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就業局
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就業規模、增加就業容量、統籌城鄉就業的重要平臺, 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高鐵時代的到來,廣西工業園區企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為全面掌握全區工業園區企業用工情況,破解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難題,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于2013年11月10日至2013年12月15日對廣西115個A、B類工業園區2438家企業用工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采取發放調查表、各工業園區管委會組織人員上門登記、實地核查、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現狀、2014年需求
(一)2013年工業園區企業用工情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工業園區2438家企業在職職工478697人。
1.2013年工業園區企業在職職工平均工資2437元。
2.按性別劃分:男220203人,女258494人。
3.按行業劃分:
[內容\&制造行業\&加工行業\&電子行業\&其他行業\&人數\&268693\&121349\&56582\&32073\&占比\&56.13 %\&25.34 %\&11.82%\&6.71%\&]
4.按照崗位劃分:
[內容\&按企業崗位劃分\&普工\&技術工人\&管理人員\&人數\&313439\&110694\&55564\&占比\&65.47%\&23.12%\&11.60%\&]
(二)2014年用工需求
接受調查的園區2438家企業,有用工需求的企業1850家,占企業總數的75.88%,需新招員工約171465人。
1.按行業劃分
[內容\&制造行業\&加工行業\&電子行業\&其他行業\&人數\&109782\&40721\&11925\&9037\&占比\&64.02%\&23.74 %\&6.9%\&5.2%\&]
制造行業、加工行業、電子行業三大行業用工需求占園區企業用工需求總數的94.6%。
2.按性別劃分
[內容\&男\&女\&不限\&需求人數\&53216\&98742\&19507\&占比\&31.03%\&57.58%\&11.37%\&]
企業對女性的需求比例比男性高。
3.按年齡劃分
[內容\&18至25歲\&26至35歲\&35歲以上\&不限\&需求人數\&20253\&87362\&62375\&1475\&占比\&11.81%\&50.95%\&36.37%\&0.86%\&]
企業用工在年齡的需求中趨向理性化。
4.按文化程度劃分
[內容\&初中以下\&高中中專\&大專\&本科\&不限\&需求人數\&56765\&78954\&8558\&324\&26864\&占比\&33.1%\&46.04%\&5%\&0.18%\&15.66%\&]
企業越來越注重求職者的文化素質。
5.按企業崗位劃分
[內容\&普工\&技術工人\&管理人員\&需求人數\&141358\&23472\&6635\&占比\&82.44%\&13.69%\&3.87%\&]
企業用工需求主體仍為普通工人。
6.按月工資待遇劃分
[內容\&1500—2000元\&2000元以上\&需求人數\&24922\&146543\&占比\&14.53%\&85.47%\&]
企業整體待遇在提高。
二、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呈現的幾大特點
特點之一:企業用工量大。2014年企業用工需求占企業在崗職工的35.82%,用工規模持續擴大,主要得益于各地堅持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打造千億元產業、千億元園區”的目標,加大重大項目的引進力度,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園區,用工量增大。
特點之二:產業升級加快,技能需求增多。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確立的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工業發展目標的指導下,全區各地加大了工業園區招商選資和產業轉型升級力度,一大批電子、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型產業企業落戶園區,園區用工要求不斷提高,技術工人需求量進一步增大,2014年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比2013年增加了13.19%。
特點之三:薪酬待遇整體提高。2012年廣西園區企業員工月平均工資約為1800元,2013年企業在職職工平均工資2437元,薪酬待遇大幅提高。
三、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從調查的分析看,廣西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企業勞動強度大、待遇仍偏低。廣西工業園區企業以低端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企業員工每天工作時間大都在10—11小時,2013年企業工資待遇雖有所提高,但在不計算加班費情況下月基本工資900元左右,與沿海地區相差600-1000元,在以市場為主導的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缺乏吸引力。
二是用工管理制度不夠規范,缺乏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調研中了解到,部分企業沒有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為員工繳納養老、工傷、失業、醫療等各類社會保險,企業員工普遍存在后顧之憂,感覺到日后沒有保障,因而不愿在企業長期工作。
三是部分企業用工條件過于苛刻,求職者難以滿足企業過高的要求。當前,部分園區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多數企業用工年齡要求在30歲以下,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更是苛刻,只選擇年青女性,使求職者望而生畏。
四是部分企業位置偏僻,生活設施不配套。廣西不少工業園區更多的注重生產設施建設投入,忽視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大多數的園區企業距離城區較遠,公共交通網絡不便捷,生活設施不夠配套,文化設施匱乏,只有48%的企業有娛樂設施,企業職工工作生活不便,尤其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與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吸引力。如南寧市東盟工業園區距市區較遠,至今仍沒有公交汽車線路延伸到園區,工人出街入市和上、下班需步行很遠才能趕搭到公交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員工對企業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招得來,留不住”的問題十分突出。endprint
五是部分企業用工過度依賴政府,自身主體作用發揮不夠。部分企業在招工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過度依賴政府為其招工,沒有從改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員工待遇角度等方面去采取措施留人,而是整天找政府領導,要求政府以行政手段協助企業招工。
四、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形勢分析及判斷
從調查總體情況看,目前廣西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總體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間,在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的情況下,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在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影響下,企業和員工的博弈更加激烈。隨著廣西承接產業轉移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將有四個因素對全區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產生直接影響。
