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梵志是我國唐初的一位詩人,他的詩輕快流暢、通俗易懂、諷刺辛辣,是我國敦煌文獻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王梵志生活在唐代開明的社會文化下,儒家的思想對他影響很深,本文正是主要研究王梵志詩中的儒家思想,從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孝道觀、教育觀、禮教觀三個方面闡述儒家思想對王梵志詩的影響。
關鍵詞:王梵志詩;儒家思想
作者簡介:于思陽(1989-),女,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人,學生,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中國古典文獻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2
王梵志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詩人,對于他的生平歷代學者都對其做過考證,唐代馮翊子《桂苑叢談史遺》中記載:“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黎陽城東十五里有王祖德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癭大如斗。經三年,其癭朽爛。祖德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出,因收養之。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問姓名。祖德具以實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我家長育,可姓王也。作詩諷人,甚有義旨,蓋菩薩示化也。”由此可以看出王梵志是一名棄嬰,家境貧困。張錫厚先生由“當隋之時”和王梵志詩內容及風格特點中推測,王梵志是生活在隋末唐初的詩人,他的詩直擊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為我們描繪了唐初時期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語言諷刺辛辣,具有口語化特點,為唐代的詩風增添了一絲清新靈活的氣息。對于王梵志詩的研究,比較著名的有劉復、鄭振鐸、張錫厚和項楚等。歷代學者們普遍認為《王梵志詩》并不是一人所作,“從王梵志詩的全部內容來看,他們的作者應該主要是一些僧侶和民間的知識分子。”[1]
王梵志生活在隋唐時期,因其家境貧窮,他更注重寫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百態,從社會各個層面著眼,批判和諷刺封建社會對人民的剝削和摧殘。他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孝道、教育、和禮節。
一、儒家思想下的孝道觀
王梵志詩中有很多表現孝道的詩,詩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很多不孝子,既對世人的不孝之風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又對具體的行孝方式作出了細致的規劃。
“百善孝為先。”孝道觀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對父母行孝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認為“孝”是立身之本。《論語?里仁》中記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要求子女在父母身邊恪盡孝道,照顧父母。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勸導年輕人尊老愛幼,以孝作為自己的立身準則。
王梵志詩中有很多描寫孝道觀的詩,如:“立身行孝道,省事莫為想。但使長無過,耶孃高枕眠。”(《立身行孝道》),王梵志規勸兒女應該孝順父母,以孝作為自身的道德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讓父母擔心,使父母高枕無憂。“你若好兒女,孝心看父母。五更床前立,即問安穩不。天明汝好心,錢財橫入戶。王祥敬母恩,冬竹抽筍與。孝是韓伯瑜,董永孤養母。你孝我亦孝,不絕孝門戶。”(《你若是好兒》),王梵志通過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王祥天寒地凍為繼母臥冰求鯉、孟宗為救母嚴冬哭竹生筍、董永賣身葬父孤身養母、韓伯瑜體貼母親扶杖哭泣的故事來勸誡人們行孝。作為孝順的兒女,應該盡心盡力照顧父母,早晚床前立,關心詢問父母身體,做到事事盡心,效仿古人的行為,贍養父母終老。
王梵志詩中提倡的這些孝行,雖然在規范人們行為的時候有很大的作用,但同儒家思想一樣,他的有些觀點也不正確,比如認為父母永遠是對的,即使錯誤也不能改正,要一味的順從,“耶孃行不正,萬事任依從。打罵但知默,無應即是能。”要求對父母言聽計從,即使父母的方式行為不正確也要萬事依從,聽其打罵。這不免會讓人產生“愚忠”、“愚孝”的思想,古代的這種思想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這也是導致主人公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面對焦母的逼迫,逆來順受,不能站起來和母親理論反抗,而是順從了母親的意思把妻子劉蘭芝趕回了娘家,這也是導致了蘭芝投水而死、仲卿縊于庭樹悲慘命運的緣由。
孝道觀是王梵志詩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王梵志用辛辣的諷刺和通俗輕快的口語教導人們孝順父母,尊敬父母,以“孝”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他從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譴責不孝子的行為,提倡孝道,要求事親以禮,按照儒家孝道的具體規范指導世人行孝。”[2]體現了儒家的孝道觀。
