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洋
摘 要: 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根本性的原則。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益于學生成才。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教育;成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特點和教材特點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智育與德育的統一,這益于學生成才 。
一、充分認識語文教學中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學生,進行德育。
現在的初中生生活在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經濟轉型的社會大環境中,時常面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考驗,各種思想潮流的侵襲,以及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影響,撞擊著他們還不成熟的心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這是所有教育者不可回避的問題,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加強德育工作。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智力,同時要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使其樹立人生信念,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德育工作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更要加強德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沒形成,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責任重大。
二、在語文教學中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強德育的實效性。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有一顆愛心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外,更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多動腦筋。或以情境感人。用文中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優美動人的故事來吸引、感染、熏陶學生,由文入情,反復朗讀,沉吟想象,身心融入意境,在審美激情導引下,感受人物崇高美好的道德情感,從人物知行合一的道德選擇方式和行為準則中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行為和學習行為。或以朗讀激情。通過音樂烘托渲染,伴著聲情并茂、入耳浸心的朗讀,形成語言的“聲音心理印跡”,促使學生在課文特定的意境中有所觸動,有所頓悟,內心深處有一種向善向美的情感變化,能夠產生一種由文字、畫面、聲音、人物、故事等多種因素營造出的震撼。或以格言警句,激勵鞭策學生,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激勵學生思想品德升華的名言警句,教師應適時給學生以點撥,讓學生從中感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達了曠達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流溢出政治抱負,是一個人世界觀的反映,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道德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這些德育因素,能給學生思考與啟迪。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關于熱愛集體、遵紀守法、團結友愛、文明禮貌等內容的文章,是培養學生優良道德的好教材。公民道德、社會公德、家庭道德是社會安定的因素,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文內在的思想性,用課文里的語言文字,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
(2)充分發揮語文的優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許多課文的字里行間,對人物和事物的描寫,無不反映出對是非、善惡,美丑的傾向性。利用中學語文教材引導學生樹立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利用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利用民族英雄和革命事跡,培養學生的斗爭精神;利用祖國建設成就,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例如,教學《最后一課》時,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邊看書邊聽錄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境界中,再聯系到我國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歷史,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被激發出來,更加堅定了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為明天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開展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語文課堂應注重開展語文活動,語文活動是一個由認知到實踐,在實踐中學會做人的教育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也會隨之提高。從語文活動的目的任務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本身就融入了思想品德內容,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高可以在健康有益的語文活動中得以實現。在教學中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例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辦手抄報、演課本劇等。語文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激發了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三、充分認識德育對教師素質的高要求
(1)更新觀念,努力提高思想品德素養。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把對德育的認識與理解落實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教師的思想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素質的發展方向和水平。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具體表現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獻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具體體現在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上,其核心是對學生的愛,我們稱之為師魂。
(2)強化師德,努力提高業務素養。以“師心慈、師儀端、師風正、師志堅、師學勤、師業精、師紀嚴、師德高”師德八條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德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德育是一種以“品德”培養“品德”、以“靈魂”塑造“靈魂”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教師的素質在德育中的特殊意義和巨大作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已使我們認識到:教師的品德是完成教育任務、履行教師職責的保證,教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教師品德能夠加強榜樣示范作用。鄧小平同志曾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建設一支品德優秀,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也是實施德育的根本保證。德育的實施,需要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他們應該是德才兼備,多才多藝的人。是學生的導師、朋友、楷模,是能承擔得起教書育人雙重職責的人。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我們要靜下心來,繼續發揚默默無聞、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做好德育工作,培養學生成才。
(甘肅省通渭縣隴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