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軼丹 王紅秋
隨著國內新建大型煉油、乙烯、煤制烯烴項目,以及民營企業外購甲醇制烯烴項目的建設和投產,我國LLDPE產能將快速增長,市場缺口逐漸縮小。
2013年全球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總產能為3025萬噸/年,主要集中在亞洲、北美、中東,分別占全球總產能的39.7%、23.5%和17.5%。全球LLDPE的需求量為2529.8萬噸,主要消費地區為亞洲、北美和西歐,分別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7.2%、20.4%和12.1%。平均開工率為83.6%,供需基本平衡。
2008~2013年,全球LLDPE產能年均增長率為6.1%,需求年均增長率為6.3%,總體呈供不應求的態勢。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和2009年LLDPE需求量降到低谷。隨著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2010~2013年LLDPE需求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2013年達到2529.8萬噸的新高點。2013~2018年,LLDPE產能、需求增速均有所下降。根據各地區擴能計劃,預計到2018年,世界LLDPE的總產能達到4016.5萬噸,總需求達到3252.9萬噸,產能年均增長率約5.8%,需求增長率約5.2%,供不應求的態勢得到緩解。屆時,世界LLDPE生產裝置的開工率為81%。

圖1 2013年世界各地區LLDPE供需平衡狀況

圖2 2008~2018年世界LLDPE供需平衡狀況
2014~2018年全球LLDPE新增產能約991.5萬噸/年,主要來自亞洲、北美和中東。亞洲新增產能480.3萬噸/年,占新增產能的48.4%,其中中國新增255萬噸/年,占新增產能的25.7%;北美由于頁巖氣的開發,預計新建若干套乙烷裂解裝置,新增LLDPE產能295.6萬噸/年,占新增總產能的29.8%;中東產能增速放緩,新增約161.2萬噸/年,占新增總產能的16.3%。未來5年,美國將超越中東成為全球第二大LLDPE產能增長地區。
2013年全球LLDPE消費列前三位的分別是薄膜與片材、注塑和其他制品,所占比例分別為77.1%、7.5%和6.6%。數據顯示,2018年與2013年相比,全球LLDPE消費結構沒有明顯變化,仍然以薄膜與片材為主,約占全部消費的77.9%。其余消費分布于注塑、滾塑、電纜、管材和其他應用領域,消費量明顯上升,尤其是在主要消費領域增長迅速。

圖3 2013年、2018年世界LLDPE消費結構

圖4 2008~2018年我國LLDPE供需平衡狀況
2008~2013年,我國LLDPE產能、需求快速增長,產能年均增長率19.4%,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率13.3%,自給率呈逐漸上升趨勢。2009年至2010年,產能集中釋放,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中國石化福建煉化、中沙天津石化、鎮海煉化,神華包頭等企業有6套30萬噸/年以上規模的LLDPE裝置投產。雖然產能高速增長,但仍不能滿足需要,進口量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013年,國 內LLDPE產能和產量分別為554.4萬噸和447.3萬噸。雖然當年7月武漢SK乙烯30萬噸/年LLDPE投產,但裝置運行尚不穩定,投入市場產品很少;撫順石化和大慶石化2012年投產的LLDPE裝置也由于市場環境等因素運行負荷不高,對2013年LLDPE供應影響較小,全國LLDPE裝置平均開工率繼續下降,僅為81%左右。凈進口量同比增長5.8%,為235.3萬噸,絕大多數來自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中東地區。LLDPE表觀消費量在2011年后經歷了略有下降和緩慢回升的過程,2013年達到682.6萬噸,比上年上升2.1%。自給率為65.5%,缺口仍需進口補充。來自中東以乙烷為原料的乙烯產品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進口價普遍低于國內石腦油為原料的乙烯產品成本價,在相對低迷的市場環境中,對我國石化企業沖擊較大。
2013年國內LLDPE產能主要集中在東北、華東和華北地區,共有19家生產企業。2013年我國LLDPE總產能554.4萬噸/年,其中中國石油產能215.4萬噸/年,占38.8%;中國石化286萬噸/年,占51.6%;其他企業產能53萬噸/年,占9.6%。2013年,武漢SK石化LLDPE裝置投產,四川石化投產時間推遲至2014年。預計2014~2018年,中國石油將新建30萬噸/年產能;中國石化將新建100萬噸/年產能,其中30萬噸/年產能來自MTO;中國海油等其他單位將新建125萬噸/年產能,其中95萬噸/年產能來自MTO。
2014~2018年,國內多套LLDPE裝置擴產、新建,擴能總計將達255萬噸/年。目前由于市場低迷,加上LLDPE需求主要由附加值較低的薄膜構成(占70%以上),LLDPE產品利潤空間日益縮小甚至虧損。從長遠看,隨著經濟形勢向好,LLDPE消費市場仍有很大潛力。除中東外,隨著北美頁巖氣中乙烷資源的分離和綜合利用,其乙烯下游產品主要目標市場也將是中國。目前國內煤化工產業正在大力布局和發展,未來幾年我國乙烯下游產品市場將面臨越來越多元和激烈的競爭。2014~2018年國內LLDPE總體是供大于求,考慮GDP增速下調,預計LLDPE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7%,產能年均增長率為7.9%,我國LLDPE自給率將從65%增至76%,每年仍需進口200萬噸到240萬噸LLDPE產品。今后隨著化工原料來源多元化,國內LLDPE市場將呈現石腦油化工產品、MTO化工產品、進口產品三分天下的局面,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圖5 2013年、2018年我國LLDPE消費結構