二、儒家思想下的教育觀
儒家的教育觀對我國古代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甚至于今天,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并重”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沿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跨時代的意義的,儒家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一個人是否成材的關鍵。
王梵志詩卷中也有很多有關教育的詩,他遵從讀書至上的教育理念,認為人應該接受教育,通過讀書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養子莫徒使,先教勤讀書。一朝乘駟馬,還得似相如。”王梵志認為父母應該讓子女接受教育,勤勞讀書,有朝一日科舉及第,光耀門楣。王梵志的這種思想和儒家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一致,儒家學派開創了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先河,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出入內閣,為國效力。“儒家認為教育史為了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質,體現在教育上就是‘仕有則學,學而優則仕這說明學習室做官的途徑,并強調了‘優方能‘仕,也就是說只有學習優異,德才兼備的賢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唯才是舉的思想。”[3]
在唐代教育系統的社會大背景下,王梵志詩和儒家教育理念趨同,都認為讀書是一個人進入仕途的最有效途徑。王梵志的教育觀以平淡淺顯地說辭通俗易懂的勸導人們讀書求仕,對當時社會人的教育思想有重要意義。
三、儒家思想下的“禮”教
“禮”不僅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理念還是整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下的行為準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和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觀念一直都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價值觀念。儒家的這種禮“既是維護社會等級差序的社會規范和統治秩序的政治準繩,又是規制人們言行儀表儀式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規范,也是人們內在道德修養與外在規范約束相統一的充分流露與體現。”[4] “禮”的觀念多年來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
王梵志詩卷中有很多講論“禮”的詩,要求人們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尊重他人,嚴格要求自己。“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但能辦此意,禍去福招來。”勸說人們好事謙讓有禮,惡事勇于擔當。“尊人共客語,側立在傍聽。莫向前頭鬧,喧鬧作鴉鳴。”遇到別人談話時要側立在旁,仔細傾聽,不要喧鬧打擾。王梵志還規范了人們的道德思想,要求人們做人誠信,彬彬有禮。“立身存篤信,景行勝將金。在處人攜接,諳知無負心。”提倡在交往中誠信立足,遵守信義。“王梵志以短小通俗的語言,提示人們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注意自己的修養,遵守社會道德規范。”[5]
王梵志詩中處處體現禮法,希望人們與人和善,互相幫助,互敬互愛,遵守禮節,誠實守信,知恩圖報,謙虛禮讓。這些處世哲學在王梵志詩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他的這一系列處世方法或訓世格言又在民間廣泛地傳播,不停地擴大影響,為世人所信奉,以至于后世的很多文人和無名白話世人也模仿性地創作出了大量類似詩篇,并附會為王梵志所作,可見王詩的影響力之巨大,也可見這種儒家的處世觀念在民間的根深蒂固。”[6]
四、小結
王梵志詩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處處體現儒家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在唐代開明的社會背景之下,儒家思想在人們心中依舊占有著根深蒂固的位置,王梵志就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在詩卷中自然的融入了儒家基礎的孝道觀、教育觀、禮教觀。這些觀念通過王梵志清新通俗、明快諷刺的話語表達出來,在民間形成了一種通俗易懂的訓世哲學。王梵志詩以自身輕快通俗的特點,可以說是給唐代文學史上增添了一絲生趣,是我們研究通俗文學和白話文學的瑰寶。
參考文獻:
[1]項楚. 王梵志詩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盼. 試論王梵志詩中的孝道觀[J].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
[3]龍霞. 儒家教育思想淺析[J]. 讀與寫雜志,第8卷第7期
[4]李牡丹. 儒家“禮”思想辨析[J]. 忻州師范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
[5]盧其美. 王梵志詩及其研究[D]. 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7
[6]肖瀟. 從王梵志詩看唐代下層民眾的生活和心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