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波,楊 強,徐 軍,張 耀,陳云良
(1.浙江省平湖市植保土肥技術推廣站,浙江平湖 314200;2.平湖市獨山港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3.平湖市曹橋街道農技水利服務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4.平湖市廣陳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
5(3)代稻縱卷葉螟特大發生成因與對策思考
潘秋波1,楊 強1,徐 軍2,張 耀3,陳云良4
(1.浙江省平湖市植保土肥技術推廣站,浙江平湖 314200;2.平湖市獨山港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3.平湖市曹橋街道農技水利服務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4.平湖市廣陳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
簡要介紹平湖市2013年5(3)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情況,其主要發生為害特點為成蟲峰期長、蟲卵量大、危害重,分析其大發生的主要成因為田間蛾量大、自然控制作用小、食料條件充足、治后殘蟲偏高、農戶防治失時等,應加強監測與預警,做好藥劑篩選與抗性監測,強化綠色防治措施。
稻縱卷葉螟;大發生;防治對策;主要成因
平湖市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位于北緯30°以北,全市現有耕地面積3.13萬hm2,其中常年單季晚稻種植面積約2.2萬hm2。水稻主要害蟲有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其中稻縱卷葉螟以4(2)代、5(3)代、6(4)代為害尤為嚴重,常年發生面積在4.67萬hm2以上,嚴重影響當地水稻的生產安全。
稻縱卷葉螟(Cnaphalo crocisme dnalis Gunee)是一種典型的遷飛性害蟲,在本地不能越冬[1]。由于受天氣、外地蟲源遷入等影響,2013年5(3)代稻縱卷葉螟為特大發生,田間蟲卵量之大歷史罕見;未防治田的田間卷葉率達90%以上,造成后期株高降低,有效穗減少,產量下降。現將其大發生成因總結如下。
1.1 成蟲峰期持續時間長
根據平湖市病蟲測報站系統觀察結果(圖1),2013年蛾峰出現早,蛾量高,持續時間長。其中7月29日至8月5日,平均每667 m2蛾量均持續在1 000只以上累計8 d,667 m2累計平均蛾量21 450只。全市其他測點均表現出同期突增的規律。
1.2 田間卵量大
5(3)代產卵高峰出現在8月初。根據平湖市病蟲測報站調查,7月25日,7月29日,8月1日,8月4日,平均每667 m2田間卵量分別為4.8萬粒,9.8萬粒,21.2萬粒和25.6萬粒。

圖1 2013年5(3)代田間趕蛾情況
1.3 田間蟲量大
田間低齡幼蟲高峰出現在8月4-9日。根據平湖市病蟲測報站調查結果(圖2),8月1日,田間蟲量平均每667 m2為6.9萬條;8月4日,田間蟲量平均每667 m2為20.4萬條,是大發生指標的2.55倍;8月9日,田間蟲量平均每667 m2為15.48萬條。
1.4 發生面積大,為害重
5(3)代稻縱卷葉螟蛾量持續時間長,田間蟲卵量大,全市發生面積大。根據統計,全市9個鎮(街道)發生面積2.20萬hm2,占總面積的100%。
根據調查結果,未防治田塊卷葉率在90%以上,667 m2蟲量最高達20萬條以上,造成水稻后期產量下降。
2.1 田間蛾量大
5(3)代稻縱卷葉螟的蟲源較復雜,既有本
地蟲源,也有外遷蟲源。2013年4(2)代稻縱卷葉螟蛾子初見為7月1日,蛾高峰出現在7月16日(667 m2雜草蛾量3 200頭)。由于前期蟲卵量不高,4(2)代未作防治,7月21日出現3~4齡高峰,7月底殘留蟲量陸續羽化為成蟲。同時,本代也有外地蟲源遷入。根據系統趕蛾,田間蛾子7月23日突增,蛾峰出現在8月1日,當日蛾量平均每667 m2為3 997只,列本代2007年以來的第3位;平均每667 m2蛾量均持續在1 000只以上的天數為8 d。
2.2 自然控制作用小
2013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市域內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高溫熱浪少雨天氣,高溫強度強、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全市平均氣溫達31.9℃,較常年(28.5℃)偏高3.4℃,為有歷史記錄以來最高;35℃以上高溫日數全市平均有39.8 d。
據田間調查,赤眼蜂等天敵卵寄生率不足10%;高溫天氣對縱卷葉螟產卵與孵化控制作用不明顯。據調查,7月29日,667 m2田間有效卵達9.8萬粒,8月1日達21.2萬,8月5日,未防治田稻縱卷葉螟蟲量達32.4萬,8月12日達24萬。
2.3 田間食料條件充足
平湖市單季晚稻播種期在6月15日前后,為嘉興地區最遲的縣市。同時由于持續高溫干旱,降水量遠少于蒸發量,影響了水稻生長發育進度。同時,氮肥使用量偏高。據統計,2013年667 m2水稻平均N,P205,K20使用量為18.7,1.6, 2.9 kg,其中氮肥施肥量遠高于嘉興地區平均水平。7月下旬至8月上旬后,全市水稻正值分蘗盛期,植株長勢嫩綠,生長旺盛,營養條件好,食料條件豐富。
