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飛,梁尹明,張玉屏,石益汀,何曉汀,馮忠民,陳金煥,陳 鋒
(1.浙江省新昌縣農業局,浙江新昌 312500;2.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3.新昌縣種子有限公司,浙江新昌 312500)
浙江超級稻一季15t·hm-2栽培的基本技術原則探討
孫永飛1,梁尹明1,張玉屏2,石益汀3,何曉汀3,馮忠民1,陳金煥1,陳 鋒1
(1.浙江省新昌縣農業局,浙江新昌 312500;2.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3.新昌縣種子有限公司,浙江新昌 312500)
以實踐認識為基礎,結合已有的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提出浙江超級稻一季15t·hm-2栽培的基本技術原則。即選用秈粳交偏粳型、大穗特大穗、強抗倒的超級晚稻品種;培育超高產農田,使土壤基礎肥力產量穩定達到9t·hm-2以上;以日平均溫度26~27℃常年出現日期作為抽穗期安排播種期;以多穗為目標,確定移栽的基本苗數;培育葉蘗同伸適齡壯秧并擇日移栽,促早發夠苗;實行超寬行距,使群體封行期推遲到抽齊穗期;按測土配方施肥原理框定肥料總量;以葉色前見無效分蘗期“黃”、后見稻穗“破口黃”為原則,穩前、攻中、控后施肥,“淺-深或和擱-濕”為序水分管理;根據高肥量大群體特點加強病蟲防治。
超級稻;15t·hm-2;栽培技術原則
浙江省“8812”計劃項目組選育的超級稻甬優12(浙審稻2010015),2012年在我國華中單雙季稻氣候生態區[1],率先突破一季15t·hm-2大關(表1),并促使各地出現了超級稻產量15t·hm-2攻關熱潮。浙江省農技推廣中心也為此組織開展了超級稻百畝方畝產千公斤攻關行動。但一季15t·hm-2栽培終歸是新生事物,需要加強理論探索指導。為此,作者試圖以浙江中部新昌的超高產試驗實踐認識為基礎[2-8],結合江蘇陳永康等[9]的“三黃三黑”栽培理論和凌啟鴻等[10]的精確定量栽培,提出超級稻一季15t·hm-2栽培的基本技術原則,供浙江及同類生態區試驗實踐參考。

表1 甬優12產量超15t·hm-2田塊的有關情況
超級稻15t·hm-2栽培需要相應高的氮肥量作保證。但目前的秈稻品種在高氮下極易出現營養生長過旺現象,表現葉面積過大、穎花葉比低、貪青、倒伏等[11-13],難以實現目標。粳型品種一般比秈型品種耐肥、抗倒,而秈粳亞種間雜交更具雜種優勢[14-15]。甬優12產量達15t·hm-2的實踐證明,只有秈粳交粳型或偏粳型、大穗或特大穗、強抗倒的品種,才可能實現目標。粳型或偏粳型一般比較耐肥、抗倒,且不易早衰;大穗特大穗有利庫容量達標;強抗倒則是最終高產的保證。
目前除甬優12外,浙優18、甬優13、甬優538、豇浙優201及春優系列耐肥抗倒組合可供攻關試驗選用。
較高的土壤肥力是實現超級稻15t·hm-2的基
礎。根據水稻產量與土壤肥力的關系[16],作者從近幾年的高產栽培實踐中認定,15t·hm-2的土壤基礎肥力產量應達9t·hm-2以上,也即認為在浙江及同類生態區環境條件應用秈粳交超級晚稻品種的情況下,高產栽培的最大增產量在6 t·hm-2左右。根據作者對甬優12的實踐認識,土壤基礎肥力產量達標的田塊客觀存在,只是比例不會大,需要加強改造和培育,使之光照沒有自然及人為屏障;水源充足,排水快捷,田土爽水,排灌自立門戶;土壤肥沃深厚,犁底層下30cm內無障礙層[7]。漏水漏肥砂土田宜在土表下60~70cm處建人工擋水層并加摻粘土;薄土田宜逐步深耕或加客土將耕作層增厚到20cm以上。鑒于目前各地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所有田塊均應強調秸稈全量還田培肥。
