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萍
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傳統課程體系的學科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在以學生自主活動為特征的實踐操作中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踐科學結論、發現新知識的一種課程形態。其課程價值是把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強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超越了單一的課堂知識傳授的模式,把學生的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等作為重要的手段引入日常學習生活中,拉近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創造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空間,真正體現了教育的人性美。
我們認為,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在“自主”中“體驗自我”
綜合實踐活動開放的活動領域、開放的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為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學生在“自主”中“體驗自我”。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應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內容不同于當前中小學學科課程內容指向“科學世界”,其內容應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條線索進行選擇。學生可以自主發現問題、選擇問題、確定活動主題,也可以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例如《中學生早戀對我們的影響》《暢談我的“學習觀”》《校園生活研究》《飲料與健康》《中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等這些都是學生自主選擇確定的研究主題。圍繞 “情系家鄉的山與水”活動主題,學生探討出了“走進家鄉的美麗風景”“家鄉礦產資源揭秘”“家鄉動植物調查”“家鄉名勝古跡探訪”“家鄉生態環境研究”等探究課題,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其中一個探究課題進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采用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尋找志同道合者組成活動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合作制訂課題活動方案,確定自己的活動角色和任務,讓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例如,從“情系家鄉的山與水”的活動主題,衍生出的“走進家鄉的美麗風景”“家鄉礦產資源揭秘”“家鄉動植物調查”“家鄉名勝古跡探訪”“家鄉生態環境研究”等探究課題,并成立了家鄉美麗風景研究小組、家鄉礦產資源揭秘小組、家鄉動植物調查小組、家鄉名勝古跡探訪小組、家鄉生態環境研究小組,學生自主選擇參加一個小組。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組內探討確定各成員的角色和任務。有組長、記錄員、監督員、聯絡員等,進行組織協調、資料搜集和處理、撰寫報告、外出調查、拍攝等等。
綜合實踐活動結果的呈現,應是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它應該是一個成果交流會,既要有顯性的物化的成果交流,更要有隱性的成功的過程、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還應該是學生才能的展示會。例如,成果呈現方式有:論文、調研報告、實驗報告、圖片、視頻資料、網頁、做小報、表演、活動日記、宣傳、寫倡議書、設計制作等。這里沒有后進生,沒有失敗者,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展示自我,找到自身的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讓學生在“指導”中“完善自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可能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完成課程總目標和課程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中不斷“完善自我”。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法,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指導的內容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一個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教師的指導要適可而止,指導過多就成了包辦代替;指導過少,學生的研究和探討可能不到位。
如果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臺戲的話,教師的角色就可以是編劇、顧問、配角、舞臺監督。綜合實踐活動這臺戲,歸根到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策劃、安排、展示,自主活動。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在學生活動時給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導。
例如,在開展“名人檔案”的綜合實踐活動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星族”的了解,然后說說自己平時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一些優秀、為社會做過貢獻的人。之后,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名人,走近名人,讓他們心中裝有更多的名人、名言、名曲、名人成功的經驗等。在教師恰當有效的指導下,學生也學會了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篩選資料、學有所得。活動最后,學生又通過自評和互評,喚醒自我,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三、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升自我”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要從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的理念出發,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動手與動腦。
例如,在“讓我們共同保護環境”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教學嘗試。①活動準備階段:以博采眾長為目的,讓學生涉及各種場所,通過看、聞、嘗、問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②分類整理資料階段:通過出剪報、寫日記、攝影、做調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交流心得,共享資料,豐富資料儲備。③確定主題研究階段:活動小組商討確定研究主題后,篩選、整理前期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④成果匯報階段:同學們大膽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現自我風采,通過評價和交流,獲得知識、分享經驗、提升自我。⑤活動延伸階段:通過“我眼中的環保”征文評比,進一步深化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活動的整個過程,都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的。對學生一些有創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師應給予贊賞,讓他們的自信發揮到極致,促使他們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學”循環;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教師應嘗試用“挫折教育”讓其品味人生,鼓勵他們勇于面對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質,為筑起人生之塔奠定結實的基礎。總之,想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真正成為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喜歡的學科,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體驗,在探究中獲得真知。
四、讓學生在“評價”中“超越自我”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是指對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諸方面進行的評價,它在活動實踐過程中發揮著導向和監控作用,無疑是影響和制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主要因素。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不應該過分強調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而是要將關注的視角指向學生獲得結果和體驗的過程,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不以成敗論英雄,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參與后與他人進行平等地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經驗與他人共享,在展現、交流的過程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下面的這張評價表用于活動總結評價階段的學生自評和互評。
這樣的評價可以揭示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可以體現活動中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運用和對新知識的獲取,也體現了活動中的參與性、協作性和創造性,不僅僅是關注他們活動的結果,而是希望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成長。這種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也體現了教師的指導性。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的發展、自我成長開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闊空間。學生在這個大空間里親歷學習實踐的過程體驗,發展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創新精神。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也必將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片綠洲。
(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