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險峰,李 丹
(1.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095;2.中國工商銀行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支行,廣東 廣州 510530)
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已形成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業務均衡發展的盈利模式,而我國的商業銀行仍保持以利差收入為主體的傳統運營模式。非利差主導型盈利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推動下,隨著中間業務的發展以及在混業經營模式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其以零售銀行業務、中間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為載體,典型表現是層出不窮的銀行產品,涵蓋了綜合代理、金融中介和業務顧問等,起到金融服務的功能。
非利差盈利模式是指在商業銀行的盈利來源中,非利差收入是最主要的盈利來源。這種盈利模式的銀行主要是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基本是混業經營的全能型銀行,發展中國家比較少。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銀行業依然是利差收入占主導的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徘徊在20%左右。但此后伴隨著利率、匯率自由化,金融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傳統信貸業務在商業銀行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同時,金融體系向證券化方向演進,金融服務與產品的界限模糊,大量新的市場參與者能夠開展原來主要是由銀行從事的業務,非金融業公司通過證券形式進行直接融資的比例逐步增大,商業銀行明顯感受到,依靠傳統的利息收入已經不能滿足銀行發展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商業銀行在努力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和產品范圍,通過多元化、綜合化的經營方式,以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全能銀行的形式,將商業銀行服務與投資銀行等業務融為一體,創新了大量金融工具和服務模式。此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利息收入在銀行總收入中的占比穩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不僅有效的擴大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更有利于商業銀行分散風險,也使得美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從過去單純依靠利差收入向多元化的中間業務發展。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從20世紀80年代才逐步開展的,根據2001年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在該規定中明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定義:即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
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可以分為狹義中間業務和廣義中間業務兩大類。
狹義的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以代理人的身份為客戶辦理的各種業務,目的是為了向客戶收取手續費,主要包括:代理類中間業務、支付結算類業務、銀行卡業務、咨詢顧問類業務和基金托管類業務。表外業務是指未列入資產負債表,但同表內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關系密切,并在一定條件下會轉為表內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經營活動。主要包括擔保或類似的或有負債、承諾類業務和金融衍生業務三大類。
廣義的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不需向外借入資金和不必動用自己的資財,利用自己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和現代電信技術與設備,替廣大客戶辦理各項收付,進行擔保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項金融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中介業務。商業銀行既可作為當事人直接參與交易,也可以中間人、承兌人、保證人、代理付款人或其他中間代理人的身份,或者以票據關系人和服務者的身份安排交易或間接參與交易,并從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管理費、安排費等,所以稱之為廣義的中間業務。
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落實〈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該文中,中國人民銀行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分為九大類:支付結算類、擔保類、銀行卡業務、承諾類、代理類、基金托管業務、咨詢顧問類、交易類及其它類。
在非利差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及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本文將以中美兩國銀行業為例進行對比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2011年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為31.86%。
通過表2可以看出,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構成呈現以下特點:
1.傳統收費業務是非利息收入的重要來源,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中,三分之一來源于傳統業務,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對存款賬戶收取的管理服務費用。2011年的非利息收入構成中,存款賬戶管理費、交易賬戶的收益及費用和信托業務收入所占比例分別達到15.28%、11.89%和12.7%。
表1:2007年~2011年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情況表(單位:千美元)
表2:2007~2011年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構成情況表(單位:千美元)
2.交易類、投資銀行類及保險類業務等是美國商業銀行重要的非利息收入來源。2011年,代理銷售保險產生的傭金和手續費等以及交易類、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包括財務顧問及經紀、發行承銷等手續費和傭金)等約占非利息收入的14%,這個比例相比次貸危機前有所下降,但仍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3.“其他非利息收入”占比較大。主要包括出售資產產生的收入、辦公樓的運營、房地產的投資、租賃收入、交易資產實現和未實現的盈余,還包括了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子公司收入、數據處理服務收費、跨行使用ATM的收費以及其他服務收費等,這類收入是美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另一項重要來源。2011年占總比達到49.4%。
通過表3、表4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發展特點:
1.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雖然還不高,但正在逐年提升。我國商業銀行在繼續保持代理、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較快增長的同時,加快了投資理財、基金托管、電子銀行等中間業務的創新步伐,中間產品種類日漸豐富,業務品種現在已發展到了上百個,相應的,中間業務收入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要的收入增長點。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均達到20%左右,而且除中國銀行的增長趨勢有波動外,其他三大行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