凌啟鴻等[10]研究確定抽穗期25℃、整個結實期日平均溫度21℃常年出現的時期為粳稻的最佳抽穗結實期,秈稻則宜提高2℃左右。常規粳稻齊穗至成熟的天數在40 d左右[1],但目前的秈粳交大穗、特大穗品種的籽粒灌漿均較慢,抽穗-成熟歷期較長,如高產田甬優12、浙優18的抽穗-成熟歷期接近2.5個月[4]。從品種特性來說,籽粒灌漿速度較慢很可能是超高產性狀,有利減少莖鞘營養物質的快速輸出,減輕早衰,增強植株抗倒能力。該類品種若到日平均溫度25℃時才抽穗,由于后期氣溫不斷下降,難以確保整個結實期的日平均溫度達到21℃[7]。同時考慮到秈粳雜交稻具有秈型成分,為此應將抽穗期安排在日平均溫度26~27℃常年出現的日期。如地處≥10℃5 300℃積溫線旁的浙江中部新昌地區以8月底、9月初抽穗為宜,溫度偏低地區應提早,偏高地區宜推遲。
多穗為超級稻15t·hm-2的絕對必要條件[11,17]。多穗相對于大穗和穗粒兼顧栽培的穗數而言。具體的多穗指標可以品種審(認)定時的區域試驗平均穗數提升10%~15%確定。如甬優12在浙江省區試中的平均穗數為184.5萬· hm-2[18],則在浙江15t·hm-2栽培的穗數指標應為200萬~210萬·hm-2,可以區試中心地為準,偏北地區取上限,偏南地區取下限。多穗基礎上的大穗主要通過提高成穗率來確保,若主要期望通過促花肥、保花肥促大穗,將增加貪青倒伏風險。高成穗率指標也可以區域試驗平均成穗率提升10~15百分點來確定。如甬優12在浙江省區試中的成穗率平均為57.1%,則15t·hm-2栽培要求成穗率達70%。
另外,估算基本苗時應用的伸長節間數必須是主莖的節間數,而不是分蘗莖的節間數。據實際觀察結果,甬優12等作一季晚稻種植一般有7個節間數,而不是6個節間數。若因估算錯誤造成移栽的基本苗數不足,就有可能導致穗數不足,或因利用高位分蘗而使穗型變小。
雖然一季晚稻的生育期都較長,但如對甬優12的研究結果,其有效分蘗節位很少,只有4~5個[5,7];從出苗到拔節的時間也在60 d以下,僅相當于早稻[8],因此超級稻15t·hm-2栽培對早發的要求極高,但大田若用氮肥促早發,勢必出現無效分蘗猛發。為此必須非常強調稀播、足肥、適水培育葉蘗同伸適齡壯秧,同時選擇暖濕氣流影響的陰天或小雨天,及晴天下午3時后帶土移栽,以防止敗苗、加速活棵,促進早發夠苗。
移栽葉齡,不論超級晚稻的主莖總葉片數多少,濕潤育秧均應掌握5~6葉中苗,不能是大苗;凈播種量(凈秧板、凈種子)控制在120 kg· hm-2以下。機插秧盤育苗,則掌握3.5葉小苗,播種量降到50g·盤-1以下。
群體封行的遲早對產量影響極大。20世紀70-80年代,一季晚稻高產水平7.5~9t·hm-2,高產栽培要求封行期在幼穗分化后7~10 d,即抽倒2葉期[8];進入21世紀,產量達到10.5~12 t·hm-2水平,凌啟鴻等[10]要求高產栽培的封行期推遲到葉齡余數為0的孕穗期。目前水稻產量水平進一步上升到了13.5~15t·hm-2,為全面改善中后期群體內部通風透光條件,優化分蘗成穗、拔節孕穗及抽穗結實環境,提高群體抗倒能力,同時考慮到稻穗(穎花)也有遮蔭作用,株高對群體基部光強有較大影響等,認為應將群體封行期進一步推遲到抽齊穗
期[2]。甬優12高產田株高達150cm左右,為此要求將行距放寬到40cm以上[19-21]。
增施肥料是超級稻15t·hm-2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超級稻15t·hm-2栽培確定氮肥用量,首先要明確單位目標產量需氮量、土壤基礎肥力產量及其需氮量、氮肥當季利用率等,但這些參數的精確求取因水稻品種及栽培種植環境的復雜多變而十分困難[10]。在實踐中應用也無精確的必要,只要能框定一個基本的量即可。鑒于此,作者決定避開土壤基礎肥力產量及其吸氮量[16],直接采用高產栽培最大增產量6 t·hm-2作為框定施氮量的參數。據作者對當地22塊產量水平為11.25~15.45 t·hm-2的超級晚稻高產田(1塊種豇浙優201,5塊種浙優18,其余為甬優12)分析結果表明,每100 kg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平均為2.2 kg,比凌啟鴻等[10]在粳稻10.5 t·hm-2高產田下測得值高5%;不同產量水平、不同品種間似無規律性差異,可應用于超級稻15t·hm-2栽培。氮肥當季利用率的高低問題,應該而且只能是氮肥施用技術問題[22],超級稻15t·hm-2栽培本身要求有較高的氮肥利用率,為此可按40%推薦[10,23]。基于本討論及實踐認識,可將超級稻15t·hm-2栽培施氮總量(包括促進還田的秸稈腐爛所耗的氮肥量)控制在純氮330 kg·hm-2左右,再看地、看天、看苗作出適當調整。土壤肥力高、前茬施肥多、含氮污水灌溉的相應減少;日照比常年明顯增多時適當增加,反之則適當減少;苗數偏多、苗色偏深時減少,反之則按計劃或適當增加。
