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邢臺學院 教育科學教學部,河北 邢臺054001)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一種相對于主流學校教育而存在的課外補習教育體系,因其補習科目高仿于主流學校教育,且其規模和形態隨主流學校教育的變化而變化,故史蒂文森和貝克等形象地稱之為“影子教育”。而“影子教育”正式作為教育現象被研究則是始于國際比較教育協會聯合會主席馬克·貝磊教授于1999 年完成的教育補習的跨國比較研究報告[1]。 在此之后,我國也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
在國內已有研究中,“影子教育” 又被稱為 “課外補習”、“補習教育”、“課外輔導”等。 目前尚無影子教育的權威定義,但關于影子教育的核心特征,我國學者已基本取得共識:第一,影子教育發生在公共教育系統之外,是市場主導下的經濟行為。第二,影子教育以在校中小學生為主要受眾。第三,補習內容效仿學校課程或是學校課程的“同質化拓展課程”。 主要包含兩類:一是文化類,以三大主科(語文、數學、外語)和理工類科目(物力、化學)為主;二是藝術特長類,以音樂、美術為主。 第四,補習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聘請家教,二是參加校外補習班。 第五,學生購買的目的是培優補差,即保持優等生的競爭優勢,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成績。
從世界范圍來看,影子教育已呈全球擴張之勢。 我國成為影子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是基于文化、經濟、教育、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
儒家文化倡導的“學而優則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理念已成為我國家長教育子女的“圣經”。家長們普遍認為影子教育能夠為子女提供更多的、更具多樣性和個性化的輔導,既然這部分教育能夠通過個人付費額外獲得,家長們自然毫不吝惜。有調查顯示,隨著家庭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課外輔導費已成為我國城鄉家庭教育校外支出的第三大項目[2]。
首先,當前我國教育仍存在公共教育資源與適齡人口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而影子教育發展的成本主要來自學生學費和供給方的個人籌資,這有利于集中社會資金,增加教育的受眾面。其次,影子教育有利于增加教師收入,促進家庭消費。由于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工資普遍不高,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在職教師成為影子教育的供給者之一,這或多或少地改善了教師的經濟境遇,也提高了教師的購買力。此外,影子教育市場的活躍以及家長重視教育投資的理念, 也擴大了家庭的消費支出,并由此產生了經濟效益。
我國的小升初考試、中考、高考實為一種選拔性考試,面對這種競爭性的教育選拔機制,增加額外教育量成為除擇校外家長提升子女競爭勝算的又一主要選擇。 在增加額外教育量方面, 國家持否定態度,2005 年之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減負政策,然而減負政策只能限制學校和教師的課外輔導行為,影子教育機構則在強烈的社會需求之下獲得了更大的市場[3]。
首先,影子教育具有拓寬就業渠道的社會功能。目前,影子教育尚未設定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社會人員和大學生可以輕松入職并獲取勞動報酬,影子教育機構因此吸納了一定數量的社會勞動力,成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就業途徑。 其次,影子教育還具有照看兒童的社會功能。 在為學生提供額外教育輔導的同時,影子教育占據了學生的部分課余時間,家長照看子女的負擔因此得到減輕,父母雙方同時工作的可能性也因此得到提升。這成為除希望借影子教育提升子女學業成績因素之外,家長贊成影子教育的又一個原因。
關于影子教育的功能, 有學者認為它能夠增進學生的學業成績、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良性同伴關系的發展[4]。 也有學者認為,影子教育會在教育質量、社會公平和社會影響方面產生負效應,較之正效應,了解其負效應對于出臺相關政策以有效指導影子教育的發展而言更加重要。
首先,影子教育并不一定能夠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 現有研究并未發現學生學業成績與其接受影子教育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這可能是因為影子教育對學校教育高度模仿,致使難以分辨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是源于學校教育的成功還是因為接受了影子教育;也可能是因為補習的內容與方式、補習師生的動機、補習的強度、補習學生的個別差異影響著影子教育的效用[5]。
其次,影子教育本身的質量良莠不齊。 這主要是因為影子教育缺乏嚴格的入職門檻,師資質量難以保證。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影子教育機構大多采用題海戰術訓練學生的應試技巧,這有悖于素質教育精神,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由于影子教育具有私人付費的屬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對這部分教育資源的購買力存在差別;同時由于對影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與父母受教育水平有關,不同家庭的購買欲也存在差別。這樣一來,具有較高經濟社會地位的家庭對影子教育具有較高的購買力和購買欲,并希望借此增強子女的競爭力、保持家庭的優勢,而當其子女繼承優勢地位之后,又為他們的后代準備了享受額外教育的條件。由此產生的“馬太效應”將加劇社會分層和社會不公平,而在影子教育中產生的群體文化更是將未參加的學生排斥在外,這種文化分層是社會不公平的另一層涵義。
