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崟
摘要:東巴舞譜是寶貴的舞蹈文化財富,它對發展納西族舞蹈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它又是難于釋讀和復原為舞蹈的經書。只有明確這兩點,才不至于用熟知的動作去生硬地附和舞譜,而是結合東巴文化的多種因素弄清東巴舞的文化特征,使東巴舞譜這一瑰寶重現芳華。
關鍵詞:東巴舞蹈;東巴舞譜
[中圖分類號]: J7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1、納西族東巴舞蹈文化
納西族是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屬于藏緬語族彝語支,基本集中居住于我國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維西、寧蒗彝族自治縣內,海拔在26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公元8世紀左右,這支人馬又向南遷徙、擴展到云南北部,金沙江、雅礱江流域,在麗江一帶定居下來。在后來漫長的歷史中,這支人馬逐漸與當地的土著民族相互融合并興旺起來,成為了今天中國民族大家庭中的納西民族。納西族是羌人向西南遷徙后與當地部族相融合形成的新的民族群體之一。
納西民族自古能歌善舞,青海馬家窯出土的舞蹈文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作品)上舞人的形象與納西族保留著披羊皮,飾牦尾,頭插羽的習俗和聯臂踏歌的舞蹈形式有相似之處,或許這就是納西等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源頭的追溯考證。
所謂“東巴舞蹈”,指的是東巴祭司在舉行宗教祭祀禮儀時所跳的舞蹈,他的絕大部分舞蹈已記錄在東巴教的經書里,但也有未收錄的。
2、東巴舞蹈的基本特征
2?1,東巴舞蹈具有較為濃郁的原始舞蹈遺風。
原始舞蹈的群體性在東巴舞蹈的編創過程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記。例如,丁巴什羅舞,優瑪擒敵舞都表現了群體的智慧和勇敢。這些群舞的形式體現出原始部落舞蹈的集體性,舞蹈音樂的伴奏樸實無華,重在打擊樂的節拍上,表現動作的力度,舞蹈動作粗獷凌厲,情感直接外發,個性鮮明,具有某種古樸的藝術美。還有那些以鳥獸為主題的仿生舞,擬獸舞,狩獵舞等,反映了納西原始狩獵時代的自然崇拜意識以及原始生產勞動的內容。在原始祭祀活動中,多神崇拜,動物崇拜,圖騰崇拜,巫師崇拜,都與部落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是部落群體共同關心的問題,此時的群體舞蹈所展現的場面和聲勢成為原始祭祀儀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2?2,東巴舞蹈的表現內容是以東巴教中的天神,祖先神,神異禽獸等構成的神系為框架予以編排的,形成一個個帶有情節性的用于祭祀的舞蹈。
東巴教中的神系有兩個來源,一是從納西族本族的原始宗教那繼承下來的諸神,一是從藏地苯教那輸入的諸神。
因此,按東巴教的神系,舞蹈主要分為神舞類和禽舞類以及某些法器類舞蹈,總共約有300多種跳法。
2?3,絕大部分的東巴舞蹈記有舞譜。
一般古代舞譜的類型分為:象形圖形譜;象形文字譜;程式化文字譜。東巴舞譜的記譜方式側重于納西象形文字記錄舞蹈,同時也使用了某些納西程式化文字描述和記錄了舞蹈的特征。譜面形式一般每頁分為上,中,下三個橫行,從左至右逐行閱讀。行中的間隔線為句號。記錄舞蹈動作方向時,以舞者自身的方向為準,如舞譜記述的左和右即為舞者自身的左和右。另外,還使用一些專業字符和組合字符表示舞名,用舞姿,動作,步法,方向等符號標記舞蹈動作。舞譜配有圖畫,顯得十分生動。
東巴們按照舞譜表演,代代相傳,形成一定的規范化和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東巴舞譜規定了東巴法儀舞蹈的目的,題材,舞種,場面,動作要求,服飾化裝,出場人數等,是一種有較嚴格規范的舞蹈。
2?4,從東巴舞譜的記錄來看,東巴舞的基本動作是一些具有表現意義的程式化動作。
如手部動作的雙擔臂,貼腋,架劍,虎爪,劍擦扁鈴,胸前燒燈,轉腕劍花,搖碎鈴,身旁插花,勾肘,沖劍,丟劍,以及于手動作相配合的基本步法:彎弓步,風擺柳,蹬步,跑跳步,傾跳步,甩腿跳,跪踢跳,八字蹲步,蹉步,孔雀獨立,孔雀吸水,膝旁插花,躬身拋花,擺尾,擦背,單腿過堂,弓步托燈,踏步托燈,大鵬亮翅,吸磨,跪地背劍,悠蹬步,悠蹬步轉,扛劍,劈劍,原地跳轉,軸心轉等,都是祭祀舞蹈中含有某種表現性或象征性的動作。從東巴舞的節奏看,有專人為舞蹈伴奏,伴奏樂器有:大圓鼓,扁平鑼鼓,海螺號,手搖鼓,牛角號,銅扁鈴等,但也會由舞師自己使用扁鈴,手鼓之類的樂器掌握步典行進的速度跟節奏。舞到激烈時,常出現一些搖碎鈴的快節奏變化。
3、東巴舞譜的歷史意義
東巴舞與東巴舞譜是舞蹈與文字緊密結合的藝術瑰寶。舞譜以東巴特有的圖畫文字記載了各種舞蹈的具體要求,東巴讀了這些圖畫文字后,就可以用舞蹈塑造不同人神或神獸、動物形象。這種舞譜只有懂東巴文的東巴巫師才能識讀并表演,所以對同一舞譜的解讀會因人而異,也因東巴本人對經文的理解程度和跳神舞蹈的技藝水平直接影響東巴舞的表演水平與流傳。舞譜經文對東巴巫師有宗教約束力,體現了納西族傳統文化與宗教意識;但東巴巫師是不脫離生產的農業勞動者,他們在釋讀經文時會不斷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藝術形象的創造。東巴在納西族群眾中的作用不能低估,他們能唱(誦經)、能舞(跳神)又能繪制各種神像,是農村占卜、醫病以及各種宗教文化活動的“智者”,他們在跳神舞蹈中的表演非經文文字能記載。
現存麗江圖書館的東巴舞譜版本名稱是:《跳神舞蹈規程》《祭什羅法儀跳的規程》《舞蹈來歷》《舞蹈的出處和來歷》四種。東巴舞譜多是藝高德望的東巴記錄,由于只是簡要的動作提示,所以既非一般人所能釋讀,又非每個能釋讀的東巴都能依譜表現出來。因此,當有名望、技藝高超的老東巴過世后,不僅他所記的舞譜無人再跳出原貌,就連一般通用之譜無人指導也無法從文字上恢復,東巴舞在產生相應的變化,有些舞蹈也就相繼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