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清惠 汪 宏 孫立華 于明啟 賢述良
山東省膠州市人民醫院 1 兒科 2 內科 3 中醫科 266300
過敏性紫癜是兒科常見的一種出血性疾病,其臨床表現以皮膚紫癜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腫痛、便血及血尿等,根據紫癜的部位及其臨床表現,分為皮膚型、關節型、腹型、腎型和混合型等。在臨床中,醫者多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抗炎、抗凝、應用免疫抑制劑等綜合治療,雖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但易復發,且副作用較大,并發癥也較多。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對60例確診的過敏性紫癜患兒進行了治療觀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過敏性紫癜患兒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最小者4歲,最大者14歲。將60例患兒隨機抽樣分為對照組21例與治療組39例。辨證為邪毒郁營、熱傷血絡型,治療組15例,對照組8例;辨證為風濕痹阻、營熱內迫型,治療組9例,
對照組5例;辨證為熱傷血絡、陰虛火旺型,治療組2例,對照組2例;辨證為氣不攝血、血不循經型,治療組8例,對照組3例;辨證為邪傷血絡、淤血內阻型,治療組2例,對照組1例;辨證為腎絡受傷、濕熱蘊結型,治療組3例,對照組2例。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無1例異常,尿常規檢查5例腎絡受傷、濕熱蘊結型,治療組蛋白尿+3為3例,對照組蛋白尿+3為1例,尿蛋白+2為1例。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第7版《兒科學》教材中的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兒科學》教材中的診斷標準[2]。
1.3 治療與辨證
1.3.1 對照組:急性期臥床休息,少渣飲食,消化道出血時禁食。去除或避免過敏原,根據過敏原檢測行飲食控制,有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療。行對癥治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強的松1~2mg/kg,分3次口服,特殊情況下靜脈輸注氫化可的松5~10mg/(kg·次),或甲基強的松龍5~10mg/(kg·d),3~5d,病情穩定后改口服。應用維生素C、鈣劑,應用抗組胺藥物氯雷他定,H2受體拮抗劑甲氰咪胍10mg/kg,1~2次/d,抗凝治療應用雙嘧達莫、肝素等,對激素反應不佳或依賴者及紫癜性腎炎應用免疫抑制劑雷公藤多甙、環磷酰胺等。
1.3.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將其分為邪毒郁營、熱傷血絡型,風濕痹阻、營熱內迫型,熱傷血絡、陰虛火旺型,氣不攝血、血不循經型,邪傷血絡、淤血內阻型,腎絡受傷、濕熱蘊結型。
邪毒郁營、熱傷血絡型:起病較急,皮膚出現淤點、淤斑,高出皮膚,色鮮紅,壓之不褪色,散在成片,亦可發生血泡,發熱或不發熱,或有鼻衄,或有腹痛及便血、尿血,口干咽痛,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處方:自擬涼血解毒消癜湯加減。藥用忍冬藤炭、連翹、紫草、茅根、茜根、槐花、炒黃芩、生地炭、丹皮、白芍、甘草。加減法:熱盛甚加犀角,出血重加三七粉,腹痛甚白芍量加重,舌淤斑加丹參,尿血加小薊。
風濕痹阻、營熱內迫型:疹斑鮮紅,膝肘踝腕等關節腫大、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或有水腫及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涼血化濕、祛風散痹通絡。自擬化濕通絡消癜湯加減。藥用:忍冬藤、連翹、赤芍、茜根、炒黃芩、絡石藤、豨薟草、漢防己、秦艽、徐長卿、防風、丹皮、當歸、甘草。
熱傷血絡、陰虛火旺型:紫癜時發時止,鼻衄、齒衄,血色鮮紅,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少寐,大便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自擬消癜涼血滋陰降火湯加減,藥用忍冬藤炭、龜板、生地、知母、地骨皮、白茅根、黃柏、花粉、生桑白皮、炒梔子、丹皮、甘草。
氣不攝血、血不循經型:紫癜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皮疹淡紅,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舌淡有齒痕,脈細弱。治宜健脾益氣,養血止血。自擬加味歸脾湯加減。藥用:黃芪、黨參、茯苓、當歸、白芍、蒲黃炭、地榆炭、阿膠、枳殼、雞血藤、大棗、炙甘草、木香。
邪傷血絡、淤血內阻型:紫癜暗紅或紫暗,反復發作,病程較長,關節痛,肌膚甲錯,眼眶黯黑,舌質紫暗,有淤斑,脈細澀。治宜消癜化斑、化淤通絡,自擬消癜化斑化淤通絡湯加減。藥用忍冬藤、雞血藤、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蒲黃、丹參、赤芍、丹皮、三七粉、茜根、益母草、花蕊石、甘草。
腎絡受傷、濕熱蘊結型:疹色鮮紅,多分布于下肢,尿痛,呈血尿、蛋白尿,腰膝酸痛。治宜補腎涼血,清利濕熱。處方:藥用自擬固腎涼血消癜湯加減(由六味地黃湯和小薊飲子化裁而成)。藥用:小薊、炒藕節炭、茅根、益母草、車前子、甘草梢、木通、生地、當歸、炒梔子、熟地、山藥、山芋肉、丹皮、忍冬藤、白花蛇草,血熱重有出血加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赤芍,濕熱重,尿蛋白有管型加石葦,如藥后血尿已止,紫癜好轉,尿檢仍有蛋白,經久不愈,或用激素則好轉。停則蛋白尿反復,出現倦怠乏力、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是已轉氣陰兩虛型,則可用六味地黃湯加黨參、黃芪等益氣養陰。如出現倦怠乏力、口唇色淡、腰膝酸軟、大便溏稀,蛋白尿持續或加重,則轉為脾腎氣虛、腎氣不固型,筆者自擬降白湯對消除蛋白尿、改善脾腎氣虛療效滿意。方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白扁豆、炒薏米、黑豆、芡實、蟬蛻、熟地、山藥、山芋肉、丹皮、澤瀉、炙甘草。