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霞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學校以及家長共同關注的熱點,而企業也存在“招聘難”現象,可謂兩難并存。因此,應對企業“招聘難”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從多方面加以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招聘難;大學生;就業難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063-04
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江蘇省高校畢業生人數達53.2萬,創歷史新高。由此,2013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畢業季”,就業究竟有多難?用大學生近來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叫做“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工作滿兩年,就有可能獲得30%購房首付款補貼”,“購房購車有補貼,還能外出旅游”……合肥市包河區濱湖新區2013年新春招聘會上,一百四十多家企業不僅提供了近萬個工作崗位,還開出各種誘人的條件。
近年來,在人才市場上,一方面,企業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尤其是制造業、零售業等,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存在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問題。企業需要人才,大學生需要工作,兩者之間存在著供需關系,雙方的共同需求必然會形成一種交易。然而,為什么會出現企業“招聘難”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現象呢?這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進一步思考。筆者擬對這個兩難的問題進行分析。
企業“招聘難”原因分析
(一)企業的吸引力
一是企業的聲望。企業是否在應聘者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是否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將從精神方面影響招聘活動。例如,世界500強企業以他們在公眾中的聲望,很容易吸引大批的應聘者。如果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員工人數不多,則求職者對該類企業往往會先略過去。由于缺乏社會閱歷,大學生不了解一些企業的實力,所以在找工作時往往最看重企業的聲望。加上對自身認識不足,不知道什么工作是適合自己的,所以很多大學生的理念是找到大企業就是找到了好工作。
二是企業的福利待遇。企業的薪酬制度是員工勞動報酬是否公正的主要體現。企業的福利措施是企業是否關心員工的具體反映。這些將從物質方面影響招聘活動。在企業招聘過程中,求職者往往都要了解將來的工作條件、晉升機會、薪資待遇等,他們會根據企業能提供的硬件條件來判斷該企業的整體實力強弱。目前,大多數企業招人時在某些崗位上會優先考慮應屆畢業生。所以,很多企業都會到校園招聘錄用實習生。就目前來看,我國法律還沒有將大學生納入最低工資保障群體,也沒有對實習工資做出明確規定。這樣做的目的是基于大學生的特殊身份,法律不宜對大學生實習是否有權取得工資報酬做硬性規定,而應該由學校、實習單位、大學生自行協商確定。用人單位認為,一是自己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的軟硬件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實習素材,大學生收獲了知識和技能,是自己給大學生創造了實習的機會,應該會有很多實習生競爭工作崗位;二是實習生的工資按照正式員工的80%支付,而且不提供“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這樣可以減少招聘成本。但是,大學生則認為,實習生在實習期間付出了勞動,或多或少為公司創造了效益。自己與員工一樣付出,甚至付出更多,但是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所以對提供福利待遇過低的企業往往會排除在外,導致提供的福利待遇較低的企業招收大學生存在較大的困難。
(二)勞動力市場狀況
勞動力市場狀況也會影響招聘計劃、范圍、來源、方法和必需的費用。例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一般而言,當失業率較高時,招聘人員比較容易。而當某類人員短缺時,可能引起其價格的上升并迫使企業擴大招聘范圍,從而使招聘工作變得錯綜復雜。各大高校擴招幾年的結果導致2013年的畢業生699萬人加上往屆未就業畢業生400萬人,總計1000多萬人需要就業。以上因素匯總,就形成了高級別勞動力就業市場供給遠大于需求的失衡局面。
另外,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中級別勞動力數量不足,企業需要的技術型人才不足,更加劇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風險。調查發現,企業“招聘難”主要是由于大學生所學專業與企業急需不能對接,以及大學生到基層、民營企業就業的渠道不暢所致。
(三)行業的發展狀況
如果企業所屬的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就能吸引大量人才,從而使企業人才招聘的余地較大。相反,當企業所屬行業遠景欠佳時,企業就難以有充裕的人才可供選擇。例如,零售業每天都在招人,而且設定的門檻比較低,只是在年齡上做了要求,除形象氣質佳以外,對工作經驗一般都沒有太多的規定。因為門檻低,沒有什么要求,相應地提供的待遇也就較低,來應聘的基本上都會被錄取,但是愿意長久留下的人就很少了。
(四)企業的招聘政策
企業招聘大學生往往采取大學生專場招聘會和校園招聘會兩種形式。校園招聘會是人才聚集的形式,應聘率較高、招聘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具有可以宣傳企業品牌、招到的大學生可塑性強等優點。所以,企業都會抓住校園招聘會的機會,在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期開展校園招聘。
