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湖南 湘潭 411101)
公共圖書館OA資源建設調查與分析
陳超
(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湖南 湘潭 411101)
面對信息資源購置經費日益高漲的壓力,開放存取資源成為公共圖書館充實館藏信息資源的重要來源。對我國大陸省級公共圖書館OA資源建設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以期提高公共圖書館OA資源建設水平。
開放存取資源 公共圖書館 資源建設
開放存?。∣pen Access,簡稱OA)是在世紀之交由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發展起來的一種共享學術信息的理念和出版機制,以尊重作者權益為前提,使用戶能夠通過互聯網免費獲取或使用他人的學術信息與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國內于2004年開始出現介紹這種全新出版模式和國外對開放存取的研究成果的相關文章。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尤其重視開展對開放存取的研究,因為開放存取思想迎合了網絡時代信息交流的特點,能夠為師生提供一個免費、開放的研究環境,對高校信息服務工作裨益極大[1]。公共圖書館為了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加大了對數字資源的建設力度。然而基于訂閱的學術期刊出版的商業化使得數字資源采購價格持續上升。對此,組織、利用OA資源不失為公共圖書館發展數字資源的一個特色之舉。筆者對網絡環境下我國大陸地區省級公共圖書館OA資源的建設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探討公共圖書館建設開放存取資源的新策略。
1.1 充實館藏資源
信息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基礎,圖書館為了滿足用戶需求,需要及時更新信息資源。但由于數字資源出版的商業化和兼并行為,使得數字資源的價格呈現持續上漲的趨勢,數據庫一年的價格就高達數十萬。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經費不足一直是困擾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信息資源久不更新,有的被迫縮減資源訂購量。OA資源是采用作者付費而使用者免費的運營模式,讀者可以通過網絡方便獲取。有項調查顯示全球同行評議期刊2008年所發表的論文中,有20.4%可免費獲取[2]。公共圖書館建設OA資源可降低其獲取知識的成本,減緩購置數字資源的經費壓力,同時又豐富了可利用的信息資源,為讀者提供免費獲取全文信息的機會,提高自身信息資源保障能力。
1.2 提供專業化的學術交流入口
OA出版模式讓無障礙傳播學術成果的這一愿景成為現實,任何人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經濟因素的限制,免費、平等地獲取、利用學術成果[3]??蒲泄ぷ髡咦鳛槲?、利用、創新學術成果的主體,在學術交流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個人知識有限,對于開放存取資源的了解畢竟有限。而圖書館無疑是宣傳OA資源最重要的途徑。它為學術交流系統提供重要的服務支撐,使科研工作者在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平臺上進行知識交流[4]。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和服務優勢,更加清晰地組織開放存取資源,為新接觸OA概念的人提供一個知識交流平臺;還可以使網絡開放存取平臺中的用戶開展頭腦風暴,吸收不同的思想和觀念,提升學術水平,擴寬溝通渠道,加快知識的交流與傳播。
1.3 促進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公共圖書館和開放存取有很多共性,例如,他們都為用戶提供信息資源服務,都屬于免費的服務性質,都需要通過網絡系統這個平臺等?;陂_放存取的機構知識庫為學術交流的發展、數字資源的管理與共享開辟了全新的道路,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一大趨勢[5]。公共圖書館可以根據本地用戶的服務要求,對開放存取系統的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和導航,形成一個序化的、獨立的數字資源系統,而開放存取系統通過吸納公共圖書館的特色數據資源以豐富和壯大這一服務平臺,從而減少了信息資源的重復檢索、重復建設,是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一種形式。
