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其惠
摘要:結合工程機械重點專業建設過程,探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方面的改革與實踐。針對工程機械專業實訓設備不足、師資隊伍缺乏提高途徑等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旨在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工程機械;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實訓;師資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143-03
工程機械行業作為高端制造業,其產品種類較多、技術含量高,市場技術服務領域對高技能人才有著很高的要求和巨大的需求。高職院校工程機械專業肩負著培養工程機械技術服務領域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當前就業和職業生涯的后續發展問題。因此,職業院校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為目的,加強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
通過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職業能力要素包括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專業能力是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專業問題的能力,關鍵能力(也稱為跨職業能力)是指具有廣泛用途的通用能力和對不同職業的適應能力。知識、能力、素質呈現“倒品字”結構(知識、能力、素質關系結構如圖1所示),知識、能力和素質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以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必須對專業知識、能力、素質關系結構作全面分析,強調能力培養和訓練同時兼顧理論知識教育,明確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為提高工程機械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工程機械專業教學能更好地滿足行業企業要求,改革專業教學模式,本專業依托“學院合作發展理事會”、“學院職業教育集團”組建了由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學團隊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對VOLVO建筑設備、小松、徐工、三一重工等工程機械品牌企業進行崗位群、崗位任務、能力和知識要求方面的調研,分析工程機械領域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和新技術等帶來的就業機會、對職業能力要求的變化,對高職人才職業能力發展過程和職業生涯進行分析,確定工程機械職業能力分級標準和職業能力模塊,構建工程機械職業能力模塊庫。在崗位群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將職業能力模塊整合和轉化為知識、能力從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構建符合職業能力發展的工程機械專業現代課程體系
(一)構建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能實現“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工程機械專業教師團隊對工程機械職業考試標準和香港職業訓練局職業能力標準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典型跨國企業VOLVO建筑設備、小松、美國卡特匹勒公司的培訓體系,對工程機械職業領域典型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進行了調查,對工程機械維護、檢測、診斷、修理及專項技術服務等工作過程任務進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制定“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招生到就業及再培訓提高企業全過程參與。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2+1小型訂單式”人才培養、面向工程機械維修生產任務、具有“基本、綜合、特色”的技能教育平臺,能實現“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在平臺培養的基礎上,根據不同企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實現頂崗實習預就業“2+1小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能夠勝任企業工程機械維護、檢測、診斷、修理、營銷及機械化施工等工作任務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遷移能力、滿足企業特色需求的工程機械維修高技能專門人才。工程機械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流程如圖2所示。
課程體系包括國家規定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和專業課兩大類,面向工程機械維修生產任務,實現畢業證和高級維修職業資格證的雙證融通,滿足工程機械維修相關技術領域的職業崗位要求,形成“行業工作任務課程模塊為平臺,訂單企業特色需求為方向,雙證融通,校企三階段工學交替”的特色。
(二)建立對接職業資格證書的課程結構
課程體系按照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關系組合為基本技能平臺課程、綜合技能平臺課程和特色技能平臺課程,將職業能力(專業能力、關鍵能力)同時也是工程機械維修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和知識要求嵌入課程內容。課程的安排順應了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進程,實現了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各平臺課程內容界定如下:
基本技能平臺課程 “基本技能”指學生學習工程機械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接受基本技能訓練,掌握工程機械結構、原理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達到工程機械維修中級工的水平,并取得工程機械維修中級工證書。
綜合技能平臺課程 “綜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臺課程基礎上,培養學生具有工程機械技術綜合應用、維修診斷能力、機械化施工管理能力,達到工程機械維修高級工的水平,部分學生取得工程機械維修高級工證書。
特色技能平臺課程 “特色技能”是指經過“基本技能”和“綜合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后,根據“2+1小型訂單式”培養方向,學生接受2~3項校企合作品牌企業特有專項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對接就業崗位。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形成是一條平臺化、進階式的路線。各平臺課程模塊圍繞“基本、綜合、特色”的各平臺專業核心技能進行設置,學生經過大學期間的學習和訓練,具備“零距離”就業的職業能力。
專業教學內容改革
(一)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發性
為了工程機械專業課程更加符合工程機械維修企業及公路機械化施工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發性,堅持與企業進行緊密合作,制定融入了合作企業產品技術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庫,實施三階段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實踐;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開發和課程實訓環節的教學實施等方面得到了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掛牌的校外實訓基地和簽訂訂單人才培養的用人單位每年都派出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參與課程教學過程,對課程的建設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得專業課程得以不斷完善和優化。
(二)按“工學結合,理實一體;案例導入,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切實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endprint
在工程機械專業課程體系中依據崗位任務和能力的分析,參照課程與工作任務的關系將專業課程分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任務導向課程、項目導向課程、拓展性學科課程四類。參照行業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模塊庫,通過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情境,構建仿真與真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職業氛圍中通過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來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通過分析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工作環境、工作評價,按照教學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教學過程評價,使學生能夠獲得未來發展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以專業課“工程機械液壓系統診斷與檢修”(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為例,課程構建與設計流程框圖如圖3所示。
(三)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實施