如尿檢有時仍有紅細胞加茅根、益母草,伴手足心熱者,加旱蓮草、女貞子。以上藥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1.4 療效標準 治愈:20d為1個療程,經2個療程治療,淤斑消退后2個月其他癥狀消失,尿檢無異常。顯效:經過2個療程治療,淤斑大部分消退,偶有淤癜出現,尿蛋白+-,其他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經過2個療程治療,皮疹減少,但仍有反復發作,并較前減輕者。無效:經過4~6個療程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尿蛋白無改善者。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39例中治愈35例(治愈率89.7%),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4%,1年后隨訪復發率為0;觀察組21例中治愈10例(治愈率47.6%),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5%,1年后復發率為20.0%。治療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5),尿蛋白患者療程及復發率均較對照組低。見表1、2。

表1 過敏性紫癜治愈患者治愈時間及 隨訪復發情況比較〔n(%)〕

表2 過敏性紫癜有尿蛋白患者療效及治愈時間比較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主要侵犯毛細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造成全身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及脆性增高的出血性疾病[3]。病理基礎為全身廣泛性無菌性炎癥,典型改變為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西醫治療可改善腹痛、關節痛、紫癜等癥狀,但不能減少腎臟損害的發生率,也不能防止復發。中醫古代醫籍中對本病早有記載。如《諸病源候論》曰“斑毒之病,是熱氣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熱挾毒蘊積于胃,毒氣熏發于肌肉,狀如蚊蚤所嚙,赤斑起,周匝遍體”[4]?!锻饪普凇酚涊d:“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郁于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發在遍體頭面”。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多因嬰兒感受癘疫之氣,郁于皮膚,凝結而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發于遍身,唯以腿脛居多”。以上古典的記載足以闡明了中醫古籍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根據小兒臟腑嬌嫩,形體未充,衛外不固,易感外邪,六氣化火,蘊郁于皮毛肌肉之間,熱傷血絡迫血妄行,溢于脈外,出現鼻衄、齒衄等,滲于皮下發為紫癜,熱傷陰絡出現便血、尿血及蛋白尿、管型等。熱傷腸絡、血溢絡外,礙滯氣機可致劇烈腹痛、夾濕流關節,可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遷延日久,耗氣傷陰,可由實轉虛,氣不攝血,血溢脈外出現紫癜。根據熱毒壅盛迫血妄行、絡破血溢的病理特點,筆者自擬了涼血解毒化癜湯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方中忍冬藤、連翹、槐花、炒黃芩清熱解毒消癜,紫草、茅根、丹皮、生地炭、茜根、炒藕節炭,清營涼血、止血、消癜,白芍、甘草清營涼血、緩急止痛,熱盛甚者加犀角,血淤重者加丹參,腹痛甚,重用白芍。忍冬藤能清血分熱毒,善清經絡之風熱,能治發疹、發熱及瘡腫熱痹,有很好的解毒通絡作用,用炭能加大防出血、加強止血的力度。據現代醫學研究,測定雙花及忍冬藤的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各種細菌有抑制作用。連翹是皮膚科治療感染性疾患的要藥,有清熱解毒、清火散結、透發斑疹等獨到的治療作用?,F代醫學研究,該藥對金葡菌及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傷寒桿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含豐富的維生素P,能增強毛細血管的致密性,還有抗變態反應的功效,是治療過敏性紫癜難得的良藥。茅根、紫草都具有涼血解毒止血的作用,茅根有利尿消腫、降低血管通透性和縮短出凝血時間的功效,紫草還有活血透疹的作用,據藥理研究,該藥有解熱、抗皮膚真菌的作用。能治療多形紅斑、丹毒、結節性紅斑及血熱發斑等疾患,配槐花、茜根、生地炭、丹皮、炒黃芩等加大清熱、涼血、化淤止血的力度。甘草有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酸苷具有皮質醇樣活性,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并有抗潰瘍、抗炎、抗變態反應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在治療中,通過應用皮質激素、抗感染、補液、止血、抗過敏等綜合療法,搶救了皮膚及內臟器官的出血、脫水等危重病情,又通過中藥涼血解毒、止血消癜等消除病因,調節了免疫機能,改善了微循環,降低了血管脆性,抑制變態反應炎癥的作用,消除了激素帶來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起到了增加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和防止復發的作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達到了優勢互補、標本兼治、相得益彰的功效,適于臨床推廣。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4.
[2] 徐榮謙.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287-289.
[3] 羅文國,崔天國.全科醫師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