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海 吳燕萍
根據運動技能遷移規律,已掌握了的技能對于新技能的形成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個前提之下,將能促進新技能的形成。因此在同一種教學活動中先學習簡單容易掌握的技術,對于提高學生興趣和教學質量激發運動潛能促進對復雜動作的掌握,其作用是不容質疑的。在長期的足球技術教學活動中,一直是以腳內側踢球技術教學在前,腳背正面踢球技術教學在后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先學簡單的技術動作,再學習復雜的技術動作更有利,更容易掌握技術。在本人自身對足球技術的學習中感覺先學習掌握腳背正面踢球技術之后再學習腳內側踢球技術,比先腳內側踢球技術再學習掌握腳背正面踢球技術更容易掌握。由于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此問題,所以有針對性的在期刊網上查閱對足球技術教學方面的相關文章,發現對這方面的研究資料很豐富,在查閱文獻過程中發現,對于教學中先學腳內側踢球技術還是先學腳背正面踢球技術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是先學腳內側踢球技術;二是先學腳背正面踢球技術。兩種踢球技術動作結構究竟哪一種更復雜,教學中究竟對哪一種技術動作更容易掌握,分析兩種動作而且合理安排制定教學順序及教學內容,這將對足球教學實踐的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本文根據自身多年在教學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及查閱的文獻,借鑒其它研究成果,更進一步的從人體力學、人體解剖學及兩種技術動作結構方面進行研究,以求驗證先學哪一種踢球技術更有利于掌握踢球技術,從而為合理安排足球教學提供理論依據。下面將對兩種踢球技術動作作如下分析:
腳背正面踢球技術動作結構與人體自然走跑運動結構比較發現,踢球腿的擺動動作與人體自然跑運動狀態基本一直,在腳背正面踢球的前后擺準備期中下肢關節變化都含于人體下肢自然走跑運動中,兩者動作相比關節變化不大。
腳內側踢球技術與人體自然走跑運動結構比較發現,踢球腿的擺動發生了變化,腳部動作也發生了變化,與人體自然走跑運動中的下肢結構具有很多不同點。由此可以看出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中,下肢擺動腿的動作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表1 兩種踢球技術動作軌跡的比較
在運動中參加活動的肌肉越多,其動作難度就越大,動作難度不僅取決于人體的各種形態,還與參與活動的肌肉多少有關。通過對比兩種踢球技術動作的肌肉參與數量進行比較。發現腳內側踢球動作參與運動的肌肉數量遠的遠多于腳背正踢球參與運動的肌肉數量。在運動過程在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機體運動過程就越復雜并且難度會遠大于參與肌肉少的運動過程。人體受到的內外界刺激點就越多,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都呈彌散狀態,從而使條件反射聯系不穩定影響動作技能的形成。動作難度不僅取決于人體的各種形態,還與參與活動的肌肉多少有關。

表2 兩種踢球動作肌肉活動規律的比較
從兩種踢球技術動作的五個環節來看(助跑、支撐動作、擺動腿擺動、觸球動作、隨前動作),掌握腳背正面踢球技術動作顯然要比掌握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等容易掌握。因此其動作環節組成部分復雜程度少于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環節。對比發現其前兩個動作環節是相同的不同點存在于后幾個動作環節。腳內側踢球的后三個環節動作難度要比腳背正面踢球兩個個動作環節難度大。

表3 兩種踢球技術結構動作比較
首先,研究對象選取沈陽體育學院運動系、遼寧中醫學院、遼寧省糧食學校及沈陽市鐵路實驗中學的學生。將四所學校的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并且四所學校教學學時、教學內容安排一致。
其次,從四所學校實驗結果分析結果中顯示,實驗組腳內側踢球技術成績平均值明顯好于對照組腳內側踢球技術成績的平均值,經過檢驗發現其平均數標準差具有顯著性差異,腳背正面踢球技術成績平均值及標準差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兩種踢球技術考核成績之和與對照組兩種踢球技術考核成績之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具有顯著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先學腳背正面踢球技術,后學腳內側踢球技術對提高腳內側踢球技術水平有一定影響。

表4 兩種踢球技術實驗結果比較
本研究經過理論研究和對四所學校足球課的實驗研究發現:先學腳背正面踢球技術再學腳內側踢球技術的實驗組,成績好于先學腳內側踢球再學腳背正面的對照組。對兩種技術教學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新的教學方法較過去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此研究的深入探討希望能為足球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的創新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路徑探索。
[1]劉民勝.足球運動競技能力系統組合因素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9,(6).
[2]詹國祥.提高足球單項技術教學效果研究[J].體育數學與體育工程學院學報,2003,(4).
[3]金耀光.力學在體育教學訓練中的運用[J].河南體育科技學院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