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利,姚開文,田素霞,張友明,張銀光
(1.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江都 225200;2.揚州市江都區農業干部學校,江蘇江都 225200)
呋蟲胺對水稻褐飛虱田間防效試驗
史曉利1,姚開文1,田素霞2,張友明1,張銀光1
(1.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江都 225200;2.揚州市江都區農業干部學校,江蘇江都 225200)
通過田間藥效試驗,篩選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對褐飛虱的田間控制作用及最佳使用劑量。結果表明,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對水稻褐飛虱具有較好的殺傷作用,防效與使用劑量呈正相關關系。高劑量處理藥后3,7,14,21和30 d的防效分別為87.1%,96.6%,98.5%,96.1%和98.0%,同時對水稻褐飛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較好。生產中推薦使用劑量300~375g·hm-2。
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水稻;褐飛虱
褐飛虱(N i l ap ar v at a l uge ns)是江都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之一,通過集中稻株基部刺吸汁液,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嚴重時直接導致水稻“冒穿”,對水稻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威脅[1-4]。呋蟲胺是新型煙堿類殺蟲劑,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性強、速效高、持效期長、殺蟲譜廣等特點,且對刺吸口器害蟲有優異防效。同時,對非靶標節肢動物的毒性低,是害蟲綜合防治的優選藥劑。為進一步明確呋蟲胺對褐飛虱的田間防效,2013年進行了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防治褐飛虱的田間試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位于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唐莊村,前茬作物為小麥。土壤土質輕粘,pH值7.6,有機質含量28g·kg-1。移栽前施復合肥450 kg·hm-2作基肥,移栽后20 d施尿素200 kg·hm-2作分蘗肥,拔節期施尿素150 kg·hm-2。水稻品種為揚粳4227,栽培方式為機插移栽,6月21日移栽。水稻長勢較好,試驗前、試驗期間未用其他藥劑防治病蟲,栽培管理正常,肥水條件一致。
1.2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中農立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德國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 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江蘇長青農化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0%烯啶蟲胺水劑(江蘇南通江山農藥股份有限公司)。
1.3 處理設計
試驗設9個處理:20%呋蟲胺150g·hm-2;20%呋蟲胺225g·hm-2;20%呋蟲胺300g· hm-2;20%呋蟲胺375g·hm-2;70%吡蟲啉45g·hm-2;25%噻嗪酮750g·hm-2;50%吡蚜酮300g·hm-2;10%烯啶蟲胺750 m L·hm-2;清水對照(C K)。
用藥時間在9月4日,此時水稻處于抽穗期,褐飛虱正在低齡若蟲高峰期。小區處理采用新加坡利農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用水量700 kg·hm-2。施藥當天及藥后1~10 d無雨,無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條件,施藥時田間保持3~5cm水層。每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50 m2。各小區間筑埂隔離,防止串灌。
1.4 調查方法
施藥前1 d調查田間蟲量基數,施藥后3,7, 14,21,30 d調查各小區殘留蟲量,計算防效[5]。每個小區采用平行跳躍式調查,每小區10點,每點1穴,計10穴,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并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測定[6-7]。調查數據均按以下方法計算防治效果: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量-施藥后蟲量)/施藥前蟲量x 100;防治效果/%=(1-對照區藥前蟲量x用藥區藥后蟲量/對照區藥后蟲量x用藥區藥前蟲量)x 100。
2.1 防效
20%呋蟲胺對褐飛虱均具較好防效,對褐飛虱防效與使用劑量呈正相關。20%呋蟲胺375g· hm-2處理藥后3,7,14,21和30 d平均防效分別為87.1%,96.6%,98.5%,96.1%和98.0%(表1)。

表1 不同藥劑對水稻褐飛虱防效
20%呋蟲胺防治褐飛虱表現出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速效性方面,20%呋蟲胺300~375g· hm-2處理藥后3 d的平均防效達79.2%~87.1%,與對照藥劑25%噻嗪酮750g·hm-2,50%吡蚜酮300g·hm-2,10%烯啶蟲胺750 m L·hm-2處理差異不顯著,但顯著優于對照藥劑70%吡蟲啉45g· hm-2處理的防效。在持效性方面,藥后7~14 d, 20%呋蟲胺300~375g·hm-2處理平均防效分別為90.3%~96.6%,94.4%~98.5%,對照藥劑50%吡蚜酮300g·hm-2,10%烯啶蟲胺750 m L· hm-2平均防效均達90%以上,藥后7 d防效顯著優于25%噻嗪酮750g·hm-2處理,藥后14 d防效顯著優于70%吡蟲啉45g·hm-2處理。在藥后21~30 d,20%呋蟲胺375g·hm-2處理表現出極好的殺蟲效果,平均防效為96.4%~98.0%, 20%呋蟲胺300g·hm-2處理的平均防效為87.9%~95.2%,藥后21 d防效顯著優于70%吡蟲啉45g·hm-2,25%噻嗪酮750g·hm-2,10%烯啶蟲胺750 m L·hm-2處理的防效,藥后30 d防效顯著優于70%吡蟲啉45g·hm-2,25%噻嗪酮750g·hm-2處理的防效。
2.2 安全性
經觀察,藥后3,7,14,21,30 d各處理水稻生長良好,均無藥害發生,表明試驗劑量范圍內對水稻表現安全。
試驗表明,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以300~375g·hm-2劑量處理對褐飛虱具有良好的田間控制效果,藥后3 d防效為79.2%~87.1%,藥后7~14 d防效為90.3%~98.5%,藥后21~30 d防效為87.9%~98.0%,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較好,能有效地控制田間褐飛虱的發生為害。
[1] 汪彥欣,陳瑞,洪奎賢,等.6種藥劑防治水稻褐飛虱的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3(6):700,702.
[2] 周麗花,周子驥,楊海燕,等.氟啶蟲胺腈對水稻褐飛虱的田間防治效果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3(3):127.
[3] 任壽美,徐優良,蔡宏芹,等.新型生物農藥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研究[J].現代農藥,2012(3):41-43.
[4] 張鳳娣,王玉坤.7種殺蟲劑對褐飛虱的田間防效及用藥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2(4):544-545.
[5] 鄧林根.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防治稻飛虱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152-153.
[6] 孫萬純,江銀樓,楊玉春,等.4種藥劑防治水稻褐飛虱的藥效對比[J].農技服務,2008(11):72,94.
[7] 易紅娟,張谷豐,孫雪梅,等.沿江稻區褐飛虱重發特點及原因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2,32(4):23-25.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435.11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5-0718-02
2013-12-09
史曉利(1981-),女,江蘇江都人,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作物病蟲監測防治工作。E-mail:s x l i 432@163.com。
文獻著錄格式:史曉利,姚開文,田素霞,等.呋蟲胺對水稻褐飛虱田間防效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4(5):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