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勇,周愛珠,劉才高,張小岳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農作物管理站植物保護站,浙江衢州 324022)
種植密度對雜交稻浙優18灌漿及產量的影響
徐剛勇,周愛珠,劉才高,張小岳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農作物管理站植物保護站,浙江衢州 324022)
探討不同種植密度對秈粳雜交稻浙優18在生長中后期光合產物的積累、轉運以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單本種植,密度30cmx 20cm,30cmx 23.3cm時,浙優18的有效穗、每穗粒數等產量構成因子較優,灌漿期光合產物的積累量、齊穗至成熟期的轉運量,以及產量高于其他處理。各處理之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浙優18單本種植以密度30cmx 20cm,30cmx 23.3cm較適宜,可獲得高產的群體結構。
雜交稻;浙優18;密度;產量;光合產物
浙優18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秈粳雜交稻,該品種具有產量高、耐肥抗倒、米飯適口性好等優點[1]。為了探討浙優18在相同栽培技術水平條件下,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開展了不同單本種植密度、雙本插、寬窄行種植的試驗,研究不同密度對浙優18在灌漿期光合產物的積累、轉運以及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以確定浙優18的合理種植密度。現將有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在衢州市衢江區高家鎮大田畈的高產攻關方內進行。供試水稻品種浙優18,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利用浙04A與浙恢818配組選育的超高產秈粳雜交稻新組合。
1.2 處理設計
試驗共設7個種植密度處理,單本插的行株距為30cmx 11.5cm,30cmx 18.1cm,30cmx 20cm,30cmx 23.3cm,(30+16.7)cmx 23.3cm, 30cmx30cm,雙本插的行株距為30cmx23.3cm。小區凈面積13.33 m2(2.7 mx4.94 m),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各處理間距40cm,重復間距50cm。
5月7日播種,5月28日移栽。試驗基肥∶蘗肥∶穗肥用肥比例為50∶35∶15,基肥商品有機肥3 000 kg·hm-2于移栽前20 d施用,配方肥(氮、磷、鉀養分含量為10%,4%和6%)750 kg· hm-2加復合肥(氮、磷、鉀養分含量為16%,5%和20%)450 kg·hm-2于移栽前1 d施用。分蘗肥分別于移栽后7 d施尿素150 kg·hm-2和氯化鉀150 kg·hm-2,20 d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鉀75 kg·hm-2和硅肥75 kg·hm-2。穗肥于倒3葉長出時施復合肥337.5 kg·hm-2。移栽時帶藥下田,防治螟蟲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 L或10%阿維·氟酰胺懸浮劑450 m L·hm-2,防治稻虱使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50g·hm-2,防治紋枯病、稻曲病使用5%井岡霉素水劑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25g·hm-2。田間管理同當地高產栽培。
1.3 測定項目
生育期記載。分別記載播種期、移栽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干物質測定。分別在分蘗期(移栽后20 d)、穗分化始期(葉齡余數3.5葉)、齊穗期(80%的穗抽出)、成熟期(收獲前1 d)每小區各取3穴有代表性的植株,洗凈剪去根,置于烘箱中105℃下烘1 h,再在70℃下烘72 h,冷卻后稱重。
產量構成。每小區調查30穴的有效穗數,取有代表性的3穴,測定株高、穗長、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
實產。每小區實割后,放入140cmx105cm尼龍種子袋中進行單個曬干,稱重計算實產。
2.1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表1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浙優18的有
效穗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每穗粒數表現為逐漸增加的趨勢,千粒重也表現為逐漸增加的趨勢。單本種植密度30cmx 20cm和30cmx 23.3cm2個處理的產量最高,但各處理間的產量差異不顯著。由于浙優18分蘗力較強,種植太密則田間過于郁蔽,影響個體發育。因此,要達到高產,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每穗粒數、結實率取得最佳平衡,浙優18以單本種植密度30cmx 20cm和30cmx 23.3cm為宜。

表1 浙優18不同種植密度的產量及其構成因子
2.2 灌漿期光合生產
由表2可知,抽穗期的干物質積累量與種植密度有一定關系,單本插密度30cmx11.5cm, 30cmx18.1cm,寬窄行種植及雙本插的處理苗期群體大,干物質積累量在分蘗期至抽穗期大于抽穗期至成熟期。單本插密度30cmx20cm,30cmx30cm,干物質積累量在分蘗期至抽穗期小于抽穗期至成熟期。單本插密度30cmx23.3cm則2個時期相差不多。說明單本插密度30cmx20cm,30cmx23.3cm,30cmx30cm的處理,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質產量高,群體合理,光合生產能力強,灌漿期干物質轉運量大,干物質積累量占產量的百分率高,最終的籽粒產量也高。

表2 浙優18不同種植密度的干物質積累情況
不同種植密度對秈粳雜交稻浙優18的有效穗、每穗粒數和千粒重都有影響,隨著種植密度的提高有效穗下降,每穗粒數和千粒重都增加,單本插密度30cmx20cm,30cmx23.3cm處理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每穗粒數、千粒重、結實率取得較佳平衡,從而產量較高。該兩處理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質積累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這是其產量較高的物質基礎;且灌漿期干物質轉運量大,積累量占產量的百分率高,因此,最終籽粒產量高。水稻種植過密則田間過于郁蔽,影響個體發育,病蟲害較重,成穗率低,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苗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質轉運量大,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質轉運量反而小,從而影響高產。
從浙優18產量構成、灌漿期光合生產和群體生長平衡等方面綜合分析,以單本插密度30cmx 20cm、30cmx23.3cm較適宜,能優化群體結構,達到高產。
[1] 王林友,王建軍,張禮霞,等.雜交稻浙優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3(4):364-366.
[2] 楊偉祥,徐越堅,莫無忌,等.雜交稻浙優18在諸暨市的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3(8):930-931.
[3] 鄭學強,閆川,黃益峰,等.施氮量對雜交稻浙優18灌漿及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3(5):512-514.
(責任編輯:張才德)
S5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5-0645-02
2014-03-15
徐剛勇(1966-),男,浙江衢州人,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文獻著錄格式:徐剛勇,周愛珠,劉才高,等.種植密度對雜交稻浙優18灌漿及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4(5):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