2.從收入結構看,傳統支付結算類業務依然占非利息收入較高比重。在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中,代理、結算和銀行卡等傳統中間業務仍然是中間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從工商銀行2011年報數據來看,清算結算、銀行卡和現金管理業務收入合計占比接近40%。
3.新興類型業務帶來的收入規模不斷擴大,但非利息收入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國內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及理財等新興業務收入在收入結構中占比逐年增加,在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構成中,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分別占20.71%和27.25%,建設銀行的占比也接近20%;信托及托管業務和擔保及承諾業務占比雖然不高,但近年來卻有了較快的增長。同時,依托網絡的廣泛應用,電子銀行業務發展較快,包括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以及電話銀行等業務年交易量連續增幅超過100%;居民投資理財需求急劇增加促使國內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大幅度提高,這些都擴大了國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規模。
盡管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差收入增速大幅提高,但從盈利結構和產品構成來看,我國商業銀行與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距:
1.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于國內商業銀行。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大多高于30%,截止2011年,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平均占比只有20%,仍有一定的差距。
2.美國商業銀行風險型,且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中間業務發展較好。由于兩國的經營環境和監管制度存在的較大差異,美國商業銀行在資產托管、投資銀行、保險產品和信用卡等業務的收入占比不斷提高,且明顯高于國內商業銀行。
3.業務種類和經營品種比國內銀行業更豐富,更加多樣化。與我國商業銀行相比,美國商業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品種至少是我國現有業務品種的2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未來還有多方面的拓展空間。
表3:2008~2011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情況表單位:百萬元(人民幣)
表4:2011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構成情況表單位:百萬元(人民幣)
與美國銀行業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屬于典型的利差型盈利模式,對貸款利息收入的依賴性更高。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競爭的加劇將對利差收益帶來嚴重沖擊,利差盈利模式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為適應新的環境變化, 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發展經驗, 進行盈利模式的轉型,逐步走向利差與非利差并重發展的盈利模式。
因此,為了實現兩種盈利模式的并重發展,商業銀行應在優化傳統業務的同時,積極整合內外部資源,開拓新的盈利增長點。在經營模式上實現從粗放式、外延式向精細化、內涵式的根本性轉變。商業銀行發展需從原來的規模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從原先追求量的發展向追求質的發展轉變,其核心是走較低資本消耗、高收益和多元化的發展新路,通過內生資本的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優化資產結構和調整業務結構,不斷優化和改善以利差為主要來源的盈利模式。
非利差型盈利模式是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方向,而盈利模式的轉變主要通過經營模式的轉變來實現,轉變經營模式的途徑主要在于:
1.發展新型的中間業務。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主要在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因此造成出現商業銀行業務競爭的高度同質化的局面。在新的競爭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借鑒國際銀行業的經驗,逐步完善中間業務發展機制,積極開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金融理財產品及中間業務品種,增加中間業務的收入,以降低對利息收入的過分依賴,通過差異化競爭來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使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由傳統的利差主導型轉變為利差主導型和非利差主導型并重發展的模式。
2.拓展和創新個人金融業務,走對公對私業務均衡發展之路。從業務結構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對公業務仍占較高比重,而從貸款的結構來看,對公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超過80%。這說明,受傳統盈利模式的影響,商業銀行將主要資源放在了能促進銀行規模迅速擴張和能迅速為商業銀行帶來豐厚利潤的對公業務上面,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則相對較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收入分配機制的調整,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能力、投資理財意識明顯提高,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逐漸的發生改變,這為商業銀行開展個人金融業務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居民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正從簡單的存貸款、代收代付業務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的投資理財服務轉變,因此,個人金融業務存在巨大的利潤空間,商業銀行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趨勢,加大對個人金融業務的營銷拓展力度,走對公對私業務均衡發展之路,促進盈利模式的轉型。
3.積極優化業務結構,尤其是信貸業務結構。凈利差的相對穩定是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基礎,信貸業務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仍然是我國商業銀行重要的盈利增長點,優化盈利模式絕不是要放松傳統信貸業務。而是在保持原有經營優勢的基礎上,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在不同客戶、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之間的分布,支持有前景、有效益的信貸需求,引導個人貸款與公司貸款、傳統與新興業務、表內外業務、信貸與非信貸業務等協同并重發展的優質高效信貸結構。
[1]張國柱.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5).
[2]李鵬.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兼論中間業務的發展[R].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3]郭梅亮,徐璋勇.商業銀行凈利差決定因素研究的進展與評述[J].國際金融研究,2012,(2).
[4] 楊旭,周群英.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探析[J].企業導報,2012,(5).
[5] 顏婧宇.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探析[J].經濟師,2011,(8).