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體學是分析和解讀詩歌有效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挖掘詩歌中的潛藏信息,理解其內涵,借以獲得審美價值。約翰.濟慈《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不論是詩歌形式、語言使用還是意象創造都體現出鮮明的文體特色。
關鍵詞:文體學;形式;語言;意象
作者簡介:李亞會(1990-),女,安徽六安人,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級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理論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 H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一、引言
20世紀英國詩人斯蒂芬?斯賓德爾說過:“詩能教給人類語言的全部功能,便利讀者掌握各種復雜的語言現象。詩中自有我們文明的全部偉大思想”[1]人們閱讀詩歌與閱讀小說或消息新聞有著不同的目的,詩歌閱讀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獲取某種信息,而是通過欣賞品味詩歌語言從而獲取更深的審美價值[2]。本文以對約翰?濟慈的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一詩為例,對其進行理解與分析。
二、詩歌形式與語言
詩歌作為一種審美對象,有許多部分組成,其美的規律是由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體現。因此“詩歌欣賞中單個因素的最終價值標準必須依賴于它與作為整體的詩歌的統一聚合程度”[3] 。
(一)詩歌形式
本詩為彼得拉克十四行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八行,韻腳為a-b-b-a-a-b-b-a,主要描寫詩人在閱讀查普曼譯作之前豐富的閱讀經驗;第二部分為后六行,其韻腳為c-d-c-d-c-d,主要表達詩人閱讀查普曼譯作強烈感受與巨大收獲。本詩語句工整、格韻律嚴謹,語言富于音樂感染力,表達詩人被查普曼譯作的力量與生動性所感動與震撼。
(二) 語言使用
語音層面,本詩為抑揚格五音步,輕重讀音節搭配,賦予詩歌水波起伏般節奏,且每個音步多為單音節組成,整首詩流暢自然。詩中將詩人閱讀經驗比喻成旅行與探險,單音節詩行的流暢仿佛反應了此次旅行與探險的輕快。然而,在形容Homer和 Cortez 這兩個意象時,詩人卻使用了少有的多音節詞:deep-browed等借以表達其偉岸與詩人巨大收獲。
詞匯層面上,前部分措辭比較嚴肅正式,如“goodly” “bards” “realm”,感受到過去的莊嚴與高貴[4]。 且多為復數形式,如“realms” “states” “kingdoms”,代表詩人豐富閱讀經驗與寬廣視野。后部分中,措辭變得簡單直接。整首詩的語氣也存在著變化,一開始認為閱歷甚廣到激動不已,最后沉默不語,使得詩文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語法層面上,第一部分多為倒裝句型(前三句和第五句),強調詩人閱讀經驗的豐厚與視野的寬廣;第七句中的倒裝為后文中表現賈普曼譯作對詩人的巨大影響做鋪墊。此外,全文以過去時態行文,而在本詩第二部分卻出現現在時態,即swims。詩人靈活創造詩句語言,表達查普曼譯作對其影響的深遠性與恒久性。
三、意象創造
意大利美學家維柯說“詩的最崇高的勞力,就是賦予感覺和情欲于本無感覺的事物”[5]。因此,在鑒賞詩歌作品時,要探視詩人在詩中安放的心靈世界,必須從具體的意象入手。
(一)視覺意象
濟慈的瑰麗想象給本詩增添了濃重色彩,詩里“金色的國度”為金碧輝煌的想象世界和詩的世界;接著,“西方島嶼”暗喻著詩人廣闊視野與思維;“星空”暗指詩人在讀完查普曼譯作之后收獲的新感受。此外,詩中也出現眾多具有視覺指示的詞語,如“seen” “watcher” “eagle eyes”等。
(二) 觸覺意象
詩人把閱讀比作航行,第一次航行在詩人讀查普曼譯作之前,踏上“金色的國度”,踩在“廣闊無垠的大陸”上。這些場景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投入金色國度的懷抱,觸摸到實實在在的大陸。但發現荷馬史詩這塊新大陸后,詩人開始第二次航行,詩人和讀者來到另一片未知的海洋。他渴望呼吸到那里清新的空氣(“breathe its pure serene”),“pure serene”則為觸覺意象,象征著荷馬史詩給他帶來的新知識與收獲。此外,他也與志同道合者分享著“驚訝的揣測”,盡情暢游。所有這一切的想象與感觸讓詩人陷入了一片沉思,他“依靠在達利安山巔”(“upon a peak in Darien”),陷入沉默。
四、結語
文體學是分析和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詩歌的形式形成了本詩內容和結構的鮮明對比;詩歌語言的使用賦予本詩優美的節奏韻律,幫助詩歌實現語氣含義的靈活轉變;詩人精心刻畫且生動形象的意象使詩歌具有強大的主題探討功能和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劉曦芬.文體分析對詩歌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2(7):69-73.
[2]熊沐清.“從解釋到發現”的認知詩學分析方法---以The Eagle 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3):448.
[3]瓦倫汀,實驗審美心理學[M], 廣州:三環出版社,1989:415
[4]王力,高金芳. 解析約翰?濟慈的《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J]. 安徽文學,2009(1):130.
[5]程邦海. 論詩歌鑒賞中的意象分析[J].皖西學院,20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