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早4∶30-4∶55播出,節目全文可登錄www.ngx.net.cn。
《花生生長發育的化學控制技術》
花生是豆科作物,但其生長發育特點又不同于其他豆科作物。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種子生長在地下,這一特性是包括豆科作物在內的所有作物所獨有的。花生地上部生長和地下部生長往往不協調,地上部容易徒長甚至倒伏,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采用化學控制技術可有效防止徒長和倒伏的發生,使花生高產穩產。
我國各花生產區生態條件和耕作制度不同,因而播種期、生育進程和存在的問題等均有差異。綜合各地情況,進行化控的適宜時期為花生下針后期至結莢前期,即花生植株已形成少量“雞頭狀”幼果,或主莖高度30~35厘米時,此時為進行化控的適宜時期。過早化控影響植株生長和果針伸長入土,過晚化控防止徒長和倒伏效果不明顯。
《小麥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
小麥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可以大大降低單位面積基本苗的數量,改善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單株小麥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肥、水的利用率,從而顯著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
在小麥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運用上,要嚴格按照品種指定的播種量進行播種。播種時,可以使用小麥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要保證播種深淺一致、行距一致、播量準確、播種均勻,嚴格掌握播種深度在3~4厘米,播種深度超過5厘米會造成弱苗。
《稻茬麥免耕高效栽培技術模式》
上世紀80 年代中期之前,小麥以翻耕播種為主,在秋綿雨較多的四川盆地,常常造成耕整和播種質量差、費工費時、遲播低產、濕害草害嚴重等問題。從80 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推廣的免耕栽培技術,較好地解決了遲播、濕害等生產問題,但以“撬窩點播”為主的應用形式,仍然存在費工費力和勞動成本偏高問題,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和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形勢下,難以落實到位,應用面積快速下降。另一方面,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秸稈不再成為主要燃料,他們往往采取就地焚燒的辦法加以處理,不僅造成秸稈資源的浪費,而且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對此,在上世紀90 年代中期研究推廣了“免耕精量露播稻草覆蓋栽培技術”,使省工、節本、增產、培肥得到有機結合。進入新千年以后,尤其是最近幾年,機械化技術發展加快,在實現水稻機械化收獲的同時,也給下茬小麥的播種造成了極大影響——田面板結,坑洼不平,積水難排等。針對新問題又研發形成了“小麥半旋高效播種技術”。綜合不同時期的單項技術,系統集成了適應稻麥兩熟生產環境的“稻茬麥免耕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
《中小規模奶牛場良種奶牛的選配》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牛奶的消費需求逐漸增大,我國奶業也快速發展,相應的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奶牛養殖業,這些人中許多經營的是中小規模奶牛場。我們知道,奶牛的生產過程相對比較復雜,中小規模奶牛場通常技術力量較弱,或建場時間較短,往往缺乏奶牛繁殖、飼養、管理和良種培育等相關技術。因此,如何將先進的奶牛遺傳改良和選種選配技術應用于中小規模奶牛場的生產實踐,讓廣大奶牛養殖戶“養好牛、產好奶、多獲利”,更多地飼養高產、優質、健康的良種奶牛,走養牛致富之路,是本期節目的主要目的。良種奶牛的選配,就是針對中小規模奶牛場,談談如何提高牛群遺傳質量,以及如何選擇良種母牛和選用優質冷凍精液,還有奶牛場如何參加奶牛品種登記和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等內容,以期實現中小規模奶牛場生產出更多優質、安全的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