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寧 江蘇省漣水縣人民醫院 223400
近幾年,抗生素不斷更新使得臨床對抗生素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同時,隨著臨床抗生素的使用不規范、不合理,使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呈現多樣化。新的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使得細菌耐藥性監測顯得尤為重要,血液感染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形式,起病重,易引起全身癥狀,預后較差,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尤為重要。現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血培養陽性病例,進行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結果如下。
1.1 標本來源 收集本院化驗室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臨床送檢血培養結果陽性的病例,剔除同一患者相同培養結果。
1.2 試劑 血培養瓶:浙江康泰公司;細菌鑒定試劑:珠海迪爾細菌鑒定板,杭州天和微生化反應管;藥敏紙片:浙江康泰公司;血平板及藥敏M-H培養基:鄭州安圖;質控菌株:ATCC2592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2大腸埃希氏菌,ATCC27853銅綠假單胞菌。
1.3 方法 抽取患者血液5~10ml無菌注入血培養瓶中,孵育,每天混勻1次,按照《全國檢驗操作規范(第3版)》要求出現陽性指征接種血平板,陰性培養5d時盲種,如有細菌生長,細菌鑒定到種,按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2012版標準并結合江蘇省《各種細菌必須納入藥敏實驗》,選定藥物紙片采用紙片擴散法(K-B法)做細菌藥物敏感實驗,結果采用WHONET5.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 細菌分布 590例患者分離菌株中,革蘭陽性菌449株,占76.1%,革蘭陰性菌141株,占23.9%,其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血培養陽性細菌分布表(%)
2.2 主要細菌耐藥情況
2.2.1 革蘭陽性菌耐藥情況。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比例占79.4%,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比例也分別達到75.3%和87.5%,而未發現耐萬古霉素及替考拉寧葡萄球菌。革蘭陽性葡萄球菌耐藥情況見表2。

表2 主要革蘭陽性菌耐藥情況表(%)
2.2.2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情況。大腸埃希氏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類產堿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率分別為0%、31.2%、20.8%,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藥率也較好,對于其他抗菌藥物,大腸埃希氏菌耐藥率均>30%,可能與產ESBLs菌株比例較高有關。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情況見表3。
血培養在臨床微生物檢驗常規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分,特別對于診斷為敗血癥患者,是確定是否存在致病菌的首要方法。隨著抗生素的種類越來越多,以及臨床對于抗生素的應用不規范,導致現在的病原菌耐藥性分布呈現地域性和多樣性變化。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情況表(%)
根據此次分析,我院2012-2013年臨床血液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比例為76.1%,且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與以往許多文獻報道以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為主的結果不同[1,2],有文獻報道,在抗生素時代初期,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革蘭陰性桿菌。近20年來革蘭陽性球菌已成為主要病原菌,特別是免疫損傷人群[3]。
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CNS)的檢出一直以來頗有爭議,因為CNS不產生血漿凝固酶,毒力較弱,再加上CNS感染一般需要特定的侵入途徑,才能引發血液感染,所以很長時間內都被認為極少為致病的病原菌,但近年有文獻[4]報道CNS能產生多糖胞間黏附素等致病因子,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特別是對兒童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在我院分離的革蘭陽性球菌中,CNS仍占22.71%,雖然低于以往文獻報道,但由于我院采用的單側單瓶的培養方法,仍然不能排除污染菌的可能。對于CNS是否為污染的判定,有關文獻報道[5],污染的CNS由于大部分是條件致病菌,污染的量一般較少,所以出現陽性報警的時間一般比同類病原菌長,推薦以血培養陽性報警時間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判斷。總之,對于CNS的檢出,應結合臨床,并積極與相關人員核實可能發生污染的情況,綜合分析檢測結果。另一方面,通過嚴格標本采集過程無菌化操作,推行雙側雙瓶送檢,降低污染的發生率。
本次分析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79.4%,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也占到85.5%(118/138),我院在分析中,以頭孢西丁代替苯唑西林做苯唑西林敏感性測定,測定結果以苯唑西林報告。從分析結果看,MRSA和MRCNS呈現多重耐藥,但本次分析未發現耐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菌株。說明葡萄球菌引起的重癥感染,使用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仍然有效。
在我院的分析中,血培養病原菌革蘭陰性菌所占的比例為23.9%,其中多耐藥大腸埃希氏菌多見,除亞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外,耐藥率都>30%,值得引起臨床重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院血培養病原菌種類多樣,且多耐藥菌株比例高,應該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對于疑似血液感染患者,應該盡早進行血液培養,根據培養的結果,結合臨床分析,合理選擇抗生素種類,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加劇細菌的耐藥性。
[1] 薛峰,呂媛.Mohnarin 2009年度報告:血標本來源的細菌耐藥監測〔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5):352-356.
[2] 李進,矛小波,楊丹丹.某院2010-2011年血培養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32(15):2061-2062.
[3] 顧兵,潘世揚,魏雪菲,等.南京地區2004-2007年血培養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變遷〔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9,32(18):889-894.
[4] 侯宏,高嶺,王霞,等.2009至2011年南京地區兒童血培養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2013,28(11):1030-1032.
[5] 關幼華,周金鳳,區云枝.血培養菌株分布與陽性報警時間的意義〔J〕.檢驗醫學,2013,28(4):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