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中國要強 農業必須強
中國要美 農村必須美
中國要富 農民必須富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谷物自給率要保持在95%以上,口糧保持絕對安全
“這可以看成一條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研究部研究員徐小青認為,雖然糧食實現了“十連增”,但糧食安全并非高枕無憂。一方面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另一方面是糧食剛性需求增加,一項調查顯示,一個農民從農村融入城市,日均消費的糧食要增加20%。
從2011年開始,我國已成為小麥、大米和玉米等農產品的凈進口國。據統計,2011年小麥、玉米、稻米等谷物進口545萬噸,2012年達到1398萬噸。“這說明,糧食增產幅度還不能完全滿足消費剛性增長幅度。”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
“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自己的飯碗要裝自己產的糧。”徐小青說,這次提出谷物基本自給,意味著小麥、玉米、稻米為主的三大谷物自給率要保持在95%以上,而口糧絕對安全,意味著小麥、稻米自給率要達到98%以上。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央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李國祥說,我國三大谷物進口比重比較低,不到3%。依靠自己保口糧,必須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今后隨著農業基礎加強,農業科技進步,中國有能力保障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徐小青說,要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促增產,更加重視平衡好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的關系,更好地重視平衡好增加糧食產量與保證農業生態安全的關系。
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
徐小青說,當前一些地方在推進農村改革過程中,存在一些對政策的誤讀,損害了農民利益。這次會議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說得非常明確。強調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農村最大的政策,它明確了兩個基本問題:一是農戶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二是農戶可以自主選擇經營形式。強調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關鍵是要給農民吃“定心丸”。農民有了長期自主經營的土地,才能有穩定長遠的打算,才能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李國祥表示,不管是在哪一個國家,家庭經營都是最適合農業的生產經營形式。農村家庭經營形式靈活,能包容多層次生產力發展。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土地流轉,都不是要去搞一個新制度,而是要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更好地激發家庭經營的活力。目前中央把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單獨分離出來,允許抵押擔保,這與過去比是一個創新。
“目前農村土地流轉,占大多數的還是農戶間的流轉。”徐小青表示,土地流轉一定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這是流轉的底線。
“為農民土地流轉提供更好的服務,加快推進確權登記頒證,建立農民經營承包權流轉市場,這才是健康有序推動流轉的關鍵。”徐小青說。
扶持新型經營主體,不能忽略普通農戶
據統計,2012年年底,全國農村承包集體耕地的農民家庭約2.3億戶,其中約4440萬戶進行了耕地流轉,仍有1.9億戶從事農業。
“這表明,農戶家庭仍是我國農業中最主要的生產經營主體。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會有普通農戶大量存在。”李國祥表示,一般農戶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功能互補,這樣的新型經營體系才是完整的。
李國祥認為,應對農業后繼乏人問題,在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同時,不能忽略普通農戶。重視對小規模農戶的扶持,推動有條件的發展成為家庭農場。
目前,全國種糧大戶68.2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0.28%;家庭農場87.7萬個,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
李國祥說,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重點要完善農村要素市場,讓生產要素得到合理的流轉,尋找一個更好的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更大程度發揮市場作用,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徐小青說,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力支持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創新花錢買服務的機制,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推進城鎮化,不能冷落農村
中國農科院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理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環境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已到了非治不可的關口。這其中既有農業產生的面源污染,也有來自城市和工業的污染。而由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長期存在欠賬,“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雨天‘水泥路、環境臟亂差”的情況在一些農村還比較普遍。
“農村不美,城市也不會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說,城市人的食品是農業生產提供的,農村環境不美,食品安全很難得到有效保障。黨國英特別強調,農村美是中國美的有機組成部分,推進城鎮化建設,不能冷落農村。
建設美麗鄉村,留住記憶中的故園
黨國英說,村莊建設要與發展現代農業相適應,過度的撤村并居、讓專業農戶集中居住并不可取。要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多做文章,讓農村在路平、燈亮、水凈、公共服務好等方面與城市一體化。
張維理認為,建設美麗鄉村,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出臺更嚴格的、更有執行力的環境保護政策,并將這些措施落到實處,遏制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趨勢。endprint
實現農村美,既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尊重經濟規律。黨國英認為,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創造條件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如果鄉村承載的人口過多,與鄉村市場、環境容量不匹配,農村不會美;如果農民富裕不起來,農村也不可能美。
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
農村之美,不僅僅是人居環境的改善,還應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讓農民安居樂業。面對資源環境的約束和建設美麗鄉村的需求,專家建議今后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生態良好。
“要建立健全農業資源保護政策和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農業環境和生態改善。”張維理說,關鍵是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來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藥、旱作節水技術等。據統計,2012年通過實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藥使用量降低了15%~25%,僅項目區就節約農藥用量近3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提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選擇富農產業時,既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也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比首次超過家庭經營收入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分析說,2013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627元,同比增長9.6%,增幅超過城鎮居民2.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有望延續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縮小的好勢頭。“2009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較高的3.33︰1,2012年縮小到3.10︰1,2013年有可能再度縮小,這是最值得欣慰的。”
農民收入主要由4部分構成: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2013年農民收入的另一個特點是預計工資性收入占比首次超過家庭經營收入,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以往家庭經營收入對增收的貢獻率是排第一位的,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卻出現減弱的趨勢,工資性收入對增收的貢獻率首次超過50%。這說明工資性收入有望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源泉。”張紅宇說。
再來看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2013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預算為13799億元,用于支持農業生產、增加農業補貼、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2013年前三季度財產性收入同比增長23.2%,轉移性收入同比增長17%。“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盡管在農民收入中的份額不高,但增長態勢明顯,增收潛力非常大。”張紅宇說。
農民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看到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好形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仍然較低的現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民增收成為短板。解決好農民富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完成農村小康建設的根本性任務,也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
“農民收入事關重大,農民收入也事關全局。農民持續增收,既調動和保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為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張紅宇分析說。2012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絕對收入差距達16648元。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提高農民收入。
而從拉動內需的角度來看,鼓起農民的錢袋子也意義重大。程國強說,農民是最龐大的消費群體,農村是最具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只有農民增收、農民變富,這樣龐大的消費群體和潛在的消費市場,才能轉變為現實的購買力,拉動經濟增長。
“農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條件去改善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才有能力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意義都非同一般。”張紅宇說。
挖掘農民增收潛力,增值、增效、增渠道
專家建議,要在工業化、城鎮化的背景下,挖掘農民增收潛力,增值、增效、增渠道。重視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土地流轉等,來增加農民的務農收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支持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增加農業經營收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積極推進農村二三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創業,探索建立農民創業融資新機制。
同時還要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讓轉移出來的農民工同工同酬,收入隨著工業利潤的增加實現同步增長。
在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方面,程國強建議,隨著國家財政的增長,一方面要增加總量,著眼點放在提高農民特別是低收入農民的直接補貼、低收入保障等;另一方面則要優化補貼的結構和方式,增強農業補貼的針對性、指向性和有效性,促進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未來還要通過深化改革,增加財產性收入。”張紅宇說,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允許農民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擔保,就賦予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新的權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農民融資的難題。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試點,則是為了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渠道,這對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勞動力外出轉移較多的地區都有較大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