針對水稻配方施肥目標產量在土壤基礎肥力產量基礎上的增產量基本在3 t·hm-2以下[16],而現在15t·hm-2栽培要求的增產量達6 t·hm-2,呈成倍差異的實際,提出超級稻15t·hm-2栽培磷鉀肥的因缺補缺量列于表2。硅、鎂、硫、硼等肥料用量也宜作相應增加。

表2 原配方施肥磷鉀肥用量與15t·hm-2栽培因缺補缺施用量的比較
無效分蘗期現“黃”是控制無效分蘗的高產要求。超級晚稻能在倒9葉期達穗數苗的前提下,落“黃”應是越早越好。抽穗初現“破口黃”則是增加抽穗前莖鞘營養物質積累,加速抽穗后籽粒灌漿速度,增加籽粒充實度、成熟度的高產要求。在孕穗期葉面積系數能達10左右、庫容量能接近18 t·hm-2的前提下,落“黃”應是越明顯越好[7,9,17]。大量研究表明,在高肥條件下籽粒灌漿速度與施氮量、葉色呈負相關,貪青是栽培上施氮肥過多造成灌漿速度慢的極端表現[17]。為此以高肥、大庫容為基礎的超級稻15t·hm-2栽培,必須強調抽穗初現“破口黃”,尤其是在浙江及同類生態區抽穗結實期光溫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更顯重要。
拔節期干物質量大,表明無效分蘗沒有得到控制,若很小,則表明有效分蘗的生長量也不足。根據對甬優12的實踐認識[7],認為超級稻15t·hm-2栽培以控制在3.45 t·hm-2左右比較適宜,這一數值不及江蘇12 t·hm-2產量水平的原因[24],可能與認定超級晚稻有7個伸長節間且以倒5葉露尖作為拔節期有一定關系。抽穗期干物質積累量則以增加到16.5 t·hm-2左右為宜[7,25],過大則會影響抽穗期后的干物質生產,也可能直接導致倒伏;過小則庫容量可能滿足不了超級稻15t·hm-2栽培的要求。為此,要求按目標進行肥水管理。
穩前、攻中、控后施用氮肥。穩前,即移栽后分蘗能夠穩健發生,至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前1個葉齡(倒9葉期)穩定達到穗數苗,此時葉色已開始退淡。包括促進還田的秸稈腐爛所耗的氮肥在內,穩前施用的氮肥量,一般小苗移栽的占總氮量的50%左右,中苗移栽的占40%左右,在翻耕前作基(底)肥全層施用完畢,使之以肥肥土,再以土來肥苗。攻中,即
在無效分蘗葉色明顯落黃及梅雨季基本結束的基礎上,在拔節期(倒5葉露尖時)前后至穗分化形成前期及時追肥,所追氮量占總氮的50%~60%,分倒6或5葉、倒5或4葉、倒3葉期3次施用,均要求以水帶氮使之肥力比較穩長,主要促使既出分蘗健壯成穗。浙江及同類生態區常年7-8月充足的日照,為高氮攻中提供了極佳條件。3次追肥比重掌握第2次為主,第1次最少,并在第1次追肥葉色轉深后又略有退淡時追第2次,再在苗色不過深、葉片不發嫩的情況下及時追第3次。控后,即抽倒2葉期開始一般不再施用氮肥,以確保出現“破口黃”,千粒重達到正常水平,結實率穩定在85%以上。鉀肥施用,掌握基肥和攻中肥3∶7至4∶6;磷肥施用則以沾秧根作基肥為主。
“淺-深或和擱-濕”為序的水分管理。稻苗栽后1~2 d灌水活棵,返青后淺水勤灌促蘗。提前到60%計劃穗數苗時開始控蘗,如處梅雨期,則根據多雨特點持續灌10cm以上深水層控制無效分蘗,出梅后排水擱田;如處連晴天氣,則擱田控蘗,并在水稻倒3葉期前多次輕擱田,其中倒4葉期適當重擱,使田間土層硬實、植株基部節間短縮壯實。倒3葉期后至成熟前10 d則間隙濕潤灌溉強根、壯稈、壯穗、壯粒,其中稻穗破口期前2~3 d,如葉色偏深則提前到4~5 d再排水擱田,促苗色落黃。注意擱田達標后直至成熟,連續有水層時間不宜超過5 d,以免降低根系活力。
超級稻15t·hm-2栽培要求高肥量、大群體,而二者易促進病蟲的發生發展,為此需以常規防治技術為基礎,強調選用對口農藥,并適當增加藥量、水量及防治次數,同時應用機動彌霧機下傾式噴霧防治[26]。
[1] 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種植區劃[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9-52.