課程內容的改革包含內容的選擇和序化兩個基本要素。專業教學團隊對企業工作崗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方面的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加深對職業標準和行業最新發展信息的了解;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及認知規律,對原課程體系學習領域中內容進行了“解構分析和重構整合”以確定課程學習任務;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參照專業領域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選取課程教學內容,制定了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參照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設置學習情境和教學單元;依據課程設計、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構建課程內容。課程以學習情境(項目任務)為單元進行學習。每個學習情境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借助虛擬教學軟件、仿真教學臺架,實行一體化教學。同時根據認知規律,課程教學情境的選取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單項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
專業教學改革的保證措施
(一)建設品牌企業區域能力發展基地,完善三方校企合作機制
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有賴于良好的實習、實訓環境,專業技能的訓練需要有足夠的設備來支持。由于工程機械設備昂貴,職業院校工程機械專業教學設備普遍落后且難于及時更新,技術與市場脫節,難以保障具有真實工作情境的實訓條件。為了營造真實的實訓環境,應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資金和技術力量,促進專業實訓設備與新技術同步發展。按多方共同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我院引入VOLVO建筑設備及其產品代理商,與工程機械專業共同建立了區域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區域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將企業技術培訓中心、客戶技術服務基地與學院專業實訓基地融為一體,具備區域員工培訓中心、學生實訓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職業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圍繞“發展基地共建、運營共管、培訓教師互聘、員工培訓共擔、‘訂單學生共育、社會服務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了相關的校企合作機制和制度。
(二)建立專兼職教師隊伍
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師資隊伍來實施。為了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強制性的教師培訓進修制度和企業兼職教師制度。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合作的品牌生產廠進行全面培訓并取得企業認可的培訓師資格。專業教師除了正常教學外,還必須擔負學院內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培訓教師和職業技能鑒定的責任。在合作方,品牌代理商(用人單位)委派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擔任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組建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學院定期對兼職教師進行安全管理和教育心理學的培訓,以建立科學的專兼職教師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林莉.職業素質是職場的安身之本[J].職教論壇,2010(11):14-15.
[2]樊繼軒.對民辦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1):1-6.
[3]孟國強,劉越祺,羅宇飛,李軍,邵俊,陳艷.“2+1”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研究與實踐——以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利泰集團的合作辦學為例[J].廣東教育(職教),2011(1):15-17.
[4]邱浩,朱方來,張亞琛.關于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培養”若干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2):27-28.
(責任編輯:申小潔)endprint
在工程機械專業課程體系中依據崗位任務和能力的分析,參照課程與工作任務的關系將專業課程分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任務導向課程、項目導向課程、拓展性學科課程四類。參照行業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模塊庫,通過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情境,構建仿真與真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職業氛圍中通過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來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通過分析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工作環境、工作評價,按照教學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教學過程評價,使學生能夠獲得未來發展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以專業課“工程機械液壓系統診斷與檢修”(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為例,課程構建與設計流程框圖如圖3所示。
(三)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實施
課程內容的改革包含內容的選擇和序化兩個基本要素。專業教學團隊對企業工作崗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方面的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加深對職業標準和行業最新發展信息的了解;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及認知規律,對原課程體系學習領域中內容進行了“解構分析和重構整合”以確定課程學習任務;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參照專業領域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選取課程教學內容,制定了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參照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設置學習情境和教學單元;依據課程設計、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構建課程內容。課程以學習情境(項目任務)為單元進行學習。每個學習情境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借助虛擬教學軟件、仿真教學臺架,實行一體化教學。同時根據認知規律,課程教學情境的選取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單項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
專業教學改革的保證措施
(一)建設品牌企業區域能力發展基地,完善三方校企合作機制
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有賴于良好的實習、實訓環境,專業技能的訓練需要有足夠的設備來支持。由于工程機械設備昂貴,職業院校工程機械專業教學設備普遍落后且難于及時更新,技術與市場脫節,難以保障具有真實工作情境的實訓條件。為了營造真實的實訓環境,應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資金和技術力量,促進專業實訓設備與新技術同步發展。按多方共同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我院引入VOLVO建筑設備及其產品代理商,與工程機械專業共同建立了區域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區域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將企業技術培訓中心、客戶技術服務基地與學院專業實訓基地融為一體,具備區域員工培訓中心、學生實訓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職業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圍繞“發展基地共建、運營共管、培訓教師互聘、員工培訓共擔、‘訂單學生共育、社會服務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了相關的校企合作機制和制度。
(二)建立專兼職教師隊伍
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師資隊伍來實施。為了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強制性的教師培訓進修制度和企業兼職教師制度。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合作的品牌生產廠進行全面培訓并取得企業認可的培訓師資格。專業教師除了正常教學外,還必須擔負學院內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培訓教師和職業技能鑒定的責任。在合作方,品牌代理商(用人單位)委派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擔任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組建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學院定期對兼職教師進行安全管理和教育心理學的培訓,以建立科學的專兼職教師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林莉.職業素質是職場的安身之本[J].職教論壇,2010(11):14-15.
