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花 江蘇省宿遷市中醫院手術室 223800
循證護理(Evdencc based nursing,EBN)是由循證醫學(EBM)理論發展而出現的護理學理念,是一種新型臨床護理觀念和方法。其含義為:“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好研究依據,并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愿望和實際情況,結合三者制定出完整的護理方案[1]”。其核心理念是強調運用證據,更好地為患者服務。EBN區別于其他單憑臨床經驗、直覺、慣例及未經驗證的理論,在制定護理程序時,是慎重地、準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新型護理方式。文獻報告[2]認為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較常規護理,改善患者預后效果更為顯著。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手術室對擇期手術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臨床效果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手術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齡13~76歲,平均年齡(53.6±10.2)歲;所有患者均為擇期手術者,包括:普外科手術47例,骨科手術41例,泌尿外科手術21例,婦產科手術36例,胸外科手術19例,其他手術8例;麻醉方式:復合麻醉89例,全身麻醉62例,局部麻醉21例。將本組172例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86例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對照組86例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根據患者病情、年齡及手術類型進行相應的手術準備,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同時協助醫生順利完成手術,做好細節及應急處理。
1.2.2 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即術前對患者的手術流程、環節等細化方案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別進行評估,并將兩方面的評估結果進行結合,同時著重就手術室護理工作提出問題,并將提出的護理問題按照循證理論查閱既往相關文獻證實,如相關成功護理的案例、經驗等,找到最適合的護理方式解決,并結合整體護理、常規護理的優勢與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臨床經驗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在手術室護理細節和銜接上具有統一化、個體化的最佳護理模式。此外注意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疏導,以減少不良情緒對機體各項生理指標的影響,使其能夠較好地配合手術治療。
1.3 評價標準[3,4]手術前1d及術后1d,分別對兩組手術患者 進 行 癥 狀 自 評 量 表(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及護理質量、護理效率、醫患滿意度調查評分并比較。
1.3.1 護理質量與工作效率的評價。自擬評分量表分值為0~100分,積分>90分為優良;70~90分為一般;<70分為尚待改進。護理質量評分內容包括:手術順利度、配合度、術中護理效果及術前、后護理效果;工作效率評分內容包括:手術環節銜接、手術時間及術中無謂的耗時、并發癥預防方面。
1.3.2 醫患滿意度調查。患者滿意度評定:根據患者對護理工作肯定及認可程度設定選項為滿意或不滿意。醫師滿意度評定:根據醫師對手術及手術室護理效率的評價及認可程度設定選項為滿意或不滿意。
1.3.3 患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主要針對患者表現突出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定(抑郁、焦慮、偏執及人際敏感)每個項目均可單獨評估,以2分為基線分值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此項負情緒。<2分表示患者不存在此項負情緒,分值越低,情況越好;>2分說明存在此項負情緒,分值越高,負情緒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數據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護理質量、工作效率及醫患滿意度的評價比較
觀察組在護理質量評分、工作效率評分及醫患滿意度方面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工作效率及醫患滿意度的評價比較

表1 兩組護理質量、工作效率及醫患滿意度的評價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護理質量評分 工作效率評分 患者滿意度〔n(%)〕滿意不滿意醫師滿意度〔n(%)〕滿意不滿意觀察組 86 98.7±1.2* 97.5±1.5* 85(98.8)* 1(1.2) 86(100.0)* 0(0.0)對照組 86 87.5±3.1 86.9±2.3 78(90.7) 8(9.3) 80(93.0) 6(7.0)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因子評分比較 手術后1d觀察組患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反應心理狀態的各項因子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因子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因子評分比較
注:手術后1d兩組比較均P<0.05。
指標觀察組手術前1d 手術后1d對照組手術前1d 手術后1d焦慮 2.28±0.35 1.64±0.21 2.26±0.40 2.02±0.26抑郁 2.15±0.18 1.76±0.33 2.13±0.20 1.97±0.29偏執 2.09±0.30 1.68±0.24 2.07±0.27 1.89±0.22人際敏感2.18±0.26 1.56±0.17 2.16±0.30 1.91±0.2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2例,其中出血1例,其他1例,發生率2.33%;對照組術后出現并發癥4例,其中感染1例,出血2例,其他1例,發生率4.6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室護理有別于病房護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接觸時間較短,對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臨床經驗、手術配合及護理質量等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同時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方面的滿足也很高,因此,護理方式的選擇是影響患者手術質量及各方面狀態的重要因素[5]。循證護理即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對患者實施最佳的護理。其中,可利用的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患者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是實施循證護理的三要素[6]。將這3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以研究指導實踐、以研究帶動實踐的觀念,護理質量才能提高。同時專業護理人員的經驗積累也是護理質量提高不可缺少的因素。循證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基本出發點,注重行為統一化及患者護理個體化的最佳護理模式。
本文以循證護理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照研究,其結果顯示:(1)觀察組(循證護理模式)在護理質量評分、工作效率評分及醫患滿意度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循證護理模式在此方面優勢明顯;(2)術后1d觀察組反應患者心理狀態的各項因子評分也均明顯優于對照組;(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循證護理對于整個護理細節的完善和實施預防性措施有關。總之,循證護理可顯著提高手術室護理的工作效率,改善護理質量,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充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醫患的滿意度得到提升,較常規護理優勢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董曉紅,朱勁松,袁琳.對循證護理學現狀與發展方向的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2A):38-39.
[2] 王西玲,邊寰,王宇,等.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9):1533-1534.
[3] 王虹.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2):149-151.
[4] 李慧卿,廖先梅,葉偉標.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35-37.
[5] 謝小玲,劉濤,祝妍華,等.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觀察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7):158-159.
[6] 趙夢遐,王慧連.我國循證護理實踐的發展現狀及相關障礙〔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