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要: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92年被評為香港“唐詩十佳”之一。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展現出春天早晨的美好景象,它表現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享受著春天里的一切并帶給他的愉悅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詩人運用了聽覺的角度來寫出了雨后早晨的春天景色,這就更加表現出詩人對春天喜愛和對自然景色的熱愛,詩人筆下描繪出了春天的活靈活現和生機勃勃。《春曉》這首詩看色比較平淡并缺少些味道,仔細品味它的內涵卻韻味十足。整首詩內蘊詩人深厚的情感,自然平易,文如流水。
關鍵詞:春曉;藝術歌曲;演唱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一、歌曲內容分析
這首作品是我們兒時的記憶,如今曲作者黎英海把它改編成了一首中國藝術歌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歌曲的節奏抑揚頓挫,旋律委婉動聽,鋼琴部分也獨具表現力,表達了作者深摯雋永的情感。演唱時宜用吟詠的語氣降音樂與歌詞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在演唱的過程中,一要注意這首歌曲的速度標記,這種速度標記都有一個靈活而又不同意義的幅度。歌曲的第一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描寫春天夜短,睡著后不知不覺中天已經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就要用一種比較含蓄,柔和的音色。第二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描寫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雨聲聲,于是想見風雨過去未必有很多落花!應該用一種圓潤,渾厚和明暗適中的音色。三要注意音量,歌曲《春曉》第二句就比第一句的音量要強些,第一句就像平靜地敘述需要音量適中,而第二句由外露而轉向回歸內心的體驗和想象的句子,由強漸弱的音量演唱。四要注意唱出每一個字或詞的語氣,聲樂和其他的樂器不一樣,它通過嗓音能直接抒發個人的情感,語言又是人類最好表達感情的工具,所以在演唱時,演唱者可根據自己對這首作品的理解來把握語言的生動性。五要注意潤腔,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對唱腔加以美化、裝飾、潤色的獨特技法。以字行腔,以情潤腔,以聲潤腔,是形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風格、韻味和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歌唱中聲音的圓滑通暢,不間斷的向前流動,形成平穩連滑的連音行腔法,是最基本的。演唱者在演唱時從內心抒發出對旋律美,字音美而更好的表達情緒的追求,在適當的地方為音符增添裝飾音和特定的音符延長音中作為變奏或一些旋律的修飾方法。歌曲中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出現過三次,在藝術處理上,一句要比一句漸弱,心里不斷地感慨著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
整首詩并沒有過多的華麗的辭藻,他只有非常淳樸的大自然語言。它行云流水般的勾畫出一幅清新、寧靜、明朗的畫面不禁讓人陶醉其中。忘掉了人間的淡薄世俗功利,以及世間的紛紛擾擾。浮躁的社會里可以在這里得到某種程度的發泄。《春曉》的作者黎英海先生譜曲時在歌曲的末尾處運用了長達14拍的延長音,將這種祥和、恬靜、猶如進入仙境一般的心境刻畫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中國古典藝術歌曲是詩與樂的高度結合,音樂上汲取了歐洲的創作技法,著重對個人內在感情的抒發,旋律優美,鋼伴渲染氣氛刻畫音樂形象。藝術歌曲對聲音、對咬字、對情韻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把握好中國古典藝術歌曲不僅需要過硬的聲樂功底,更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以及在舞臺上的成熟表演等。
二、歌曲演唱技巧上
《春曉》這首歌曲表現出了一種非常舒適,懶洋洋的,猶如天堂般的感覺。在演唱時聲音的色彩處理上需要用半聲演唱,以柔美、淡雅、空靈的音色來抒發歌曲的情感。半聲演唱也是聲樂演唱比較難做的技巧之一,這就需要歌者有扎實的聲樂基本功底,要求氣息、聲帶和整個腔體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半聲就是全聲的一半,控制住聲音在一半的狀態是它的特點。歌者需要喉頭的位置放低而穩定,氣息上要吸得柔并有力,送氣不要太多,要恰到好處。整個歌唱狀態和演唱正常的作品一樣,但聲音要很輕,弱聲狀態演唱。這種歌唱的方法和假聲還不同,也和一般的弱聲不一樣,它一定是要建立在高位置和深呼吸的基礎上的。這種呼吸的控制甚至比唱大聲作品還要強烈,控制好后,聲音可強可弱,音色上可濃可淡,難度非常之大。全譜沒有任何"強"記號標志,整個譜面的演唱力度多為“mp”,而且采用了慢起音起音。該曲運用了每句兩小節的時值,所以呼吸要每唱一句呼吸一次。
本作品的一、二、四句以比較平又均衡的音量和語氣進行演唱。第一段句子運用補氣的吸氣方式過渡到第二段句子。第二段句子和第三段有一個八度的音區跨越且高音以“F”為中心,這就需要很大的氣息量,所以在結束句時“鳥”的四拍時值要留一拍作為第三句的準備。譜例上第三句寫有一個力度過渡,是在“風雨”的演唱音量上做漸強,在“兩”上也作了一個強音的處理,而“聲”字根據了旋律的整個走向控制了音量,并在“F”和“G音做了強處理。”
演唱《春曉》時,在對這首歌演唱定位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了其作品創造的技法。西方的創作技法主要取決于對作品的分析。但西方創作技法于民族民間的歌曲相結合一定要看重歌曲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樂元素和類型。如陜北民歌、少數民族歌曲等等,都有不同的地方性風格。這都是我們在演唱時要注意有不可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