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張宏閣伍澤之楊振華
阿拉善盟氣象局(阿拉善 750306)
阿拉善盟風力發電防雷技術淺談
張宏偉張宏閣伍澤之楊振華
阿拉善盟氣象局(阿拉善 750306)
風力發電機組一般安裝環境地勢開闊,室外風機主體較高,極易遭受雷擊。同時,室內的各種電子控制設備極易遭受雷擊的侵害。本文從風力發電機組綜合防雷的角度出發,討論了風力發電機組的直擊雷防護、接地、等電位連接和雷擊電磁脈沖防護等防雷基本措施,從而保障了工作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和風力發電機組的運行安全。
風力 發電機組 防雷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資源的關注,風能的利用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伴隨而來的是風力發電技術取得的長足進步。風力發電技術是目前最成熟的一項新能源技術。風機一般都是暴露在自然的曠野之中,處于高雷擊環境,所以無法避免的會受到雷擊災害,而且發電機組中有很多電子元件,雷電災害對其的影響尤為巨大。
風力發電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風力發電機組容量越來越大,為了更有效的利用風力資源,葉輪直徑和風塔高度也隨之增加,同時也增加了被雷擊的概率,雷擊就成了威脅風力發電機安全運行的最大天敵。因此,必須得為風機內部的電子、電氣設備安裝可靠的防雷保護裝置。才能將設備的故障率及維修費用降低,并且大大提高設備的正常運行時間,為投資者帶來更大的回報。風力發電機無法避免的會遭受雷擊的影響,所以應該在設計初期就做好相應的防雷保護措施,防范于未然,減少日后的維護費用。
阿拉善高原地處亞洲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潮濕空氣波及甚微,形成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特點為降雨量稀少、日照強烈、冷熱巨變,加之地處高空西風環流區,全盟多大風天氣,尤其冬春大風頻繁,年平均風速3.5-5.0 m/s,風力大、風沙多是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全年大風日數10-108天。
風能資源豐富,據初步估算約2.1億kW,占內蒙古自治區風能儲量的五分之一。年平均風速3.65 m/s,風速在3.0-6.0 m/s之間累積時數平均4 749 h,大于6.0 m/s的風速累積時數平均1 620 h。阿拉善盟的風速從東向西逐漸增大,其中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年平均風速達5.0 m/s以上,其次是拐子湖、老東廟、吉柯德,阿拉善右旗的額肯呼都格年平均風速4 m/s以上。北部地區為風能資源豐富區,全年有效風能儲量1 000-1 600 kw·h,全年最長連續無效風時數不到50 h。春季3-5月是全盟風速最大的季節,平均風速為4.0-5.8 m/s,呼魯赤古特、拐子湖、老東廟、吉柯德、巴音毛道、哈日敖日布格、上井子等地年平均大風日數都超過50天。
目前,阿拉善盟已經建成多個風力發電廠,風力發電發展前景良好。
風力發電是利用風的動能帶動風車葉片讓其旋轉,從而將動能轉換為機械能。同時,為了提高旋轉的速度,將葉輪的轉軸與增速機連接,通過轉軸來帶動發電機旋轉,從而有效促使電機發電。根據當前的風車技術,以每秒三公尺的微風速度就可以推動發電。發電裝置又稱為發電機組,大致可以劃分為風輪、發電機和鐵塔三部分,一般大型風力發電站沒有尾舵,小型的才會有。風輪是將風轉化為機械能的重要構成部件,由兩只或兩支以上的螺旋槳性葉輪所組成。當風葉通過風的吹動時會產生氣動力,從而推動風輪轉動。風葉的材料要求強度要高、質量要輕;為了解決風輪所受風力大小方向變化所帶來的轉速不穩定,必須增加一個調速機來提高風輪轉速,以確保其保持穩定。同時,在風輪后裝置風標尾舵,讓風輪始終對準風向獲取最大功率;風輪、尾舵和發電機需要一個構架支撐,鐵塔就是起到對這些部件的支撐作用。為了獲取一定強度和均勻的風力,一般將鐵塔修建的比較高,其高度根據地面障礙物對風速的影響及風輪的直徑而定(見圖1)。

圖1 風輪鐵塔高度確定示意圖
風機都是設立在曠野當中,且高度較高,隨著高度的增加被直擊雷擊中的概率也相應的增加,因此風機是處在一個容易被雷電擊中的高危險環境當中的。目前國內風機的最大容量已經達到了5 MW,高度更是隨之增加,風葉高度達到150 m以上,被雷擊的概率也是相應的增加。在風機內有限空間內集中了大量的電子、電氣設備,雷電帶來的強大電涌,無疑將給風電機組帶來嚴重的破壞。
表1是瑞典、丹麥和德國此三國雷擊風機事故的匯總表。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平均每100臺風機每年因為雷擊事故而造成的損壞數量是3.9到8臺。

表1 雷擊損壞頻率表
通過對國內外因雷擊而損壞的風機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在被雷擊損壞的風機中,控制系統部件被損壞率達到40-50%。
隨著防雷裝置在風機中的廣泛采用,風力發電機組受到雷擊引發事故的情況也在發生著改變。在舊的風力發電機組中受到損壞的部件主要是控制系統,而在廣泛采用了防雷技術的新的風力發電機組中,受到雷電損害的部件主要是風葉部分。所以從中可以看出風機安裝了防雷保護裝置后,控制系統的損壞率明顯下降,說明風機的防雷保護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風力發電機在遭受雷擊損害后將無法運行,后續的維修及分析,將持續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風機將無法運行,這對于投資者來說將是很大的損失。所以將雷擊事故防范于未然,使發電機組能長時間穩定的運行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
