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蘭 趙銘宇 韓麗 李天舒
中國傳統醫學是上下五千年歷代中醫名家認識疾病、防治疾病進程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國寶與國粹,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極其科學的。現代醫學的許多疑難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都是迄今為止尚未明了的,然后給出一些推測的病因方面的學說,內異癥目前仍主要以子宮內膜種植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誘導學說、胚胎殘留學說為主[1]。近年來, 內異癥的免疫學發病機理普遍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證據表明內異癥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存在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是對抗進入腹腔內抗原的第一道防線,形成所謂的"腹腔清除系統”[2]。 因此在經期逆流入盆腔的子宮內膜若要在盆腔種植、生長,進而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必須首先逃脫機體正常的免疫監視,有研究表明內異癥患者存在機體免疫抑制功能增強,形成免疫抑制狀態,有活性的異位的子宮內膜細胞沒有被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而是在盆腔內種植并生長,導致內異癥的發生和發展[3],但導致患者產生自身免疫下調反應的原因卻研究較少。近來又提出內異癥的類腫瘤特性[4],其惡變問題也得到重視。現代西醫治療采取手術及激素類藥物治療,均為對抗性治療,價格較為昂貴,副作用明顯,且易于復發,其原因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失調的免疫水平。
《內經》養生篇《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現代人“饑飽失調,嗜食辛辣、生冷、肥甘厚膩”這些不健康的飲食因素,及“崇尚夜生活、熬夜、過勞”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飲食有節、起居有節”,而是“飲食無節、起居無常”,違背了《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闡述的養生的法則。“壓力大、思慮過度、情志不舒易怒”這些情志因素也違背了“恬惔虛無,精神內守”這一養生綱領,是內異癥患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 情志不舒,肝郁氣滯,日久傷脾,造成脾氣虧虛;壓力大,勞心,思慮過度,熬夜,睡眠不足、過勞等均損傷心脾,耗傷氣陰;飲食不節,饑飽失調,嗜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膩,均可直接損傷脾胃,造成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脾虛脾運不健,則氣血津液生化不足;肝郁日久化熱傷陰,導致肝陰不足,肝腎同源肝陰不足日久導致肝腎陰虛,加之脾氣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充養先天,則腎益虛。總之不重視養生,違背養生規律造成了身體肝、脾、腎等主要臟腑功能的嚴重失調,肝郁肝脾腎虧虛,氣陰不足,導致人體免疫功能的下調。脾虛脾不統血,氣虛氣不攝血,離經之血流溢脈外,形成淤血,如患者素體陽虛,陽氣不足,易致寒凝血瘀;如情志不舒,肝郁氣滯明顯,易致氣滯血瘀,脾虛生濕,日久化熱,濕熱內盛,易致濕熱瘀阻;如腎虛明顯,易致腎虛血瘀;當今臨床研究及治療上多采用中藥活血化瘀之法,常使癥狀及體征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筆者認為《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勢病種臨床路徑中對該病的四個中醫分型(寒凝血瘀型、氣滯血瘀型、濕熱瘀阻型、腎虛血瘀型)是在肝脾腎臟腑功能失調,氣陰不足,免疫下調基礎上因于不同個體的體質出現的標病機,基礎病機均離不開肝脾腎功能失調,氣陰不足,所致免疫下調這一病機根本,因此至今缺乏針對病機本質認識且療效可靠的藥物。雖然現代醫學認為迄今為止該病的病因尚未明了,但筆者通過多年中醫臨床科研實踐,卻能從中醫病因學角度將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完全闡明,并能從理論上、臨床上、科研實踐三方面得到科學的論證。