(一)企業用工將出現新的高峰
調查顯示,到“十二五”末,工業園區企業用工規模將突破80萬人。從廣西農村勞動力資源供給上看,2012末,全區農村勞動力約為2500萬人,已實現轉移就業1100萬人,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1480萬人,扣除部分從事農業流通、技術服務的城鎮戶籍人口,農村勞動力供給已基本維持平衡。今后,為廣西企業提供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主要是新成長勞動力和目前在外省務工的600萬農民工。完善園區服務平臺建設,加大用工信息對接,引導更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和廣西在外省務工人員到園區就業,是解決園區企業用工的關鍵。
(二)企業用工成本將明顯增加
企業季節性、結構性缺工的常態化,將加劇不同經濟區域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爭奪,經濟發達地區或條件相對較好的企業將利用其薪酬待遇、用工環境、生活條件、企業文化等比較優勢,吸引欠發達地區勞動力流入,這種區域間、企業間爭奪人力資源的競爭將會更加多元化。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用工環境,用待遇和環境留住員工、吸引員工是企業無法回避且必須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
(三)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將更為迫切
隨著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園區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務工人員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改進培訓方式、加速職業院校發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園就業是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關注的問題。
(四)新生代勞動力對用工環境要求高
90后新生代勞動力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后,逐漸成為工業園區企業用工主體。注重個性發展、要求高薪待遇、講究務工環境、崗位變換頻繁是新生代勞動力的主要特點。完善保障政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使新生代勞動力更體面就業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對策建議
要解決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問題,建議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開展人力資源調查,做到就業服務工作有的放矢
開展城鄉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摸清廣西城鄉勞動力總量、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培訓機構、就業需求等,依托現有的“市場與就業”網絡,建立全區性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指導全區就業服務機構開展培訓、職業介紹、跨地區勞務協作等工作,引導城鄉勞動力流向廣西工業園區企業。
(二)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全方位服務園區
一是抓好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項目建設,完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用工機制,圍繞園區產業及行業特點,及時掌握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及時發布企業用工信息,通過專場招聘、送崗下鄉、勞務協作等多種方式,為勞動者求職就業和企業招聘用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常態化、精細化、專業化服務,提高對接成功率。二是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開展以自治區就業服務數據中心為核心,各地級市以“數據集中、服務下延、全市聯網、信息共享”為目標建立全市集中式資源數據庫,全區形成覆蓋區、市、縣(區)、街道、村五級的信息網絡,做到“一點登錄,全區查詢”,方便廣大求職人員。三是加強廣西駐外省勞務辦事機構信息站、維權站、引才站“三站”建設,在做好就業信息收集和跟蹤服務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為家鄉經濟建設服務。
(三)加強管理,規范企業用工行為
要發揮勞動保障監察作用,提高企業勞動用工合同簽訂率,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發布制度,推動企業建立工資增長機制,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推進政策落實,全面促進勞動力向園區轉移
要通過落實職業介紹補貼、培訓補貼,引導高職院校、社會職業中介機構、培訓機構為工業園區企業提供用工服務;探索建立高職院校畢業生到區內工業園區企業就業補貼政策,研究出臺在園區企業就業的各類人員,享受廉租房的相關政策。
(五)開展培訓對接,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現有的培訓場地和機構,更新培訓科目,采取委托、聯合、就近培訓等多種手段培訓園區企業急需技能人才;對全區職業培訓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做大做強職業培訓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招工、培訓、就業”三位一體的培訓;積極引導園區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根據園區企業和項目特點,結合院校專業和師資資源,強化對接服務,采取長訓、短訓、輪訓等形式為園區企業培訓合格的技術工人。
(六)改善園區功能,優化用工環境
加速推進園區配套功能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郵政、工商、醫院、商店、旅社、餐飲、娛樂等基礎配套設施應盡快入駐園區,力爭做到與企業發展同步。完善園區公交網絡,為企業和務工人員提供生產和生活上的便利,實現勞動用工良性循環。
(七)抓好用工監控,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用工狀況
充分發揮就業信息網絡平臺的作用,對工業園區用工量大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測和服務。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信部門選擇200戶用工在300人以上的企業實行每季動態監測,定期進行分析,并做好服務跟進和用工對接,及時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endprint
五是部分企業用工過度依賴政府,自身主體作用發揮不夠。部分企業在招工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過度依賴政府為其招工,沒有從改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員工待遇角度等方面去采取措施留人,而是整天找政府領導,要求政府以行政手段協助企業招工。
四、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形勢分析及判斷
