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冬梅
(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江蘇南通,226412)
算理為運算過程中的道理,是用來證明計算過程中的理由和正確性,說明“為何要這么算”的。算法則是闡述在計算過程中所要遵循的規則和計算順序,它往往是依據算理人為制定的一些規則。
以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進位)運算法則為例,“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10,要向十位進1”,這個運算法則非常清晰地規定了計算時的方法和先后順序。 規定“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是因為不同位置上的數字計數單位不同,只有相同單位的數字才可以相加。而“個位相加滿10,要向十位進1”則是依據“十進位值制”所規定的規則。事實上,對于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從十位加起完全可以,但是對于兩位數進位加法,如果從十位加起,則個位上若滿了10 還需到十位上再加1。這樣計算就變得麻煩,容易出現錯誤。為了減少學生的錯誤,讓計算變得簡便才規定了“從個位加起”。由此可見,兩位數加法的算理是“十進位值制”和“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從個位加起”則是為了計算的簡便和減少錯誤人為規定的。由此可以看出,算理和算法相輔相依,不可缺一。
蘇教版三年級《除法》教學片段:師出示例題圖,提出問題:“把72個乒乓球平均分給2個班,每個班能分到多少個?”
師:誰能來說說你的想法?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是先把這7捆小棒全部散開,把這2根和它們合起來,再把這7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就知道了每份是36根。
生2:我是先把這6捆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有3捆;接著把這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那剩下的1捆小棒一共有10根,把它們都散開來,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5根;最后就把所有的小棒都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小棒是36根。
生3:我先把7捆中的6捆拿出來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捆;還剩下1捆沒辦法直接分,我就把這1捆小棒全部散開,和2根合起來,一共是12根,把這12根小棒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合起來得到每份36根。
師:以上三種分法,你們覺得哪種比較好?為什么?
生4:第一種分法太麻煩,第二種和第三種差不多。
師:第二和第三種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5:它們都是先拿出6捆平均分成兩份,然后再把最后一捆拆開來繼續分。
師:哪一種分法更為簡潔合理?
生5:第二種要分三次,第三種只要分兩次,第三種分法比較簡便。
師:大家能把這種分法再說一說嗎?
(生復述)
師:你們能一邊想剛才分小棒的過程,一邊把豎式寫完整嗎?(板書學生的豎式)你在計算時先除哪一位上的數字?這個十位上余下來的1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接著往下又該怎么除呢?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指尖上的。”動手操作實踐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而具體,符合小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因此,借助于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來幫助學生的思維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捆完整的小棒不能平均分給兩個班的思維沖突,使學生自覺地感悟到要把它拆分成10根并與另外兩根合起來再繼續分。這一過程其實解釋了豎式中十位上余下來的1是表示什么意思,加上教師對第二、三種分法的對比,使學生意識到在豎式計算中要先算十位,再把余下的數合起來算的合理性。
蘇教版六上《分數乘分數》教學片段:
(教師在教學完例4之后,提出問題)
師:你們覺得分數乘分數應該怎樣計算?
生1:分數與分數相乘,用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積作為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積作為分母。

(有了例題4的經驗,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畫圖的方法……)



(學生們陷入沉默)
(生帶著思考自主畫圖)
師:說說你是怎樣來畫圖的?
師:講得真清楚!想一想你們的畫圖過程,分母乘分母,實際上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分子乘分子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3:分母相乘求的就是把單位“1”分了兩次,一共分成了多少份,分子相乘就是求取了兩次一共取了多少份。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學生計算“分數乘分數”的過程是以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作支撐,這個過程對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非常重要。在教師拋出“為什么這樣做就是正確的呢”問題后,學生借助圖形,分析時有理有據,數形結合的方式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起立體生動的數學思維。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傳授了知識和技能,更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 郭長春.簡議計算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性——從三年級“筆算除法”說起[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版,2012(9).
[2] 費嶺峰,胡慧良.在意義理解中實現探究的價值——對“分數乘分數”算法探究的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