圖6 2008~2013年我國LLDPE進口量和進口價格走勢
2013年,我國LLDPE表觀需求總量比上年微幅上升。從各下游行業增長率來看,薄膜與片材的增長率略快于LLDPE總需求增長率,注塑增長率小幅下降。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LLDPE主要消費領域為薄膜與片材,占總消費量的近78%,其他應用領域用量較少。2018年較2013年LLDPE消費量增長40.3%,但消費結構沒有大的變化,薄膜與片材應用比例繼續上升,注塑和其他應用比例繼續下降。
2008~2010年,我國LLDPE凈進口量持續上漲, 增長近100萬噸,進口量近250萬噸。2011~2012年,我國LLDPE進口量出現輕度萎縮,主要受不利經濟形勢影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LDPE下游消費。2013年進口量較2012年相比有所回升,達到235.3萬噸。2013年受全球經濟回暖,以及國內海關打擊洋垃圾走私的“綠籬”專項行動的開展限制了再生塑料與廢塑料進口等若干因素影響,LLDPE進口價格持續震蕩回升,整體價格水平高于2012年,漲幅為6.5%,全年進口產品平均到岸價1514美元/噸。
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LLDPE進口量為235.3萬噸。進口產品主要來源國有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國、韓國,占總進口量的69%,其中沙特阿拉伯位列第一,2013年總計進口55.48萬噸,占國內進口總量的23.6%。2007~2012年,中東國家憑借低廉的原料成本,對中國的LLDPE出口量持續上升,占比從32%升至42%,但2013年首次出現下降。總體來說,亞太和中東地區LLDPE產品對我國LLDPE市場仍然存在持續的沖擊,美國和加拿大對我國也有一定出口量,而且隨著頁巖氣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未來幾年對我國的出口規模還將繼續擴大。
從進口產品的價格來看,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的產品進口價格高于平均水平,且與我國距離較近,產品檔次較高。日本、韓國本土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向中國出口部分高端專用料;新加坡、泰國則是擁有先進技術的歐美跨國公司(如埃克森美孚、陶氏等)針對中國市場優先選擇設廠的國家,近年來陸續有新裝置投產,不斷沖擊國內市場。此外,來自美國的產品進口價格也較高。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爾等中東國家的產品進口價格相對較低,多為檔次較低的通用料,占我國LLDPE總進口量比例約35.4%。

圖7 2008~2013年我國LLDPE進口來源分布

圖8 2013年我國LLDPE進口來源和價格狀況
從進口地區統計情況看,華東、華南地區是國內LLDPE的主要進口地區。2013年廣東、上海、山東、浙江、福建、江蘇6地共計進口LLDPE 186.8萬噸,占國內進口總量的79.4%。2013年廣東在其發達的塑料加工業支撐下,LLDPE進口量位居全國第一,達到63.4萬噸,占全國總進口量的26.9%;上海進口量位居第二,占全國總進口量的17.3%。
2008~2013年,國內LLDPE出廠價格經歷了震蕩上升至最高點,急速下降至谷底,穩步回升,平穩波動的狀態,與石腦油的價格趨勢總體保持一致。2013年國內LLDPE出廠均價11193元/噸,比2012年上漲了8.1%。預計2014年由于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且結構趨向分化,塑料行業下游需求增長較為平緩,LLDPE后市價格在2013年底價格基礎上維持相對穩定。

圖9 2008~2013年我國LLDPE主要進口省市進口量統計

圖10 2008~2013年我國LLDPE出廠價格走勢
預計未來5年全球LLDPE產能增速依然高于需求增速,裝置開工率約為81%,供過于求的態勢難以緩解。北美地區隨著頁巖氣開發,乙烷裂解裝置的陸續投產,將超越中東成為全球新的LLDPE產能增長中心,LLDPE出口量將達196.4萬噸,比2013年增長73.3%。中東地區產能增速雖放緩,出口規模仍不斷擴大,對我國LLDPE通用料的沖擊將持續。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增速明顯放緩,只有韓國將新增產能38萬噸,但有過去幾年產能擴張基礎,未來仍是LLDPE主要流出地區,產品以高端專用料為主。
我國產能增長主要是滿足不斷增加的國內需求,但我國仍是其他地區LLDPE產品的目標市場。隨著國內新建大型煉油、乙烯、煤制烯烴項目,以及民營企業外購甲醇制烯烴項目的建設和投產,我國LLDPE產能將快速增長,預計2018年國內LLDPE自給率在76%左右,市場缺口逐漸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