本次調查對象是除港、澳、臺地區以外的31個省級中心圖書館,將它們列入到東部、中部、西部、東北4個地區。通過登錄這些圖書館網站調查其OA資源的組織情況,發現每個?。ㄊ?、區)都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圖書館網站服務平臺,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率達到100%。根據開放存取圖書館對OA的分類,將OA資源分為OA存儲庫、OA期刊、OA預印本等形式。這里調查的主要是一些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的OA資源。從調查結果來看,OA資源的組織情況不容樂觀,3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中有11所建設有開放存取資源,占總數的35.5%,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OA存儲機構庫的一種重要資源[6],31所公共圖書館都加入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故表1沒有另外陳列)。
根據調查比較,2009年我國只有4所公共圖書館建設了OA資源,占調查比例的13%[7];而2008年美國50個州立圖書館中,揭示OA資源的圖書館有19個,占調查比率的38%[8]。相比之下,2008年都藍、黃如花對107所“211”高校圖書館利用OA資源的情況進行分析,有72個圖書館揭示OA資源,比例達到69.2%[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公共圖書館相比高校圖書館而言,對這些免費資源的組織、整合意識不夠強烈。
從各地的分布情況來看,東部地區有4所圖書館,約占總比例的13%;中部地區有3所,占總比例的10%;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各有兩所,均占總比例的6%。在11個揭示OA資源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中,以“數據庫資源”存放的有6個,比率約為54%;以“網絡資源”存放的有3個,比率約為27%;資源沒有系統組織、混合存在的有兩個,比率約為18%。這說明我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還是將OA資源作為一種專業的數據庫資源使用,也從側面說明了OA資源的學術利用價值較高。從資源存放層級來看,存放在第一層級的有兩所,比率約為18%;存放在第二層級的有9所,比率約為82%;沒有在三級或以下類目的。這說明對開放存取資源的揭示還比較醒目,但由于沒有專門的資源列表予以介紹,很多用戶概念混淆,對OA資源了解不深。
從收錄的重要資源來看,中國預印本服務、一站式檢索平臺運用得比較多,但總體而言,各個省館收錄的資源比較分散,OA資源數量參差不齊,收錄的外文OA資源并沒有明顯少于收錄的中文OA資源,這說明我國對OA資源的重視、利用和推廣程度都不高。大部分的省級公共圖書館沒有對這些OA資源的使用規則、檢索方式、主要收錄方面和獲取方式進行詳細介紹,很多用戶不了解這些開放存取資源的用途、用法,利用就無從談及了。還有部分省級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是資源的鏈接方式,由于網絡更新不及時,甚至出現無法訪問的情況。

表1 省級公共圖書館OA資源整合情況
OA資源是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免費電子資源,雖然其發展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很多開放存取的資源分散在各個平臺,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整合平臺等問題,但還是展現了一種欣欣向榮的力量和無可比擬的優勢。那么,制約公共圖書館組織、利用OA資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筆者基于人員層面、資源層面、圖書館層面和機制層面對公共圖書館OA資源建設不力的原因進行分析。
3.1 從人員層面分析:館員對OA資源認知度低
開放存取運動在國外蓬勃發展,國外圖書館員都十分注重對OA資源的組織與利用,但國內情況大不相同。圖書館員對OA資源的認知程度是引導讀者利用這種資源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國科研人員對OA資源的認知度還不及10%[10],公共圖書館員對于OA資源顯得更加陌生。筆者在調查過程中對部分圖書館員進行詢問,發現有60%的館員對于所提的OA資源不知所云;有30%的館員在郵箱回復中提供了一些本館所購買的數據庫,但并沒有準確揭示那些OA資源;還有10%的圖書館對于提問沒有任何回應。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認為OA資源對優化館藏、提高服務質量有幫助的比例也只有39.47%[11]。這說明在公共圖書館領域,館員對于OA資源的認可度比較低。作為圖書館資源的向導尚未認識這一資源,何談讀者對OA資源的利用?
