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霞 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22600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復雜手術在臨床開展,麻醉期低體溫的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低體溫可影響凝血功能、藥物代謝、腎臟功能和心肌收縮力,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手術患者的危害較大[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麻醉期低體溫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導致低體溫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3年6-12月我院60例麻醉期低體溫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88歲,平均年齡(57.56±14.34)歲;手術時間1.0~9.0h,平均(2.96±1.34)h。按照1∶1比例選擇60例同期體溫正常的手術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0例,女40例,年齡4~89歲,平均年齡(46.56±13.23)歲;手術時間0.5~9.0h,平均(1.98±0.67)h。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年齡、術中輸液輸血量、手術時間、手術室溫度、麻醉方式等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以±s)表示,年齡、輸液輸血量、手術時間、手術室溫度比較進行t檢驗,麻醉方式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低體溫組患者平均年齡、術中輸液輸血量、手術時間高于體溫正常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低體溫組手術室溫度低于體溫正常組,兩組比較P<0.05,具體見表1,低體溫組實施全麻方式60.00%(36/60)高于體溫正常組的25.00%(15/60)(χ2=8.56 P<0.05),是導致麻醉期低體溫的相關因素。
表1 導致麻醉期低體溫的相關因素比較

表1 導致麻醉期低體溫的相關因素比較
組別 n 年齡(歲) 術中輸液輸血量(ml) 手術時間(h) 手術室溫度(℃)低體溫組 60 57.56±14.34 2 645.54±463.22 2.96±1.34 21.98±0.78體溫正常組 60 46.56±13.23 1 534.56±359.45 1.98±0.67 23.09±0.87 t 3.97 6.34 3.65 2.98 P<0.05 <0.05 <0.05 <0.05
麻醉期低體溫是指人體在麻醉和手術期出現的非控制性體溫下降的現象,是麻醉和外科手術期常見的并發(fā)癥,在手術患者中發(fā)生率為50%~70%[2]。主要影響因素包括:(1)年齡大。低體溫組患者平均年齡(57.56±14.34)歲高于體溫正常組的(46.56±13.23)歲(P<0.05),與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環(huán)慢、新陳代謝率低及老年人溫度敏感性有關[3]。(2)術中輸液輸血量大。低體溫組術中輸液輸血量(2 645.54±463.22)ml高 于 體 溫 正 常 組 的(1 534.56±359.45)ml(P<0.05),術中輸入大量的未經加溫的液體和血液,導致體熱丟失,患者機體體溫會明顯降低[4]。(3)手術時間過長。低體溫組手術時間(2.96±1.34)h高于體溫正常組的(1.98±0.67)h(P<0.05),手術時間長,體表暴露面積大,手術切口大,腸管、腹膜及胸腔內容物暴露時間長以及出血等也是導致患者出現低體溫的因素[5]。(4)手術室溫度低。低體溫組手術室溫度(21.98±0.78)℃低于體溫正常組的(23.09±0.87)℃(P<0.05),患者吸入冷的、干燥的氣體,同時手術室為了增強消毒效果,采用快速的通風換氣,也容易導致體熱丟失[6]。另外手術中使用冷液體沖洗體腔、保護臟器或擦洗使用濕敷料墊的溫度太低以及機械呼吸吸入氣體的溫度和濕度未經適當調整、使用時間過長等,都可使患者體溫降低[7]。(5)實施全身麻醉,低體溫組實施全麻方式60.00%高于體溫正常組的25.00%(P<0.05),是導致麻醉期低體溫的相關因素,麻醉用藥影響下丘腦調節(jié)體溫的中樞,全身麻醉抑制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功能,機體難隨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進行體溫調節(jié);全身麻醉皮膚血管擴張也使機體受環(huán)境溫度影響[8]。另外,全身麻醉后氣管直接與外界空氣相通,喪失了上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濾過、加溫和濕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氣直接進入肺部,通過呼吸帶走體內大量熱量,導致體溫下降[9]。
低體溫是手術麻醉期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低體溫可引發(fā)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增高和血管收縮,嚴重時可出現寒站,機體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低體溫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質活性;低體溫通過直接損害免疫功能或中性白細胞的氧化殺傷和減少皮膚血流而降低機體對傷口感染的抵抗力[10]。因此為了提高手術患者的安全,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應該強調手術麻醉期間的體溫監(jiān)測,減少或避免低體溫的發(fā)生。重視術前準備,盡量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以減少熱量消耗;手術中減少暴露面積;設定合理室內溫度和濕度,尤其年老體弱及機體情況差者應該控制室溫22~24℃;在輸液時應用輸液加溫器用以消除患者平衡液體溫度付出的體能消耗;盡量避免實施全身麻醉,提供滿意的麻醉效果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chuàng)面暴露的時間及麻醉時間;在麻醉環(huán)路中應用加溫濕化器,人工鼻或超聲霧化等裝置使吸入氣體加熱濕化可保持或恢復體溫。
[1] 張弦,王保國.麻醉期低體溫研究進展〔J〕.麻醉與監(jiān)護論壇,2007,14(6):375-377.
[2] 趙娟.術中體溫與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30):3993-3994.
[3] 賀玉琴.腹部外科手術中實施保溫措施對患者體溫變化影響的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3,34(12):2353-2354.
[4] 羅永丹.腹部手術全身麻醉患者術中保溫的影響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8):3733-3734.
[5] 郭麗.全麻術后體溫過低的原因及護理措施〔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5,9(10):915-916.
[6] 陶一帆,郭向陽.圍術期低體溫及其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1,11(4):312-313.
[7] 謝小平.庫存血復溫可消除低體溫并發(fā)癥〔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6):225-226.
[8] 趙建立,黃瓊可,黃澤漢,等.圍術期低體溫的麻醉管理〔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1,20(4):529-531.
[9] 任保連,陳海連.膽結石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低體溫影響因素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8):998-999.
[10] 李剛蓮,易斌,崔劍,等.小兒圍麻醉期低體溫的臨床觀察與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0,39(22):3087-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