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平
(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實驗小學,江蘇南京,210012)
筆者有幸參加了南京市“落實課標精神,發展數學思維”的小學數學市級四區聯片教學研討活動,聆聽了陶行知小學胡曉娟老師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一課,感觸頗深。我們現在倡導先學后教,為不教而教,從胡曉娟老師的課中,筆者看到了這樣的努力,也看到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往我們的教學基本上都是“設疑——質疑——解疑——釋疑”這樣一個過程,胡老師這節課沒有“設疑”環節,而是先由學生預習,再在課堂上進行“質疑”,學生對預習時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疑問,然后師生合作共同解疑,是“質疑——解疑——釋疑”的流程。這樣的課堂改變了原來由教師設好“圈套”讓學生往里鉆的形式,教師不用一直費盡心機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教學設計中走。這樣的課堂教師只需要把握好重難點,知道每個知識點該如何講解,能夠預設到學生在哪些地方會有疑問,就可以和學生一起一步一步地解決他們的疑惑。
這個過程是讓學生先預習,然后通過全班交流整理出這節課的知識網絡,并解決學生的疑惑。
課前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張預習單,列出學生預習時要完成的任務。
預習檢查一:1.看書自學98頁例題,結合圖片說說三種食物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分數與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
預習檢查二:在用分數表示時要注意什么?分母、分子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預習檢查一”是在自學例題時提出的預習要求,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預習檢查二”是在預習完這節課的內容、準備做鞏固練習時提出的預習要求,旨在讓學生學會總結,明確這節課的重點。正因為有了清晰的任務,學生才會有形式多樣、相對完整、表達簡潔的預習成果。
雖然有的課也是讓學生先預習,但課上教師還是按照原來的思路上課,對學生預習的情況不聞不問,這樣會拉大學生間的差距,認真預習的學生學習越來越好,沒有預習的學生學習越來越差。學生在預習時都有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通過小組交流能互相分享學習,也能互相補充與改進。
胡曉娟老師這節課充分地尊重、利用了學生的預習成果,改變了原來“授人以魚”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預習效果解決學生的疑問,做到了“授人以漁”。這節課教師非常重視交流,有多次小組交流。比如:在自學完例題后,小組交流三種食物分別是怎么分的;同桌互相說說自學了分數后知道了哪些知識。同時,這節課還有很多師生間的對話,這使教師能夠跟隨學生的思路解決新知而不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也很好地解決了一些生成性的問題。比如:當學生說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半個后,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學過的數能表示出“半個”的含義,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說“所以需要一個新的數的出現,是什么數?”學生通過預習當然能很快地答出是“分數”。這里師生間的對話就顯得非常自然、和諧。
例如,上課伊始,教師便引導學生質疑:
(1)通過昨天的預習你有什么問題?
(2)想一想,分數和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
(3)再自學例題,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分數為什么這么寫?(既要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分母,又要表示取了其中的幾份——分子)
(6)在用分數表示時應注意什么?
胡老師的整節課是被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紙串起來的,每個知識點都可以用這幾張紙通過折一折、涂一涂來解釋。

在比較兩個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時,教師先是給圖,然后讓學生先根據所給分數涂色,再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學生根據涂色部分的大小能很快地判斷出兩個分數的大小;接著教師出示沒有圖的第二組題目,學生很自然地就可以根據分數的含義比較出兩個分數大小,這種方法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筆者感受到了學生在這節課上的盡情表現,感受到了學生之間交流的融洽,感受到了師生之間共同解疑、釋疑的過程,感受到了教師為開闊學生的思維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了知識在課堂上的傳遞。但是,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還可以進一步完善?
學生既然已經提前預習了,能否課堂上讓每個學生先回顧一下自學的內容及不明白的知識,通過小組交流,在小組內把簡單的問題先解決掉,不能解決的則由每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提出,教師把這些問題羅列在黑板上,然后每個小組再從黑板上選擇一個問題在小組里交流、討論,進行第二次自學,這樣教學效果是否更好?
筆者發現小組交流多是同桌兩人交流,是否可以再設計一下,增加四人或六人討論交流的機會,使多人合作解決問題?

[1] 孔凡哲.“導學案”與“先學后教”異化現象及其問題診斷[J].教育科學研究,2012(9).
[2] 屠錦紅,李如密.“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學理分析、價值透視及實踐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3(3).
[3] 劉家訪.先學后教運行機制的重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