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媛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新店中心衛生院 361000
小兒高熱驚厥為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性疾病,好發年齡為0.5~5歲。發病率達3%~5%,1/3患兒有復發[1]。大部分高熱驚厥患兒遠期預后好,患兒若反復驚厥或持續高熱,少數出現腦損傷變為癲癇。本文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的臨床療效,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59例小兒高熱驚厥患者中,男32例,女27例,年齡7個月~5歲6個月,平均年齡(2.6±1.5)歲;驚厥時體溫38.1~41.3℃;發病原因均為急性感染導致高熱使腦神經功能紊亂,其中29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扁桃體炎,7例急性支氣管炎,8例肺炎,5例感染性腹瀉;既往高熱驚厥史23例。59例患兒無神經系統疾病史,神經系統檢查均正常。所有患兒均符合高熱驚厥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觀察組29例,對照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驚厥時溫度及隨訪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時,對照組立即采用安定止驚、解熱鎮痛劑肌注退熱、抗感染等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驚厥時加毫針刺入人中、內關、太沖、涌泉穴,施行捻轉瀉法,中強刺激,不留針;清醒后加口服紫雪散(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5g/瓶),周歲小兒0.3g/次,5歲以內小兒每增1歲增0.3g,5~7歲2g,均1次/d。
1.3 臨床療效評價[3]控制驚厥評價根據應用搶救措施后抽搐停止時間、神志恢復時間、當次病程過程中是否有驚厥再發及病愈后隨訪1年半調查驚厥復發情況以判斷療效;根據30min、60min、90min后體溫下降程度,判斷退熱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年齡、體溫均值用表述,兩組間計數資料、百分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控制驚厥療效觀察 觀察組在抽搐停止時間、神志恢復時間、降低驚厥再發及隨訪1年復發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控制驚厥療效對比
2.2 控制體溫療效觀察 兩組患兒經治療后體溫均有所下降,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后60min的體溫變化并無明顯差異,觀察組治療后15min、30min的體溫明顯低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控制體溫療效對比(℃)
小兒高熱驚厥是急性感染性疾病導致高熱時,中樞神經興奮性增高,大腦運動神經元異常放電,表現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強直性和陣攣性抽搐,常伴有意識障礙[4]。故西醫治療主要是通過安定止驚、解熱鎮痛劑肌注退熱、抗感染等對癥處理。祖國醫學認為小兒高熱驚厥起病急驟、發熱、頭痛,隨即出現煩躁、神昏、驚風,屬陽屬實,為“急驚風”[5]。由于小兒肝臟未臻充盛,功能未全,經筋剛柔未濟,若外感時邪、飲食內傷等導致。“兒科醫圣”錢乙明確提出“急驚合涼瀉”,治療應以清熱、鎮驚、息風為基本療法。故小兒高熱驚厥發作時,急予毫針刺人中、內關、太沖、涌泉穴,施行捻轉瀉法以降熱祛風。紫雪散(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5g/瓶)中石膏、寒水石、滑石清熱瀉火;羚羊角、水牛角濃縮粉清熱,涼血,定驚;升麻、玄參、甘草清熱解毒;樸硝(制)、硝石(精制)清熱散結;木香、丁香、沉香宣通氣機,有助開竅;人工麝香開竅醒神;朱砂、磁石、金箔重鎮安神。
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針灸及中成藥紫雪散,抗驚厥及降溫效果顯著提高。本文中,觀察組在抽搐停止時間、神志恢復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病中再發對照組7例,觀察組1例,隨訪1年復發率對照組11例,占36.7%,觀察組3例,占10.3%,經統計學分析P<0.05,差異均有統計意義。在體溫療效觀察中,觀察組在15min后體溫下降明顯,30min后回復正常體溫,而對照組在60min后才回復正常體溫,表明觀察組的顯效時間更快。治療過程中亦無發現臨床不良反應及白細胞、血小板異常變化,臨床應用安全。故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治療方法值得推廣。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56.
[2] 聶會軍,劉國英.小兒高熱驚厥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9):1529-1530.
[3] 羅用,何剛.小兒高熱驚厥93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47-148.
[4] 丁珍,萬經紅,于菲.小兒熱性驚厥的發病機制及治療〔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6(13):3260-3261.
[5] 汪受傳.中醫兒科〔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