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珊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2013年12月30日,伴隨著《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發布,暫停一年半之久的IPO之門重啟。在IPO重啟的背景下,如何完善企業財務管理政策、規范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試圖從IPO過程中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入手,分析風險投資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控制不當的盈余管理行為。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上市發展。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作為企業上市的第一步,成為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良的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給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國股票市場上盈余管理的問題一直存在,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比比皆是。具體到IPO公司,以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盈余管理行為產生的原因上,在此期間對于相關部分產生的影響卻缺乏深入的實證研究。而且,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模型對研究成果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以往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多采用瓊斯模型,大部分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揭示盈余管理行為。為了使研究更加嚴謹,本文創造性的采用修正后的瓊斯模型并結合IPO企業的特征計算NDA,以此更加精確的揭示盈余管理水平。
盈余管理是在會計準則或制度的范圍內,為實現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場價值最大化等目的,對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進行加工,從而調節公司盈余的行為。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IPO公司為了滿足上市條件和以更高的發行價格募集到更多的資金,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筆者認為,企業在IPO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最基本的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管理者通過對需要外泄的會計內容進行一定程度地處理,提高本企業外在的資本價值和盈利能力。投資者在投資前主要通過分析該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而進行投資選擇。這樣不但滿足了IPO公司的上市條件,促使企業以更高的發行價格募集到更多的資金,而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會計手段實現合理避稅、降低企業成本,以期達到利潤最大化。
由于我國經濟還處在發展階段,在有關企業首次公開募股階段相關法律制度制定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和漏洞。很多企業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進行會計處理,從而在IPO過程中吸取更多資金,甚至進行偷稅漏稅等不法勾當來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此外,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也助長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本文從中國證券網選擇A股市場制造業為樣本,并搜集了樣本公司2011-2013年年報數據,在剔除ST、數據不全等情況后共得出70個觀測數據。為了更好地對年報進行分析,本文將非經常性損益占利潤總和的指標劃分為5個區間。盈余管理程度最高的是0以下和1以上,0和1之間按數值大小管理程度升高。
文章在國內外研究基礎上結合IPO企業的特征,得出實證研究結果如下:盈余管理是在企業IPO過程中具有普遍性,而且是導致IPO企業發行之后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與盈余管理程度低的IPO公司相比,有著較強盈余管理手段的IPO公司上市后面臨的風險更高。
IPO盈余管理是一個系統性課題,要想實現最終預防和遏制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本文利用會計學原理對我國70家IPO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企業IPO時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并從相關法律制度、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企業內部管理等方面提出規范IPO盈余管理的建議。
為了降低違規風險成本,相關部門應該加強企業IPO流程管理。而且,要根據我國特有的經濟環境,對于IPO上市公司的資產、盈利能力、運作流程等方面實施更為嚴格的審核制度。盡量減少審核漏洞的存在,削弱企業IPO盈余管理的力度。
企業IPO過程涉及企業內部會計、IPO審核、監管、投資者等多方工作人員。任何一方工作人員出現差錯都會給企業的IPO造成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在工作人員選拔時提高自身企業的標準。另一方面,相關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法律知識的學習,嚴禁進行不良的盈余管理行為。投資者需要加強自身的風險意識,不斷提高相關會計信息分析能力,爭取準確地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得出該企業的真實信息。
目前,我國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并且很多會計從業人員對于相關法律制度也是視而不見,這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的發展。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會計管理體系,已經成為我們規范企業IPO盈余管理的重要對策。企業管理者應該立足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尤其在IPO等重大政策抉擇方面要綜合考慮相關制度要求進行公司治理。
[1]張祥建,徐晉,郭嵐.企業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論分析[J].軟科學.2004.85-88.
[2]包國吉.企業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對策[J].財經縱橫,2006(2):64-65.
[3]朱小平,楊揚.對我國企業盈余管理現狀的思考——讀《實證會計理論》有感[J].財務與會計,2011(8):37.
[4]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62-66.
[5]程四明.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