從調查總體情況看,目前廣西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總體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間,在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的情況下,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在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影響下,企業和員工的博弈更加激烈。隨著廣西承接產業轉移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將有四個因素對全區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產生直接影響。
(一)企業用工將出現新的高峰
調查顯示,到“十二五”末,工業園區企業用工規模將突破80萬人。從廣西農村勞動力資源供給上看,2012末,全區農村勞動力約為2500萬人,已實現轉移就業1100萬人,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1480萬人,扣除部分從事農業流通、技術服務的城鎮戶籍人口,農村勞動力供給已基本維持平衡。今后,為廣西企業提供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主要是新成長勞動力和目前在外省務工的600萬農民工。完善園區服務平臺建設,加大用工信息對接,引導更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和廣西在外省務工人員到園區就業,是解決園區企業用工的關鍵。
(二)企業用工成本將明顯增加
企業季節性、結構性缺工的常態化,將加劇不同經濟區域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爭奪,經濟發達地區或條件相對較好的企業將利用其薪酬待遇、用工環境、生活條件、企業文化等比較優勢,吸引欠發達地區勞動力流入,這種區域間、企業間爭奪人力資源的競爭將會更加多元化。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用工環境,用待遇和環境留住員工、吸引員工是企業無法回避且必須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
(三)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將更為迫切
隨著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園區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務工人員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改進培訓方式、加速職業院校發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園就業是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關注的問題。
(四)新生代勞動力對用工環境要求高
90后新生代勞動力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后,逐漸成為工業園區企業用工主體。注重個性發展、要求高薪待遇、講究務工環境、崗位變換頻繁是新生代勞動力的主要特點。完善保障政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使新生代勞動力更體面就業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對策建議
要解決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問題,建議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開展人力資源調查,做到就業服務工作有的放矢
開展城鄉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摸清廣西城鄉勞動力總量、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培訓機構、就業需求等,依托現有的“市場與就業”網絡,建立全區性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指導全區就業服務機構開展培訓、職業介紹、跨地區勞務協作等工作,引導城鄉勞動力流向廣西工業園區企業。
(二)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全方位服務園區
一是抓好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項目建設,完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用工機制,圍繞園區產業及行業特點,及時掌握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及時發布企業用工信息,通過專場招聘、送崗下鄉、勞務協作等多種方式,為勞動者求職就業和企業招聘用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常態化、精細化、專業化服務,提高對接成功率。二是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開展以自治區就業服務數據中心為核心,各地級市以“數據集中、服務下延、全市聯網、信息共享”為目標建立全市集中式資源數據庫,全區形成覆蓋區、市、縣(區)、街道、村五級的信息網絡,做到“一點登錄,全區查詢”,方便廣大求職人員。三是加強廣西駐外省勞務辦事機構信息站、維權站、引才站“三站”建設,在做好就業信息收集和跟蹤服務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為家鄉經濟建設服務。
(三)加強管理,規范企業用工行為
要發揮勞動保障監察作用,提高企業勞動用工合同簽訂率,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發布制度,推動企業建立工資增長機制,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推進政策落實,全面促進勞動力向園區轉移
要通過落實職業介紹補貼、培訓補貼,引導高職院校、社會職業中介機構、培訓機構為工業園區企業提供用工服務;探索建立高職院校畢業生到區內工業園區企業就業補貼政策,研究出臺在園區企業就業的各類人員,享受廉租房的相關政策。
(五)開展培訓對接,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現有的培訓場地和機構,更新培訓科目,采取委托、聯合、就近培訓等多種手段培訓園區企業急需技能人才;對全區職業培訓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做大做強職業培訓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招工、培訓、就業”三位一體的培訓;積極引導園區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根據園區企業和項目特點,結合院校專業和師資資源,強化對接服務,采取長訓、短訓、輪訓等形式為園區企業培訓合格的技術工人。
(六)改善園區功能,優化用工環境
加速推進園區配套功能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郵政、工商、醫院、商店、旅社、餐飲、娛樂等基礎配套設施應盡快入駐園區,力爭做到與企業發展同步。完善園區公交網絡,為企業和務工人員提供生產和生活上的便利,實現勞動用工良性循環。
(七)抓好用工監控,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用工狀況
充分發揮就業信息網絡平臺的作用,對工業園區用工量大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測和服務。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信部門選擇200戶用工在300人以上的企業實行每季動態監測,定期進行分析,并做好服務跟進和用工對接,及時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endprint
五是部分企業用工過度依賴政府,自身主體作用發揮不夠。部分企業在招工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過度依賴政府為其招工,沒有從改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員工待遇角度等方面去采取措施留人,而是整天找政府領導,要求政府以行政手段協助企業招工。