[2]樊繼軒.對民辦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1):1-6.
[3]孟國強,劉越祺,羅宇飛,李軍,邵俊,陳艷.“2+1”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研究與實踐——以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利泰集團的合作辦學為例[J].廣東教育(職教),2011(1):15-17.
[4]邱浩,朱方來,張亞琛.關于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培養”若干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2):27-28.
(責任編輯:申小潔)endprint
在工程機械專業課程體系中依據崗位任務和能力的分析,參照課程與工作任務的關系將專業課程分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任務導向課程、項目導向課程、拓展性學科課程四類。參照行業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模塊庫,通過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情境,構建仿真與真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職業氛圍中通過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來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通過分析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工作環境、工作評價,按照教學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教學過程評價,使學生能夠獲得未來發展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以專業課“工程機械液壓系統診斷與檢修”(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為例,課程構建與設計流程框圖如圖3所示。
(三)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實施
課程內容的改革包含內容的選擇和序化兩個基本要素。專業教學團隊對企業工作崗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方面的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加深對職業標準和行業最新發展信息的了解;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及認知規律,對原課程體系學習領域中內容進行了“解構分析和重構整合”以確定課程學習任務;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參照專業領域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選取課程教學內容,制定了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參照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設置學習情境和教學單元;依據課程設計、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構建課程內容。課程以學習情境(項目任務)為單元進行學習。每個學習情境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借助虛擬教學軟件、仿真教學臺架,實行一體化教學。同時根據認知規律,課程教學情境的選取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單項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
專業教學改革的保證措施
(一)建設品牌企業區域能力發展基地,完善三方校企合作機制
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有賴于良好的實習、實訓環境,專業技能的訓練需要有足夠的設備來支持。由于工程機械設備昂貴,職業院校工程機械專業教學設備普遍落后且難于及時更新,技術與市場脫節,難以保障具有真實工作情境的實訓條件。為了營造真實的實訓環境,應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資金和技術力量,促進專業實訓設備與新技術同步發展。按多方共同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我院引入VOLVO建筑設備及其產品代理商,與工程機械專業共同建立了區域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區域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將企業技術培訓中心、客戶技術服務基地與學院專業實訓基地融為一體,具備區域員工培訓中心、學生實訓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職業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圍繞“發展基地共建、運營共管、培訓教師互聘、員工培訓共擔、‘訂單學生共育、社會服務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了相關的校企合作機制和制度。
(二)建立專兼職教師隊伍
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師資隊伍來實施。為了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強制性的教師培訓進修制度和企業兼職教師制度。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合作的品牌生產廠進行全面培訓并取得企業認可的培訓師資格。專業教師除了正常教學外,還必須擔負學院內職業能力發展基地培訓教師和職業技能鑒定的責任。在合作方,品牌代理商(用人單位)委派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擔任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組建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學院定期對兼職教師進行安全管理和教育心理學的培訓,以建立科學的專兼職教師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林莉.職業素質是職場的安身之本[J].職教論壇,2010(11):14-15.
[2]樊繼軒.對民辦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1):1-6.
[3]孟國強,劉越祺,羅宇飛,李軍,邵俊,陳艷.“2+1”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研究與實踐——以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利泰集團的合作辦學為例[J].廣東教育(職教),2011(1):15-17.
[4]邱浩,朱方來,張亞琛.關于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培養”若干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2):27-28.
(責任編輯:申小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