第一,由于影子教育能夠增加教師的收入,可能會使教師產生一種課外補習價值更大的觀念,從而降低在校工作標準,降低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第二,為了增加自己補習班的需求,教師可能故意減少學校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以此“強迫”學生參加其補習班。第三,可能使學生形成一種可以通過花錢來影響學業成績的危險觀念,同時產生一種課外付費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值得珍惜、補習學校教師比學校教師更值得尊敬的錯誤意識。
基于上述理性分析,影子教育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政府應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引導策略,抑制或削減影子教育的負面影響。
第一,明確影子教育的管理主體。目前,我國教育培訓機構的管理體制呈現一種“九龍治水”的格局,管理部門包括教育、民政、工商、農業、衛生、交通、財政、建設等部門。不同的培訓機構由不同的部門管理,但面向中小學升學補習的機構并未經教育部門審批,只有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而以教育咨詢名義登記的培訓機構實際上也在從事著教育補習的活動[6]。 混亂的管理主體意味著管理責任的分散和管理效能的低下。 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由于影子教育機構是營利性組織, 日本規定由經濟行政部門對其進行管理。 如要求影子教育機構與學生家長簽訂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力和義務;同時要求所有影子教育機構和教師個人必須進行注冊,這有便于政府了解影子教育的現狀,也有利于防止稅收流失[7]。 此外,嚴格規定補習教師的招聘程序,設立入職標準,并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第二,出臺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的政策法規。 《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規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性民辦培訓機構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但時至今日,國務院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的政策法規。 由于缺乏相關的管理辦法,在工商行政部門登記的企業從事教育培訓業務便無法可依[8]。 政府應會同有關專家,在全面真實了解我國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現狀的基礎上,制定專門的政策法律,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辦學行為。
第三,規范學校和教師的課外輔導行為。 在禁止學校和教師組織或從事有償課外輔導的同時,應建立學校教師到影子教育機構兼職的聯動制約機制。 如可以在學校建立定期輪崗制,這使教師要不斷地致力于適應新環境,而沒有精力從事校外兼職。 同時加強對學校工作的教育督導,以減少教師刻意遺漏教學內容以增加學生參加課外補習幾率的行為。 還可以通過提高教師薪金和待遇的方式,使教師無需借助校外兼職增加收入,以此增強教師在校工作的穩定性。
第四,建立影子教育自身的行業協會。提倡、指導同一地區的影子教育機構建立自身的行業協會,并制定行規,加強行業自律。同時建立政府與工會、消費者協會、社會組織等的協作關系,以更好地監督影子教育機構的活動,規范影子教育機構的行為。
世界各國在治理本國影子教育的過程中采取了各種策略,也在實踐中不斷調整。隨著影子教育的蓬勃發展,制定規范、引導影子教育的政策已成為一個“挑戰決策者智慧”的問題[9]。 鑒于當前我國影子教育的現狀,影子教育宜疏不宜堵,制定有效疏導影子教育的策略應成為政府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
[1][3]樓世洲.“影子教育”治理的困境與教育政策的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3(18):76-79.
[2]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N].中國教育報,2008-03-06.
[4][5]澎湃.“影子教育”:國外關于課外補習的研究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8(1):61-65.
[6][8]鐘劍都.功利化教育催生市場 校外培訓機構誰來監管[N].中國教育報,2012-10-07.
[7]楊洪亮.《影子教育的挑戰:歐盟家教及其對政策制定者的影響》:解讀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2):12-16.
[9]補習熱全球蔓延挑戰決策者智慧 各國困境經驗何在[N/OL].中國教育報,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8/16/c_121866805.htm.201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