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皓 河南省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455000
臨床上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比較復雜,既要對患者發生的中耳黏膜急性化膿性炎癥進行治療控制,也要同時采取有效性措施,積極治療患者鼻腔、鼻竇、鼻咽部發生的慢性炎癥。由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治療時具有諸多復雜性特點,給臨床治療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也更加顯示出選擇最合理治療方案的重要性。而本院近年來收治的68例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患者,以隨機方式分為兩組,分別給予了不同的治療方案,基于其中綜合治療方案應用的效果顯著性,現具體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患者68例,男女比例為37∶31,年齡12~47歲,平均年齡為(28±6.78)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其中,左耳發病34例,右耳發病23例,雙耳發病11例;慢性鼻竇炎分期為:Ⅰ期41例,Ⅱ期18例,Ⅲ期9例。將68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局部治療:首先,給予患者800U青霉素溶于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200ml中靜脈滴注,1次/d,連續給藥3d以控制感染。其次,給予患者患耳局部用藥3%氧氟沙星滴耳劑,2次/d,連續治療2周。再次,根據患者鼓膜穿孔情況,合理選擇乳突切開引流術、鼓膜切開術,并利用吸引器吸出局部膿液,徹底清洗耳道[1]。最后,給予患者鼻腔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1次/d,每個鼻孔各2噴。實驗組患者給予綜合治療:在對照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慢性鼻竇炎綜合治療,針對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鼻道復合體區域阻塞者,進行手術切除或矯正術。針對篩竇、額竇、蝶竇炎患者,行負壓置換吸引術,將濃度為0.5%麻黃堿滴鼻劑+糖皮質激素+抗生素+α-糜蛋白酶混合液3ml注入鼻腔。針對上頜竇炎患者,先行上頜竇穿刺沖洗術,并留置硅膠導管,每日進行生理鹽水沖洗患處。
1.3 評定標準 治療后隨訪3~6個月,療效評定為,顯效:自覺聽力恢復正常,耳鳴、耳內閉塞等癥狀消失,原陽性體征與原陽性顳骨CT復查示原鼓室積液影消失,原陽性音叉試驗和純音聽閾測試正常。有效:自覺聽力恢復明顯,臨床相關檢查與測試結果明顯有改善。無效:患者耳部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在P<0.05的情況下,表示兩者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9.41%,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穿孔率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的穿孔率分別為11.76%、8.8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的中耳炎復發率、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穿孔率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穿孔率及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 n 復發〔n(%)〕穿孔〔n(%)〕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4 9(26.47) 4(11.76)12±3.57實驗組 34 3(8.82) 3(8.82)7±3.14
慢性鼻竇炎屬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生的誘因之一,其會通過鼻竇腔隙感染侵襲擴散或血道擴散,造成患者雙耳等顱腦內其他部位的感染。基于這種現象,臨床上針對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患者,必須兩病同治,才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率[2]。例如本文實驗組患者,就是秉承兩病同治的原則,于積極治療化膿性中耳炎的基礎上,對慢性鼻竇炎這一主要誘因進行根除治療,通過隨訪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復發率也明顯低于只給予常規局部治療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治療方案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竇炎較局部治療方案相比,前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復發率低、住院時間短,因此臨床治療中應優先選擇綜合治療。
[1] 蒙慧菊,寧葵,梁逸,等.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漏診61例原因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4):45-46.
[2] 馮曉華,龍孝斌,汪建,等.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危險因素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1(3):48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