樂團專用的樂池,這給70人的樂隊上場下場帶來了極大地困難。其次,慶典晚會的開場,樂隊是在主舞臺進行演奏,三個節目之后,主舞臺要立刻讓給舞蹈類的節目,在最后的兩個節目樂隊再次出現,但這時樂隊不能出現在主舞臺,因為這兩個節目都有舞蹈的表演及歌手演唱。如果不能處理好樂隊上下場、轉場的問題,那么不僅極大地影響觀眾的觀賞效果,還大大降低了整臺節目的演出效果和藝術水準。經過反復商討和勘查,終于確定了一套很好的方案:即在主舞臺正下方開辟一個區域作為樂池,然后適當提高主舞臺的高度,使得樂池中的樂隊既不遮擋主舞臺的表演,也不影響坐在前排的觀眾觀看演出,這樣便很好地解決了樂隊轉場的難題。
舞臺音響是晚會的生命,音響出現任何問題,則可以直接導致全場晚會停止或失敗。總導演一再強調整場慶典晚會所有演唱和演奏都必須是真唱和真奏,這種高標準正是華南理工大學所崇尚和追求的,同時也體現了所有演職人員對觀眾的尊重。當然,這也給現場拾音與擴音帶來了極大地挑戰,更由于樂隊的轉場,使得拾音和擴音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控制。經過音響總監馬波老師與相關人員的反復論證,最終確定實施兩套并行的擴音方案,即主舞臺和樂池同時設置同樣型號和指向性的話筒,音響經過排練不斷地比對和修正,終于在正式演出時達到了臺上、臺下、觀眾區統一的音響效果。
為突出晚會的時代風格與藝術氣質,明炫的燈光及LED大屏幕的渲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舞臺工具。為此,學員專門召開專項策劃會,匯集所有節目導演和舞蹈編導進行專門討論,最終由舞蹈編導提交燈光及LED大屏幕的設計方案,通過在彩排時與燈光師、LED師的反復溝通和演練,最終向大家呈現了一個個虛實相映、光影相交的慶典舞臺。
慶典晚會中的困難當然不僅于此,就樂隊進入樂池的路線、順序、時間都經過反復實驗,僅時間就要嚴格控制在20秒內。諸如此類的問題數不勝數。總導演何平院長常常比喻說:“藝術演出實踐和理工科科學實驗的本質是高度一致的!演出實踐中任何一個環節的閃失和錯位都將導致整場晚會的失敗,這和科學實驗是同一個道理”舞臺上一分的精彩,是舞臺下百分的努力。endprint
三、回報:精彩背后
(一)大學節日序曲
晚會的首個閃光點無疑是開場序曲——《大學節日序曲》。其作者是世界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普利策獎獲獎者、現任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校區音樂舞蹈學院作曲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周龍。這首作品便是周龍應華南理工大學委約而為華南理工大學建校60周年專門創作的一首混聲合唱與管弦樂隊的交響序曲。全曲以號角聲開始,以頌歌式的交響合唱結束。各樂器組層次分明、緊密銜接,呈階梯狀清晰呈現。贊美詩般的四部混聲合唱時而清澈空靈,時而雄健有力。它清晰地反映了青年學生奮發進取的思想意志與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演出前夕,周龍更親自指導樂團,給樂團講解如何更好地表達樂曲的含義。
(二)一個甲子的追尋
配樂詩朗誦《一個甲子的追尋》由譚元亨教授創作詩稿,華南理工大學青年交響樂團伴奏,藝術學院聲樂系青年教師陳剛毅、黎丹誦讀。詩歌真情之至、款款情深。從華南理工大學建校之初開始,一路艱辛、坎坷,歷數成長歲月中的驕人成績,站在新的高度與起點,展望母校無限前程。值得一提的是配樂詩朗誦中的音樂使用了藝術學院青年教師劉丁所創作的鋼琴曲《搖曳的歌》,此曲獲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作品銀獎。
(三)鼓動年華
舞蹈《鼓動年華》采用安塞腰鼓為創作素材,通過藝術化的處理,以簡單的肢體動作生動翔實地呈現出剛勁激昂,堅忍不拔的華南理工精神。舞蹈中不僅有排山倒海的鼓舞場面,還有精心設計、鮮活生動的斗鼓情節。在舞蹈的高潮部分,音樂采用嗩吶作為色彩渲染的主要工具,并采用兩條并行的嗩吶聲部,而且是對比復調的寫法,兩個嗩吶聲部“互斗”的復調寫法,在創作中還是比較少見的。這既是舞蹈中‘斗鼓情節的需要,又充分體現出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華南理工精神。
(四)回母校
合唱《回母校》是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周文林作曲,退休教工楊和文填詞的合唱歌曲。歌曲情深款款、詞曲融融。百步梯、金銀島、古紅樓,它以一顆虔誠的赤子之心,唱出了每個華南理工人溫馨的回憶。晚會排練中,老教師們從不遲到早退,每次都嚴謹的坐在臺下等待排演,雖然節目形式相對簡單,但老師們認真對待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辭藻的專業態度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在場的人,這不正是華南理工人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嗎!