2.4 治后殘留蟲量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稻縱卷葉螟特大發生情況下,經藥劑防治后,殘留蟲量仍可能超過防治標準[1],如2013年本站8月2日試驗,水稻處分蘗末期,5(3)代稻縱卷葉螟為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后14 d,36%氰蟲·毒死蜱防治效果達90.21%,但667 m2平均殘留蟲量為1.93萬頭,仍超過防治指標。
2.5 部分農戶防治失時
2013年7月底至8月持續高溫天氣,農民不愿下田,客觀上影響了防治。部分農戶未按《病蟲情報》所提藥方購藥防治。當田間出現葉片大量刮白時,已錯過了目前生產上在低齡幼蟲高峰用藥防治的最佳時期,造成后期蟲齡偏大,補治困難。也有部分農戶擅自減少用水量,造成用水量不足,導致防治效果下降。

圖2 5(3)代稻縱卷葉螟田間發生情況
3.1 加強稻縱卷葉螟的監測與預警
5(3)代稻縱卷葉螟田間蛾量多少對預測當代發生為害有現實意義,對遷入蟲源為主或本地蟲源為主,以及既有遷入蟲源又有本地蟲源的均適用[1]。因此,在做好對田間成蟲的系統趕蛾的基礎上,應在蛾峰后及時做好田間卵量和幼蟲密度的調查。
一般認為,5(3)代稻縱卷葉螟為害后,對水稻產量影響不大。但5(3)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的情況下,不防治時,會造成植株株高降低,有效穗減少,產量會有較大損失。陳軼[2]測定了5(3)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情況下,產量損失達25.27%。這為5(3)代科學防控提供了參考。
3.2 做好藥劑試驗篩選與抗性監測
隨著近幾年稻縱卷葉螟在南方稻區發生日益頻繁,同時南方稻區防治稻縱卷葉螟的農藥基本趨同,主要為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類及其復配制劑,通常1年使用數次。稻縱卷葉螟是1種典型的遷飛型害蟲,長期使用單一藥劑,易導致其對稻縱卷葉螟產生抗性[3-5]。因此,要加強對稻縱卷葉螟的抗性監測,做好藥劑試驗與篩選,在生產中合理輪換使用藥劑。
3.3 強化綠色防治措施
要強化綠色防治措施[6],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技術環節,創造不利于稻縱卷葉螟發生為害的生態條件。進行科學肥水管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在防治中,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及微毒、低毒等對環境友好型農藥,減
少對天敵的殺傷。天敵對稻縱卷葉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7-9]。要保護和利用天敵,發揮其自然控制作用。
[1] 張左生,錢冬蘭.稻縱卷葉螟[M]//張左生.糧油作物病蟲鼠害預測預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1-73.
[2] 陳軼.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情況下的田間實際損失測定[G]//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 郭煒.湖南省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監測及防治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4] 陳偉.廣西不同地區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監測及其生理生化差異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
[5] 林秀秀,金道超,陳祥盛,等.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437-440.
[6] 郭榮,韓梅,束放.減少稻田用藥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與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13(10):38-41.
[7] 黃志農,張玉燭,朱國奇,等.稻螟赤眼蜂防控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的效果評價[J].江西農業學報,2012(5):37-40.
[8] 王致能.“蜂、蛙”技術對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控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9] 胡良雄.以蛛控蟲為主的生態調控水稻病蟲害大田試驗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3.
(責任編輯:張瑞麟)
S535.1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5-0706-03
2014-02-13
潘秋波(1981-),男,湖北鐘祥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與防治工作。E-mail:a t 3700@126.com。
文獻著錄格式:潘秋波,楊強,徐軍,等.5(3)代稻縱卷葉螟特大發生成因與對策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4(5):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