與此同時,高校對企業的校園招聘來者不拒。這就使得企業在與高校建立招聘合作關系時,并不能充分地分析該高校的專業設置、學生培養特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高校也不能針對企業量身組織包括招聘時間、地點、宣講會、應聘學生組織等招聘服務工作,致使企業招聘時間安排扎堆,經常出現多家企業在同時招聘同一類學生,或企業來招聘時無學生可招的情況,很容易給企業和學生雙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企業校園招聘會的效率不高,招聘信息缺乏崗位描述,宣講會沒能發揮崗位描述對招聘的引導作用,往往使大學生對企業不能有深入客觀的認識。所以,很多大學生濫投簡歷,導致一個學生在多家企業投放簡歷,一個崗位收到幾十份簡歷,到最后,來面試的卻寥寥無幾。在這種集中型的人才雙選會上,往往會呈現出“高效率”的假象。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
近年來,各高校連年擴招,使畢業生的數量迅速增加,2013年達到699萬人,從而使畢業生就業面臨新的形勢,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首先是崗位需求下降。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企業裁員減崗。例如,小型企業的人事部門與行政部門合二為一,只設立一個部門——人事部或行政部。甚至部門人員只有1~2人,小企業規模小,業務少,有些部門一兩個人就能處理好事情,所以不需要增加其他人員。
其次是缺乏合理的定位。社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滯后于就業形勢的變化,部分家長及社會上比較落后的就業觀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些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造成畢業生就業時方向不明,期望值過高,導致應屆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年流動率過高,也影響了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選擇。
(二)學校原因
一是各大高校雖有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工學結合等教學模式,但是始終未能普及到各個專業,部分專業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在招聘時,往往有經驗者優先,使沒有經驗的畢業生處于不利地位。
二是學校設置的專業和教學內容不能滿足人才市場需求。我國高校從1998年實施擴招政策,到現在為止,畢業生數量已經是擴招前的5倍,就業崗位雖然不斷增加,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滿足就業需求。另外,部分學校的教育改革未能跟上經濟發展需要,致使部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及社會能力與人才市場需求脫節,最終導致就業難。
三是專業設置錯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市場需要,而單純根據學校辦學模式、辦學傳統、師資結構、教師偏好等內部因素決定。某專業是否需要,招生規模如何,往往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導致某些專業成為就業的冷門專業或困難專業。
四是人才結構失衡。一些地方和高校對規模擴張保持著較大沖動,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設置,改變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及創業能力亟待提高。
(三)大學生自身原因
畢業生的擇業能力和水平不高,具體表現在:(1)缺乏對自身客觀、系統、科學的認識,常出現高估自己能力的現象,就業期望值很高,不愿意從基層做起,找工作的起點較高,希望職位好、工資高、工作時間短、輕松等。(2)同學之間相互比較,存在攀比心理。(3)職業規劃能力比較欠缺,很少有人對自己做出詳細的評測,分析自己的素質、實力、特點、能力、興趣以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決定和計劃。(4)還有一些畢業生知識與能力不足,導致就業難。(5)畢業生擇業面過窄,往往選擇在自己上大學的城市工作。因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導致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失衡。由于種種原因,許多畢業生不想到基層,造成基層人才匱乏,不少崗位乏人問津。尤其是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為了方便返回學校,在找工作時往往更關注工作地點。這樣一來,各大高校的畢業生都在實習高峰期給用人單位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也帶給大學生很大的競爭壓力,導致地區就業比例失衡。
(四)家長教育觀念錯誤
在大學生找工作時,家長往往要求子女找工資比較高的工作,而不是根據子女所學的專業、自身性格、興趣等引導其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些家長會與別人家的子女比較,這種思想在農村表現得很嚴重。
解決問題的對策
企業在用人方面、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著矛盾,并且這個矛盾從很多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在人才市場上,前來應聘的人并不是企業所想要的;企業所提供的福利報酬、工作環境往往又不符合求職者的理想選擇。所以,一邊是求職者就業難,一邊是用人單位招工難。雙方都難的真正原因是對接難、妥協難、合作難。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 政府方面
要不斷完善就業市場和服務體系。(1)在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方面,應從畢業年級向低年級學生延伸,從大學生就業過程性指導向大學生職業發展指導轉變。(2)工作手段、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創造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在工作中的廣泛應用,高等學校普遍建立了就業網站,不僅可指導就業、交流信息,并且可向網絡市場方向發展。
