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滿云
摘 要:想象在審美心理中的特殊功能,表現為它能夠借助情感的推動,把審美的感知和理解聯結起來。文學創作中大量運用想象這一藝術手法,或接近;或類似;或對比;或移覺;或創造性地想象,使文學作品更具魅力。
關鍵詞:想象;接近;對比;類比;移覺;創造性
想象能夠借助情感的推動,把審美的感知和理解聯結起來。審美的感知所得到的是充滿情趣的、它包含過去經驗在內的生動活潑的審美意象,它容易促使舊存表象復活過來,和當下的審美意象相結合、相綜合,循著特定的情感邏輯或生活邏輯,將它們改造成為新的審美意象。使審美感知借助想象而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既獲得了感受的相對自由,又獲取了更為深廣的理解的感受內容。
想象來源于生活。生活積累愈厚實,記憶中儲存的表象愈豐富,想象力愈有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不管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還是嬰兒身上插上翅膀的小天使,不管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媧還是獅首蛇身的龍,都不過是對現實中的人、獅、鳥、蛇等的組合和改造。正如魯迅所說:“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底,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三只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
想象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有著廣闊的內容。
甲乙兩事物在時空上的相對接近,容易讓人產生由實生虛的聯想,并引起更為豐富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接近想象。如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就屬于這一類。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因游覽勝地而作的懷古詩,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由空間的接近而將今昔人物聯系在一起,打破時間的界限,抒發詩人壯志未酬的感慨,具有深廣的內容和動人的力量;李清照《聲聲慢》由眼前的“乍暖還寒時……雁過也……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與詞人晚年凄涼愁苦的境況相似而聯系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而成為千古絕唱。
甲乙兩事物在性質或狀貌上的某種類似,容易讓人產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似是而非聯想,并產生更為積極的情緒反應。這就是類似想象。文學作品中廣為運用的比喻、象征的手法,就屬于這一類。如荀子的《勸學篇》,通篇用比喻的手法將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功效深入淺出地加以剖析。文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用比喻的手法將人的智慧并非天生但通過學習能夠獲取并超越的道理形象地表達出來了。再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文中的黃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楊樹它既是樹,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由對白楊樹品格的贊美,通過聯想,過渡到對人的禮贊上來。文中,白楊樹是人格化了的樹,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現情感內涵的象征物,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甲乙兩事物在性質或狀貌上的某種對比,容易讓人產生對比聯想,并引起更加鮮明更加深刻的情緒反應。這就是對比想象。文學作品中廣為運用的對比的手法,就屬于這一類。如曹植的《七步詩》,詩人借助對比想象,以萁豆相煎的景象來比擬他在王位之爭中所遭受的來自其兄曹丕的迫害,其詩句更是動人心魄:“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再如魯迅《野草》中的《死火》,將本不相容的火和冰結為一體,創造出被嚴寒凍結起來的“死火”意象,成為魯迅本人“冷藏情熱的象征”。這“死火”一得“我”的體溫,便頓時紅焰流動,同“我”一齊躍出冰谷,表明魯迅心頭始終活躍著任何寒冰也冰結不了的革命之火。
同一事物的多種屬性可以同時訴諸于人的不同感官,這種感覺的“疊合”多次反復,便形成穩定的條件反射,容易由此感覺自然而然推及到另一感覺。五官感覺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為用,互換該官能的感受領域。這是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移覺想象。文學作品中運用的通感手法,就屬于這一類。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用聽覺來描摹嗅覺,再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又是用聽覺來描摹視覺。再如賈島的《客思》中的“促織聲尖尖似針”,就是用視覺或觸覺來描摹聽覺,這樣的想象,可以使人產生新鮮雋永的意象。
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想象——創造性想象,它是將記憶中儲存的表象作創造性的綜合,獨立創造出新穎、獨特、奇特的形象的心理活動。如電影《大話西游》,影片中的孫悟空的形象與吳承恩《西游記》中所描繪不同。影片中的孫悟空對愛情有所追求,對人生有所感悟,他有過快樂,有過愛情,更多的卻是對命運的無奈。因此,也就有了與原著不同的思想內涵。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既反映了劇作家對孫悟空的新的理解,也反映了劇作家的情感需要和愿望。再如郭沫若的《王昭君》劇本,劇中的王昭君與史書中的王昭君有所不同,郭沫若筆下的王昭君已經成為了一個敢于反對王權,主張“出嫁不必從夫”的女性,這也是文學創作中運用創造性想象的結果。
想象力實在是人類自覺的有意識的本質力量的重要特征,是包括美的創造在內的一切創造性勞動所不可或缺的。在西方,許多美學家早就肯定過想象的創造品格,把它當作衡量藝術才能的重要標尺,有人甚至把想象尊為一切心理功能中的“皇后”,在文學作品中正是大量地運用想象這一藝術手法才使文學創作更豐富,文學作品更具魅力,作者表達更具空間 ,也更加得心應手。
(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