3.2 從資源層面分析:OA資源質量參差不齊
開放存取資源有著發布快捷、免費獲取的特點,但相應地缺乏嚴格的質量保障機制,隨意性強,學術價值、質量參差不齊。這些資源在讀者的利用率、資源的可靠性上都還存在一定的質疑聲,有的機構知識庫就是個人文章的上傳,幾乎沒有通過同行評審。如果公共圖書館要組織、開發這些資源,還需要對其質量進行鑒別,是個極大的工程。此外,這些開放存取資源繁雜而分散,處于無序狀態,關于一個系統的知識不夠全面,難以實現集中、系統獲取和個性化檢索。一項調查顯示,認為資源質量不高阻礙了OA資源推廣的比例高達31.58%;認為資源數量不足的比例也達到28.95%。開放存取為用戶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臺,但未經嚴格審核控制的論文,可能包含一些不夠準確的研究成果、錯誤的觀點,而那些錯誤的信息就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不能保證資源質量,引起大量用戶群的流失,可能會使開放存取模式面臨最終的淘汰。
3.3 從圖書館層面分析:公共圖書館資源組織不力
圖書館網站是引導讀者利用館藏資源的窗口,有很多大學圖書館都在網站資源中宣傳、推薦開放資源,但在省級公共圖書館中,只有天津圖書館在圖書館主頁上設置了開放存取資源專列。OA資源屬于新型的網絡電子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在國內公共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利用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對OA資源的組織更加沒有明確的分類,導致資源揭示出現較為混亂的局面??v觀各個省館的開放存取資源,開放存取資源層次設置不一,有的放在首頁,有的則在網站的角落并通過層層鏈接才可以找到,需花費讀者不少時間和精力;即使同一個OA資源,各個圖書館對它的名稱設置也不盡相同,有的放置在免費資源中,有的放置在館藏資源中,有的則散亂在首頁各處,不細心查找便難覓其蹤跡;還有部分相同的OA資源,由于外文翻譯或者館內鏈接設置更改等原因,導致資源的名稱也不統一;加之圖書館對于OA資源的利用意識不強,一般都將目光鎖定在傳統的購買數據庫方式上,即便是一些經濟能力有限、沒有充足資金購買數據庫的公共圖書館,也并不會將眼光投向對OA資源的組織。
3.4 從機制層面分析:運行和產權機制不合理
采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使用”的經濟運行模式使開放資源對于用戶、圖書館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開放存取的網絡環境使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版權保護更加復雜,受保護的主體范圍和客體范圍不斷擴大[12]。倉儲出版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網絡數據庫和應用系統的安全與穩定極大地影響著這種數字出版模式的數據和系統的管理與運行,是否采取有效手段保障平臺的靈活性、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關系到開放存儲倉儲出版模式發展的成敗。因此,倉儲出版的相關建設者需要做好數據資源的安全性、規范化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目前開放存取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在不違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維護權利人的利益,控制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權益平衡,使開放資源實現自由、平等、無障礙地獲取和使用。在現行的機制方面,OA資源存在很大的不足,圖書館需要克服這些問題,保證采集的資源具有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我國的開放存取運動才剛剛起步,從各項研究調查來看,各類型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的建設力度都不大,相比而言,高校圖書館關注最多,其次為科研機構的圖書館,讀者、公共圖書館員均對它比較陌生。公共圖書館應該更積極、主動、認真地研究開放存取這一全新的信息資源交流機制,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成為開放存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使開放存取資源能更大程度地為廣大讀者利用。
4.1 注重OA資源的營銷與推廣
與圖書館傳統的信息資源服務相比,OA資源及相關服務更需要圖書館在宣傳、推廣上下功夫。首先公共圖書館應該對館員和讀者進行OA資源利用的培訓,根據讀者的資源訪問記錄、借閱記錄、工作崗位有針對性地提供不同的OA資源。公共圖書館還可以與其他信息服務機構,甚至商業機構進行合作,共同推廣OA資源。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當前OA資源被認知度低、圖書館單方力量有限等問題,借助合作方的影響力和營銷經驗,既增強宣傳活動的吸引力,又降低宣傳成本,實現讀者、公共圖書館與合作方的多方共贏。公共圖書館尤其可以考慮與OA出版機構或其他學術出版機構的合作[13]。
4.2 優化OA資源的組織和質量控制
