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漢語量詞,我們通過詞源分析和語義分析,大部分可以解釋其和名詞的搭配緣由,然而,對于量詞“匹”和名詞“馬”,我們通過傳統的分析卻很難解釋,由此本文通過認知方面,主要是隱喻的認知原理對其進行了解釋,尋找其搭配理據。
關鍵詞:“匹”;“馬”;隱喻;搭配理據
作者簡介:王宇霞(1989-),女,山西忻州市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H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在《語法講義》中,朱德熙先生把量詞分為了個體量詞、集合量詞、度量詞、不定量詞、臨時量詞、準量詞、動量詞和專用量詞這幾類。談到個體量詞時,他指出個體名詞都有自己特定的個體量詞,例如“書”論“本”,“床”論“張”,“馬”論“匹 ”,名詞和跟它相配的個體量詞之間有時存在某種意義上的聯系。一般說來,什么名詞用什么量詞是約定俗成的。如“頭”,作量詞一般用來修飾 “豬”、“牛”等,《說文解字》對“頭”字的解釋為“首也。從頁豆聲”“頭”是個會意字,上部像人頭,頭中間是眼睛,頭上面有頭發,下部是朝左跪著的人,整個“頭”字上部很大,本義指人的頭部,后來引申指各種動物的頭部,特別是頭部特征明顯的動物。由此可以理解,用“頭”來修飾“豬”、“牛”,是因為“豬”、“牛”之類動物的頭比較顯眼,在視覺上給人印象深刻,部分顯著度高于整體,所以用“頭”對這類動物進行表量。
由此我們知道,現代漢語中的量詞大多可以通過語源探析,語義分析,解釋量詞和名詞的搭配理據。然而,相對于上文的“頭”修飾“豬”、“牛”來說,量詞“匹”和名詞“馬”之間的搭配理據我們似乎很難找到并解釋,可出乎我們的意料,用量詞“匹”來修飾名詞“馬”, “匹”作為“馬”的專屬量詞不僅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在現代作品中還出現了“匹”的泛化現象。那么用“匹”對“馬”進行表量有什么意義上的聯系呢,是“馬”的頭不太顯眼,因此不用“頭”來修飾“馬”,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一、研究基礎
對以上的疑惑,已經有學者進行了分析和探索,如安豐存, 安豐科 對“匹”進行了歷時性的考察,通過考察“ 馬” 的數量意義表達方式和“車”的數量意義表達方式,認為“匹”就是指單個的離轅待駕的馬;此外,他們還對“匹”進行了語義分析,認為“匹”最初是“匹配”和“地位卑微”的意思, 在“馬一匹”這樣的結構中,“匹”可以指代“馬”,“匹”在特定的數量結構中,開始語法化,逐漸失去其作為名詞的指稱意義,而發展成為了量詞,最終成為“馬”的專屬量詞。
二、認知分析
通過對“匹”的歷時考察,語義分析,得出量詞“匹”和名詞“馬”的搭配理據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和貢獻,本文則主要從認知方面尋找其搭配理據,做出一定的解釋。
“匹”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一是比得上,相當,相配;二是單獨。量詞匹的基本情況及其古代在法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一是用于修飾馬騾子等,例如一匹馬;二是用于修飾整卷的綢或布,例如一匹綢子、 兩匹布;此外在個別方言中用于修飾山。
為何把“馬匹”作為馬的總稱,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顏回詳細解釋過。據《韓詩外傳》記載,一天,孔子和顏回一起出游,登上魯國境內的泰山后,師生二人向東南方向眺望。孔子問顏回有沒有看到蘇州的閶門。顏回遠眺了一會,回答道:“看到了!”孔子又問道:“門外有什么東西?”顏回答道:“門外有一匹練,前面有一束生藍。”孔子聽了哈哈大笑:“那不是一匹練,那是一匹白馬在吃草呢!”孔子繼而問道:“你知道為什么用匹來計量馬嗎?”顏回自然不知道。于是孔子解釋道:“在陽光下,馬的影子有一匹那么長,也就是長達四丈,故此稱馬為馬匹。”
除了孔子的解釋外,東漢時期還有其他解釋。如良馬和君子都需要具備慧眼之人“相”過之后才能確定,可見良馬可以和君子匹敵,故稱“馬匹”;再如因馬在深夜奔馳,能看到眼前四丈的距離,故稱“一匹”;還有死馬的價格是一匹帛,所以稱“一匹馬”。
或許以上的說法不盡其實,但是我們也發現這種解釋并不牽強,因此我們有理由對它進行分析。傳統的隱喻理論將隱喻看作是一種語言現象,是一種用于修辭話語的修辭現象。然而,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隱喻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不同域之間的映射,是“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與轉喻不同,隱喻主要是基于相似性的。
隱喻主要可分為顯性隱喻與隱形隱喻、根隱喻和派生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和創造相似性的隱喻。量詞“匹” 修飾“馬”主要是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所謂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就是喻體和話題之間存在著某種方面的相似。布匹與馬本來毫無聯系,但是把馬的影子長與布帛相比、把良馬與君子匹敵,根據它們之間的某種相似性,漸漸用“匹”來修飾“馬”,這樣的隱喻還使表達更加生動,信服度更強,最終社會約定俗成,“匹”成為了“馬”的專屬量詞。
在對量詞“匹”的語源語義分析、語法化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從認知角度進行了探析,探尋其搭配理據,由此對“匹”和“馬”的關系進行了闡釋,解釋了“匹”為何修飾“馬”。
注釋:
[1]安豐存,安豐科:《漢語量詞“ 匹” 詞源及語法化分析》,《東疆學刊》,2011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3]安豐存,安豐科:《漢語量詞“ 匹” 詞源及語法化分析》,《東疆學刊》,2011年第3期
[4]唐晉先:《現代文學作品中動物量詞匹的泛化現象探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2期
[5]駱琳:《漢語量詞搭配中隱喻意義的構建》,《修辭學習》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