要實施積極有效的就業政策。從200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開始施行。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始終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圍繞改善民生謀發展,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要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安置工作。《教育部關于做好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拓寬渠道,完善政策,以更大力度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優化創業環境,力爭實現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進一步增長;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入伍預征工作長效機制;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優質服務年”,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實施積極有效的幫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加強組織領導、條件保障和制度建設。希望國家、學校和企業能真正貫徹落實大學生的就業政策。
(二)學校方面
專業設置要合理。要根據市場設專業,根據職業定課程,根據崗位練技能,人才培養要與人才市場需求對接。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科學地調整專業設置,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更多地與社會發展接軌。要改變只顧招生、忽視市場需求,只顧向學生灌輸理論、忽視學生社會實踐及綜合素質培養的辦學觀念。
要加強就業指導。大學生就業教育和指導應從一年級起結合入學教育加以開展,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各專業的教師及輔導員要對專業的培養方案作介紹。這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及未來的職業規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用人單位方面
一是要根據企業發展實際需要,合理引進不同層次的畢業生。在人才招聘觀念上,克服錯誤的人才高消費思想。要拓寬擇人的視野,真正樹立任人唯才的擇人觀念,從本單位實際出發,看重畢業生的真才實學和敬業精神,而不唯學歷、唯重點院校是舉。
二是招聘人員要維持好企業形象,根據企業實際能提供的待遇,給應聘人員真實的信息,這樣才不至于剛招進去的人才在短期內流失。
三是企業要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工作能力、工作業績應與晉級和福利待遇緊密連系,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用人機制,增強企業的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大學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心態。要對自己有充分全面的認識,不僅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找工作不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應該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領修煉好,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人才市場每天都在招人,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工作崗位,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需要大量人才,雖然條件艱苦一些,但到那里更容易鍛煉成長,有利于畢業生快速成長起來,而且個人的發展機會比較大,有利于施展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其次,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即先到基本認可的單位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后,認為不合適,可以重新擇業。
再次,畢業生一定要有真才實學,這是就業的基礎。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只有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掌握好知識彌補經驗上的缺失,在實際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
最后,要做好職業規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使想做什么與能做什么結合起來,明確自己的目標。要有意識地加強自身能力、自身素質、道德品質、團隊精神,尤其是敬業精神的培養,做到一專多能,以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強就業能力,增加選擇機會。
面對當前市場人才供需現狀,企業和大學生雙方都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只有政府、學校、用人單位與大學生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暉,陳新玲.人員招聘與配置[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2]安鴻章.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3]陸慶生.大學生就業擇業指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王君,張維君.人員招聘與配置[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