四、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形勢分析及判斷
從調查總體情況看,目前廣西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總體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間,在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的情況下,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在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影響下,企業和員工的博弈更加激烈。隨著廣西承接產業轉移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將有四個因素對全區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產生直接影響。
(一)企業用工將出現新的高峰
調查顯示,到“十二五”末,工業園區企業用工規模將突破80萬人。從廣西農村勞動力資源供給上看,2012末,全區農村勞動力約為2500萬人,已實現轉移就業1100萬人,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1480萬人,扣除部分從事農業流通、技術服務的城鎮戶籍人口,農村勞動力供給已基本維持平衡。今后,為廣西企業提供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主要是新成長勞動力和目前在外省務工的600萬農民工。完善園區服務平臺建設,加大用工信息對接,引導更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和廣西在外省務工人員到園區就業,是解決園區企業用工的關鍵。
(二)企業用工成本將明顯增加
企業季節性、結構性缺工的常態化,將加劇不同經濟區域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爭奪,經濟發達地區或條件相對較好的企業將利用其薪酬待遇、用工環境、生活條件、企業文化等比較優勢,吸引欠發達地區勞動力流入,這種區域間、企業間爭奪人力資源的競爭將會更加多元化。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用工環境,用待遇和環境留住員工、吸引員工是企業無法回避且必須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
(三)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將更為迫切
隨著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園區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務工人員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改進培訓方式、加速職業院校發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園就業是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關注的問題。
(四)新生代勞動力對用工環境要求高
90后新生代勞動力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后,逐漸成為工業園區企業用工主體。注重個性發展、要求高薪待遇、講究務工環境、崗位變換頻繁是新生代勞動力的主要特點。完善保障政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使新生代勞動力更體面就業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對策建議
要解決工業園區企業用工問題,建議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開展人力資源調查,做到就業服務工作有的放矢
開展城鄉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摸清廣西城鄉勞動力總量、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培訓機構、就業需求等,依托現有的“市場與就業”網絡,建立全區性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指導全區就業服務機構開展培訓、職業介紹、跨地區勞務協作等工作,引導城鄉勞動力流向廣西工業園區企業。
(二)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全方位服務園區
一是抓好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項目建設,完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用工機制,圍繞園區產業及行業特點,及時掌握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及時發布企業用工信息,通過專場招聘、送崗下鄉、勞務協作等多種方式,為勞動者求職就業和企業招聘用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常態化、精細化、專業化服務,提高對接成功率。二是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開展以自治區就業服務數據中心為核心,各地級市以“數據集中、服務下延、全市聯網、信息共享”為目標建立全市集中式資源數據庫,全區形成覆蓋區、市、縣(區)、街道、村五級的信息網絡,做到“一點登錄,全區查詢”,方便廣大求職人員。三是加強廣西駐外省勞務辦事機構信息站、維權站、引才站“三站”建設,在做好就業信息收集和跟蹤服務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為家鄉經濟建設服務。
(三)加強管理,規范企業用工行為
要發揮勞動保障監察作用,提高企業勞動用工合同簽訂率,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發布制度,推動企業建立工資增長機制,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推進政策落實,全面促進勞動力向園區轉移
要通過落實職業介紹補貼、培訓補貼,引導高職院校、社會職業中介機構、培訓機構為工業園區企業提供用工服務;探索建立高職院校畢業生到區內工業園區企業就業補貼政策,研究出臺在園區企業就業的各類人員,享受廉租房的相關政策。
(五)開展培訓對接,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現有的培訓場地和機構,更新培訓科目,采取委托、聯合、就近培訓等多種手段培訓園區企業急需技能人才;對全區職業培訓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做大做強職業培訓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招工、培訓、就業”三位一體的培訓;積極引導園區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根據園區企業和項目特點,結合院校專業和師資資源,強化對接服務,采取長訓、短訓、輪訓等形式為園區企業培訓合格的技術工人。
(六)改善園區功能,優化用工環境
加速推進園區配套功能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郵政、工商、醫院、商店、旅社、餐飲、娛樂等基礎配套設施應盡快入駐園區,力爭做到與企業發展同步。完善園區公交網絡,為企業和務工人員提供生產和生活上的便利,實現勞動用工良性循環。
(七)抓好用工監控,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用工狀況
充分發揮就業信息網絡平臺的作用,對工業園區用工量大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測和服務。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信部門選擇200戶用工在300人以上的企業實行每季動態監測,定期進行分析,并做好服務跟進和用工對接,及時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