(五)禾樓印象
舞蹈《禾樓印象》由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馬波擔任作曲,王娜擔任編導的節目,是整場晚會中藝術觀賞價值和文化內涵較高的舞臺作品之一。華南理工大學前黨委書記劉樹道在觀看排練后指出:藝術學院師生能夠扎根嶺南,以傳統的嶺南文化為根基進行創作,這也是華南理工人治學于嶺南大地,發揚于嶺南大地的集中體現。禾樓舞是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也是廣東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禾樓印象》以傳統禾樓舞為素材,通過夸張的舞蹈動作與縝密的音樂處理,對傳統禾樓舞通過祭祀祈求豐收的表現目的進行了新的詮釋,體現了人類從一開始祈求神靈的保佑,進而改為依靠自身力量,最終實現豐收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六)人在華園
《人在華園》是華南理工學子白燁同學創作,學生藝術團話劇社演出的情景劇,是整臺晚會唯一一個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的語言類節目。節目經過多次刪減和精煉,最后著眼于學生日常的生活點滴,以小見大,由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和肢體表現巧妙抒發了華南理工學子對大學生活及母校深深的熱愛。
(七)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是以高曉松同名作品為藍本進行大膽改編而成。在編曲與服裝設計方面,創作者也著實下了一番功夫。“眼保健操”作為歌曲前奏的創意標新立異,給人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立刻展現出生動的教室情景。全曲通過三個對比迥異的段落:圓舞曲風格的美聲對唱配以白裙子、綠褲子、綠書包的華爾茲舞蹈;現代說唱配以當代街舞;流行男女聲對唱配以休閑T恤及“扳手腕”的生活化場景,再現了不同時代的同學場面。作品在充分尊重原作和還原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充分體現了華南理工人崇古尚今、敢于創新的學術精神。
(八)金銀島之約
金銀島,是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西湖美景之一,正如清華荷塘、北大博雅之盛名。金銀島見證著一代又一代華南理工人的追求與希望。舞蹈《金銀島之約》,正是以五山美景“金銀島”為創作題材,它贊譽金銀島之美,也贊譽幾代華南理工人艱苦創業的不屈之精神。梁軍老師創作的舞蹈音樂清淡時不乏柔美、濃烈中飽含深情。舞蹈編導鄧晨霞老師和霍蕾老師更幾易其稿,直到演出前一天還在精心的修改舞蹈動作。
(九)校園記憶
歌曲聯唱《校園記憶》是由華南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各學院學生以及附屬小學學生共同演出。選曲以時間為主線,演繹了不同年代耳熟能詳的經典校園歌曲。雖然是非原創性舞臺作品。但是,全新的演繹和表現形式依然具有濃郁的舞臺創新性。特別是《龍的傳人》,將現場年過中年校友們的心,帶回了那幸福而又青澀的校園時代。
(十)夙愿
藝術學院陶琳老師編排的舞蹈《夙愿》,其靈感來源于藝術學院張曉峰老師創作的同名交響幻想曲中濃郁的西域曲調風格和節奏特征。舞蹈語言以敦煌舞為基礎素材,融新疆維吾爾族舞蹈與原生態生活于其中。在祥瑞、和諧的肢體語言中體現了華南理工大學博納四海學子的寬厚胸襟與兼容并包的文化情懷。作品立意獨特,舞臺畫面精美,還寓以全國各少數民族團結和睦之意。
(十一)祖國
《祖國》由王玉婷作詞,藝術學院白翎教授作曲,是一首抒情的領唱與合唱歌曲。全曲前后呼應,蕩氣回腸。歌曲以其細膩的情感和澎湃的胸襟抒發了幾代華南理工人對祖國深深的熱愛與眷戀。
四、展望:任重道遠
當熱烈的掌聲伴著熟悉的《華工之歌》響起,當全場觀眾隨著青年交響樂團的伴奏引吭高歌時,我們感到了些許欣慰、些許自豪,但更多的是責任。藝術學院作為學校大家庭的一份子應以更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更高遠的目標激勵自己;以銳利的目光洞察世界文化之瞬息萬變,以獨特的視角審視華夏文化之傳統藝術;立足嶺南,面向世界,富有創造性的發掘和開創嶺南獨特藝術文化。為將華南理工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竭盡全力。
綻嶺南文明之花蕊,結華園藝術之碩果,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
[1]馬波: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2]董文浩:廣州青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