根據國內外風電的雷擊事故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雷擊不僅會造成機械損壞,還常常會對風機中的電子控制部分也造成損壞。所以說雷電對風機的影響,最主要依舊在于對電子、電氣設備的損壞上。采取合理的內外部防雷裝置及措施來保護風電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風機的風葉始終處于風機的最高位置,所以風葉是風力發電機組上最容易受到雷擊的部件,對風葉造成不可逆的機械損傷,在整個風力發電機組的雷擊損壞維修成本中,它的損壞維修費用所占額度最高。風葉主要有玻璃纖維增強塑料(GRP)、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木質、鋼和鋁等材料組成,其結構常為外殼加內梁的組合形式,由于所采用殼體材料的電阻率相當高,材料本身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易導電的,但在強大雷電流作用下就能夠產生導電路徑,從而產生高溫,燒毀風葉表面材料,可能使風葉出現裂痕,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風葉斷裂。因此對風葉預先安裝上接閃器,提供一個泄放雷電流的通道,讓其安全、可控的流入大地當中。風葉上安裝的接閃器可以用30×3.5 mm鍍鋅扁鋼作為連接帶連接到風機中間部位。而機艙內的滾珠軸承,將它兩端用放電間隙或者碳刷的方式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避免巨大的雷電流在通過軸承時引發的焊接效應。通過在機艙頂部安裝避雷針的方式,保護其不會受到直接雷擊。
對于是金屬塔身的風機,可以直接用其塔身作為引下線,不需再另行鋪設;而混凝土塔身的風機,則需要在塔身采用內安置引下線的辦法(引下線選材:鍍鋅扁鋼30*3.5 mm或者鍍鋅圓鋼φ8~10 mm)。
風機的接地地網是由風塔的塔基的接地極所提供,塔基的地網應該和旁邊控制室的地網相連接起來,這樣就形成一個等電位連接帶,當泄流雷擊電流時就不會產生電位差,保障設備的安全。
地網可采用40×4 mm扁鋼沿塔基外圍敷設環形水平接地網,同時埋入φ25的圓鋼作為垂直接地體,垂直接地體埋設的間距為其長度的2倍,并將垂直接地體于水平接地體相連共同組成接地網。塔身周邊每隔1 200 mm與接地網連接,同時與塔基混凝土內鋼筋連接。
如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可采用如下方法改善:外引接地,使用降阻劑,深井接地。
等電位鏈接在內部防雷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的減少部件之間存在的電位差。其原理是通過把所有導電的部分連接起來,達到一個相近的電位,從而降低電位差對電子、電氣設備的影響。在風機的等電位連接系統中,我們應該對信號、電源線路和金屬管線都進行可靠的等電位連接,然后再通過浪涌保護器與主接地網連接起來。
電磁屏蔽系統是為了減少電磁干擾的系統,由于風機本身是個發電機,所以其機艙內部的所有電子、電氣設備都應該用金屬屏蔽罩罩起來。這些金屬屏蔽罩都應該與等電位系統連接起來。
根據浪涌保護器安裝的位置和風機內設備的不同,將風機內設備的浪涌保護分成7個部分,分別是:
(1)發電機的保護
(2)變壓器端的保護
(3)遠端監控系統的保護
(4)塔基控制柜的保護
(5)塔基變頻柜的保護
(6)輪轂變槳系統的保護
(7)機艙開關柜的保護
從防雷保護區的LPZ0到LPZ1區的交界處必須安裝按照符合(10/350μs)波形測試的浪涌保護器或者較大通流量的保護器,它可以泄走大量的雷電過電壓而不會造成設備的損壞。
由于前面防雷保護區已經泄流了大部分雷擊電流,流入后續區域的電流能力已經明顯減小。在后續的保護區內,一般選用殘壓較低的浪涌保護器(如8/20 μs波形的SPD),將剩余的雷電電流放進大地中。3結語
我國是個風電大國,從能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發展風力發電勢在必行。雷電災害給風力發電帶了諸多影響,采用合理適當的防雷措施只能減少損失,只有更多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才能對雷電進行完全防護并加以利用。
總之,風電以其豐富的資源、良好的環境效益和逐步降低的發電成本,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重要的電源。
[1]宮靖遠等.風電場工程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魏偉,許勝輝.風力發電及相關技術綜述[J].微電機,2009,42(4):66-68.
[3]侯建朝,譚忠富等.世界風能資源開發現狀和政策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電力,2008,41(9):65-68.
[4]廖順寶,劉凱,李澤輝.中國風能資源空間分布的估算[J].地球信息科學,2008,10(5):551-556.
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