筆者認為,本病肝脾腎虧虛失調,氣陰不足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引發內異癥的根本,因此治以健脾補腎,益氣養陰,調免疫以治本,酌加緩急通絡,消癥止痛之品,以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湯、當歸芍藥散加減化裁研制出異痛消,從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狀態,從而達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在上調內異癥患者免疫功能治本的基礎上徹底治療內異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彌補了對內異癥疼痛等治療的缺憾和不足,使每個患病婦女均可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提高了她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及好評。
李XX,女,42歲,因“繼發性痛經10余年,加重一年”于2013年10月15日初診,伴經量多,超月經量一倍,色暗紅,有血塊,頭痛、頭沉、頭暈,口干,面色萎黃,手足涼,舌淡稍紅,苔薄黃,脈沉弦,末次月經9月30日。盆腔彩超:子宮腺肌瘤合并腺肌癥。婦檢:外陰發育正常,陰道暢,分泌物多,色白,宮頸柱狀,光滑,后穹窿觸痛(++),子宮后位,球形,增大,壓痛(+),雙附件區未及異常。中醫診斷:痛經 脾腎兩虛、氣陰不足,西醫診斷:子宮腺肌癥。治以健脾益腎,益氣養陰,消癥止痛,以異痛消治之,4粒/次,3次/d,口服。
二診2013年11月3日,服藥半個月,于10月30日行經,自述痛經減輕70%,經量明顯減少,近正常月經量,血塊少,頭痛口干減輕,偶頭暈頭沉,舌淡紅,有齒痕,苔薄黃,右脈弦滑。繼服異痛消治療。
三診2013年12月4日,于11月28日再次行經,無明顯痛經,經量正常,無血塊及頭痛、頭暈、口干等癥,舌稍紅,苔薄白,脈沉弦。盆腔彩超:子宮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
趙XX,女,38歲,初診2013年9月15日,經期小腹痛漸進性加重10余年,每月疼痛劇烈10~15 d,月經后期7~10 d,量多,超月經量,腰酸,情志不舒,心煩急躁,頭沉、頭暈、頭痛、腿沉,口干、眼干、皮膚干,經前乳脹,手足涼,二便調,睡眠可,舌稍紅,有齒痕,苔薄黃,脈弦滑,末次月經9月10日。盆腔彩超:子宮肌層局限性病變(考慮腺肌癥),雙附件區正常。中醫診斷:痛經 肝郁脾腎虧虛、氣陰不足,西醫診斷:子宮腺肌癥。治以疏肝健脾,滋補肝腎,益氣養陰,化瘀消癥止痛,以異痛消4粒/次,3次/d,口服治療。
二診2013年10月15日,自述10月12日行經,量減少三分之一,接近正常經量,僅經前腰痛,痛經減輕50%,情志心煩,睡眠多夢,頭沉、頭痛明顯減輕,無頭暈,口干不渴,眼干、皮膚干有所減輕,腳涼,氣短,疲勞乏力,舌稍紅,有齒痕,苔薄黃,脈沉弦。繼服異痛消治療。
三診2013年11月2日,頭沉、頭痛明顯減輕,情志好轉,腰酸,口干、眼干、皮膚干明顯減輕,舌尖稍紅,齒痕少,苔薄微黃,脈弦緩。繼服上方治療。
四診2013年11月16日,自述11月9日行經,周期恢復正常,經量正常,腰不痛,無明顯痛經,情志可,多夢減輕,口干、眼干明顯緩解,舌尖稍紅,苔薄白,脈緩。盆腔彩超:子宮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
按語:此兩案例平素均壓力較大,或思慮過度,或熬夜,睡眠不足,損傷心脾,耗傷氣陰,或情志不舒,肝郁犯脾,加之飲食不節,嗜食辛辣、生冷、肥甘厚膩,損傷脾胃,致脾氣虧虛;肝郁化熱,灼傷肝陰,肝腎同源,久則肝腎陰虛,肝脾腎失調,正氣不足,氣陰兩虛,脾虛脾不統血,氣虛氣不攝血,離經之血流溢脈外,形成瘀血,阻滯經脈,不通則痛,阻滯日久,瘀結成癥,是故治以滋補肝腎,疏肝健脾,益氣養陰,化瘀消癥止痛,以異痛消治之,調補肝脾腎,益氣養陰,上調免疫功能,酌以化瘀消癥止痛之品,治之當月繼發性漸進性劇烈痛經即明顯緩解,再治之諸癥消失,腺肌癥得以消除。
[1]徐叢劍, 程明軍, 黃宇婷,等. 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9):712-714.
[2]潘莉莉,盧麗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氧自由基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 15(18):2799-2802.
[3]金鳳麗,趙川,曹東.內異消癥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CD4+及CD8+T細胞表達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276-277.
[4]郎景和.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在認識及其意義[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 (10): 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