[2] 孫永飛,梁尹明,馮忠民,等.單季稻產量穩定突破13.5 t/hm2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4):133.
[3] 孫永飛,梁尹明,馮忠民,等.超級稻甬優12的配套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0(增刊2):162-165.
[4] 梁尹明,孫永飛,陳金煥,等.甬優12單產900 kg/667m2的性狀表現[J].中國稻米,2012,18(5):39-41.
[5] 孫永飛,梁尹明,婁偉平.甬優12每667 m2產量在900 kg基礎上實現1000 kg的可能性及途徑與技術初探[J].中國稻米,2012,18(6):32-34.
[6] 孫永飛,梁尹明,吳光明,等.對浙江甬優12最高單產突破1000 kg/667m2的評議[J].中國稻米,2013,19(4):94-96,100.
[7] 孫永飛,梁尹明,陳銀根,等.超級稻甬優12產量1000 kg/667m2手插栽培技術初步集成[J].中國稻米,2014, 20(1):63-67.
[8] 湖南省常德農業學校.作物栽培學(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0:164,205-213.
[9] 陳永康.關于水稻施肥的“三黃三黑”[J].農業科學通訊,1959(17):611.
[10] 凌啟鴻,張洪程,丁艷鋒,等.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理論與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11] 孫永飛,任國芳,張文平,等.水稻超高產栽培途徑設想及初步實踐[J].浙江農業科學,1996(2):65-66.
[12] 孫永飛,任國芳,葉堅,等.水稻超高產栽培障礙因子初探[J].中國稻米,1996,2(6):7-9.
[13] 嚴力蛟.生態研究與探索[M]//孫永飛.從華南華中稻作區氣候生態析水稻超高產障礙因子、限制因子及突破途徑.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73-77.
[14] 曾世雄,楊秀青,盧莊文.栽培稻秈粳亞種間雜種一代優勢的研究[J].作物學報,1980,6(4):193-202.
[15] 馬榮榮,許德海,王曉燕,等.秈粳亞種間雜交稻甬優6號超高產株形特征與競爭優勢分析[J].中國水稻科學, 2007,21(3):281-286.
[16] 農業部農業局.配方施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89:16-22;83-94.
[17] 孫永飛,陳霞,梁尹明.水稻超高產模式株型栽培法[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6-32;136-138.
[18] 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會20100223第41次會議審定品種[J].浙江農業科學,2010(4):716.
[19] 蘇祖芳,霍中洋.水稻合理密植研究進展[J].耕作與栽培,2006(5):6-9.
[20] 張玉屏,朱德峰,林賢青,等.高產雜交稻生長和產量邊際效應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2009,22(2):248-251.
[21] 鄒應斌.超級稻“三定”栽培技術的原理和要點[J].中國稻米,2012,18(5):12-14.
[22] 孫永飛,梁尹明,王魁浩.水稻節氮施肥的“定產定氮”技術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09(1):109-111.
[23] 周鳴錚,王竺美.浙江省水稻土“因產定氮”基本公式及其有關參數的探討[J].土壤學報,1987,24(2):127-134.
[24] 張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等.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與探討[J].中國稻米,2012,18(1):1-14.
[25] 楊從黨,李貴勇,夏瓊梅,等.云南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術簡介[J].中國稻米,2013,19(4):129-130.
[26] 顧中言,許小龍,徐廣春,等.稻田農藥科學使用Ⅲ.農藥的沉積結構和噴霧器械、噴霧方式[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0):96-101.
(責任編輯:吳益偉)
S511
:A
:0528-9017(2014)05-0621-04
2014-03-15
浙江省“8812”計劃資助項目
孫永飛(1960-),男,浙江新昌人,農技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和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工作。E-mail:zjxcsyf @163.com。
梁尹明(1964-),男,浙江新昌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和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工作。E-mail:L y m 6160@s i na.com。
文獻著錄格式:孫永飛,梁尹明,張玉屏,等.浙江超級稻一季15t·hm-2栽培的基本技術原則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5):6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