省級公共圖書館對OA資源的組織與揭示方式不盡相同,選擇有效的組織與分類方式,使用戶能快速、方便地確定所需資源的位置,也是網絡數字時代圖書館員加強對網絡信息資源組織的表現形式。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館內專業人員優勢,對OA資源進行合理組織和揭示,將題名、責任者、主題或關鍵詞、資源描述、資源類型、資源標志符、日期、來源、語種、權限、推薦級別等作為必備著錄項,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多的客觀參考,具有較好的操作性與實用性。由于開放存取資源并沒有嚴格的審核機制,資源質量良莠不齊,在重視增加OA資源數量的同時,公共圖書館的專業人員需要把關OA資源的質量。館員可以依據引文數據庫收錄OA期刊影響因子的情況,判斷某資源是否具有參考價值。比較常見的OA資源有DOAJ、Highwire Press、Socolar、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等。
4.3 由下至上的OA資源發展模式
公共圖書館對OA資源組織不力,源于部分圖書館擁有其他數據庫資源,很少關注對開放存取資源的組織和利用。如果OA資源在省級公共圖書館難以吸引用戶,那么可以嘗試在一些基層公共圖書館進行OA資源的組織和利用,因為基層公共圖書館雖然有廣泛的用戶群,但由于政府財政有限,難以支付每年昂貴的數據庫購買費用,合理地組織和利用OA資源可以彌補自身商業數據庫不足的劣勢。以縣級公共圖書館為例,許昌市圖書館整合了83個國內外圖書館的網站、57種免費期刊數據庫、17個學位論文資源庫、10個免費電子書籍數據庫、27個機構知識庫的網站、52個全球免費數據庫資料、14個開放資源檢索平臺。這種整合方式將全球各地免費的、知識含量高的數據庫集中整合,既減少了購買部分數據庫的費用,還對很多的OA資源進行了簡介,便于讀者有針對性地查找相關信息。
4.4 改善OA資源的政策環境
國家對開放存取運動的支持,將極大地推動OA資源的建設。比如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在成立時于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部門進行了宣傳和推廣,它提交論文的數量、人數都大大超過國內其他的電子預印本系統[14]。提倡有關單位在科研人員的晉升和績效考核中認可開放存取作品,建立科學的開放存取成果評價體系。比如英國在評估研究成果時已將開放期刊與傳統出版物同等看待,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斯坦福大學等,在申請課題、評審職務中都承認開放期刊為合法文獻[15]。
公共圖書館要在網絡環境下鞏固信息中心地位,須充分認識OA資源建設的重要性,主動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利用這些潛力無限的寶藏。
[1]鄭爽.高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構建現狀與優化策略[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2):32-35.
[2]任勝利編輯之家.國際同行評議期刊2008年發表的論文有20%可免費獲取[EB/OL].(2010-11-21)[2013-01-18]. http://blog.scienonet.cn/home.php?mod=space&wid=38899 &do=blogtild=386004.
[3]李武,劉茲恒.一種全新的學術出版模式: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6):66-69.
[4]孫永河,等.開放存取對期刊論文學術交流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24):132-136.
[5]吳群.基于開放存取的機構知識庫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J].現代情報,2011(6):50-52.
[6]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EB].http://www.oalib.com/ Html/OAziyuan1/cangchuku_489_49.html.2013/01/19.
[7]吳倩.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4):35-37.
[8]黃如花,高協.美國州立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揭示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8(6):122-126.
[9]都藍,黃如花.“211”高校圖書館對OA資源利用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9(3):58-62.
[10]李麟.我國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開放存取的態度——以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6(7):34-38.
[11]張材鴻.國內公共圖書館利用開放存取資源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4):85-91.
[12]陳東韻,黃如花.開放存取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J].圖書情報工作,2008(12):17-19.
[13]麥淑平.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的利用與信息營銷[J].圖書館,2010(6):96-98.
[14]陳振英,何小軍,陳益君.開放存取在中國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2):35-40.
[15]“開放獲取與促進學術出版”國際研討會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動態,2003(1):28-30.
陳 超女,1987年生,助教。
G258.2
2013-12-17;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