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龍
最近看到網上流行元芳體語言,所謂元芳體就是狄大人的口頭禪:元芳,你怎么看?最妙的在于元芳總是說:現在情況很不妙。聽起來很好笑。但是從做導師的角度,跟學生交流還是多學學元芳體,多說說:同學,你怎么看?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可以作為理由。
一、這是對學生的很好的鍛煉
一個好老師并不是什么都給學生安排好了,學生就是個實驗員或者開發員,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引導式的老師,遇到很好的問題,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機會。沒有這些看似很小的問題的鍛煉,學生即便跟著導師發表了很多論文,也一樣沒有真正掌握科研的基本技巧。想起我剛當老師的時候,很多課題對我都是新的,我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并且一起成長。我如實跟學生說,這些我也不懂,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學。后來有幾年,我犯了上面所說的錯誤,什么都是指揮,不允許學生提意見,覺得那是浪費時間。現在想起來,這是不應該的。就應該多問問:同學,你怎么看。
二、老師作為更成熟的科研人員,不能覆蓋了學生的思維
一般情況下,尤其是年輕老師,精力、經歷都相對學生更加成熟,想問題看問題都要高一點,當然其想法要更加合理。如果老師先說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就覺得老師的想法比較好,很容易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實際上,很多時候,學生可能有很好的想法,只不過可行性還需要補充。記得我的一個同學將要出國,我跟他說,你要小心,遇到大牛導師最大的風險在于失去自信而放棄思考。很多大牛老師看問題非常深刻,學生的一個想法,他立刻能夠給出答案。以至于讓學生以為自己根本就不是做科研的料,這在基礎學科領域尤為明顯。可是這是個假象,也是個誤解。學生之所以深度不夠,僅僅是因為還在起步階段。
三、老師的話總是有理,也不好
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在開技術會議的時候,就善于使用元芳體。一開始他不說自己的想法,而是不斷地問題,同志,你怎么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旦他提想法,總是會拿出很多的理由,這些理由能夠把那些想法包裝的非常正確,有些隊員明明是有想法的,也被這一通看似合理的理由給嚇住了。實際上,歷史證明,不管是老師還是領導,并不是總正確,即便道理能夠說的比花還好。改變成了元芳體之后,會議更加熱烈了,人的積極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四、老師總處于強勢地位
有時候我們說話之所以理直氣壯,僅僅是因為我們處于強勢地位,并不一定是因為我們正確。我們并不總是正確,只是有時候我們的虛榮心希望顯示正確。這讓師生關系處于不平衡的地位。在中國,學生都要跟老師叫某某老師,而在西方,都是稱呼名字,如果叫昵稱,也很平常。我的學生背后都叫我老彭,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好。雖然當著面稱呼,我還不習慣,但僅僅是不習慣,不代表反感。平等的關系能夠讓人放下很多疑慮,能夠消除學生內心的恐懼和距離感,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利。一個整天把導師仰望成神仙的學生一定不是好學生,好學生都是老師的朋友,甚至是知己。
元芳體看似趕時髦,實際上這是一種領導的技巧。盡管聽起來好笑,但是善用這種技巧,對于處理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成長史非常有利的。時刻想著自己可能存在的錯誤和缺點,想著自己的強勢地位,想著自己的先行條件,多給學生創造點思考的機會,對于學生和老師是個雙贏的局面。多說說:元芳,你怎么看?當然,元芳們可不要真的像元芳那樣說,嗯,老師,這個問題很困難。這就沒意思了。而且如果老師只會問元芳體,自己沒有東西,也一樣沒有意思了。(來源:科學網,2012-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